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宪法蕴涵

2024-05-22 14:29:50顾成
华章 2024年7期
关键词:宪法现代化发展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交互影响越来越深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在《宪法》的条文内容中不仅有所体现,在我国《宪法》的结构分布上也有鲜明的蕴涵。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分析也可以从《宪法》研究出发,《宪法》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遵循,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展理念等都在《宪法》中均有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还是追求的现代化样貌,其与西方的区别可在《宪法》中窥见。《宪法》为我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指引,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促进了《宪法》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宪法》;《宪法》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总结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明确了党的核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余年以来,其内容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丰富,在法治轨道上有力地确保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行稳至远,也有助于保证我国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执政党能否长期稳定执政、人民能否幸福安康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其实现路径与《宪法》的贯彻是否到位息息相关;我国的法治实践不断证明,要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必然离不开《宪法》的引领与保障。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述

(一)“现代化”的中国式语境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整体性的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转变。而现代化的多样性特征表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不可能只有一个发展模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我国的本土语境下表述为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种极具我国特色的发展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发展道路的新型、优质、健康的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其难度和规模远远大于“小国寡民”的发展方式,对于发展的精确化、精细化、针对性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带领如此庞大人口的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明智、坚强、踏实的政党与政府作为引领,需要坚持以本国国情为基础,坚持稳中求进。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西方国家着力于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维护资本不同,需坚决遏制两极分化,着力维护社会公平。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不可偏废、相互协调。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专注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方式,要求物质与文明的双重富有,在物质条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拒绝牺牲代际正义,是真正永葆发展的现代化[2]。第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剔除了殖民破坏、血腥原始积累的现代化痹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與内在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回应并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回答了包括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走什么样子的道路,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迫切要求,人类文明将出现什么样的新形态等重大问题。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的现代化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共同富裕,坚强的领导模式和领导规则必不可少,此间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也需要提前明确。在我国,只有代表最广大多数人利益与愿景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达成我国的发展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必要手段和必经之路是减少两极分化,优化产能,促进公平,为了了解广大人民的需要,使人民信任党和政府,支持党的工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必备的要件[3]。在国内的发展模式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富,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提高能够有效带动精神文明的进步,而反过来精神文明的提升,将促进人对自然的尊重,排除破坏自然的野蛮思想,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国与国的相处方面,中国致力于引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实现世界和平发展,面对西方的霸权主义思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范式,找出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4]。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宪法》蕴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宪法》内容蕴涵

《宪法》的序言部分阐述了我国的艰难宏伟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国情,描述了党带领人民取得当家做主地位的过程,深刻地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包含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集中体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宏观制度的《宪法》内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性、科学性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实质上也是《宪法》对如何治国、中国该如何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宪法》内容上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宪法》的序言和正文中都有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要求执政党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强大的领导力量。

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是智慧的中国人民与深远的中国历史的选择。我国《宪法》立足历史,通过记载过去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的历史事实,确认了人民和历史双双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的政治成果。中国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了以往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人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其二,党的领导,是由我国的国体所决定的。《宪法》中存在各种不同政治力量的集中对比,我国《宪法》立足于我国不同于西方的阶级本质(工人阶级作为领导力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决定的。我国《宪法》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出全国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宪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宪法》延伸了对各个具体基本制度的规定,并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宪法》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基本制度的《宪法》规定,自然对应“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相互呼应,深刻展现出我国的制度规定优势向具体发展优势转化的底层逻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更加完善我国的各项制度规定,发扬我国的现有优势,弥补我国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努力构建合法合理合乎人情的治理模式,保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走偏”,最终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5]。

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我国《宪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的民主制度体系全方位宽领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利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权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要将持续改善民生、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必要途径[6]。

根据现行《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2款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3款规定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我国《宪法》有关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条款,其功能有两点:一是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更多样化的范式,其独特性和科学性体现在:人民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政治参与方式;二是作为其他明确规定在《宪法》中的民主形式的总领,包括序言第10自然段规定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会议、第16条规定的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第17条规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以及第111条规定的基层群众自治,这些协商民主、经济民主和基层民主,皆可纳入“各种途径和形式”的范畴。

4.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传统西方国家的显著特征,也是其本质要求。由于地域广博,地区间发展理念有所区别,人均资源较为紧张等问题,有可能出现实现共同富裕前的困难:分配不均。在我国《宪法》中关于分配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六条,即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分配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背景下,要更加注意防止資本的无序化扩张,更好发挥党和政府在资源和效益分配上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党同时面对历史和人民的考验交出了最好的答卷。依照中央的规划,到2035年左右,此时由于我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明显缩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三五”时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99864.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 136131.1万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7]。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的阶段,需要大力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试验,为分配方式更加科学有效提供制度支撑安排。

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出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位置和基础地位。

《宪法》第9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产生了综合性复合型难以修复的生态危机。世界的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西方传统以环境换发展的模式,其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本身,还辐射到整个世界。其中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日本排放核废水事件,这是典型的置世界人民的期望于不顾,既无小礼,亦失大义,我国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单独个例的反对,亦是对以日本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对。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敢于改革破坏生态的发展方式,敢于向不利于永续发展的畸形生产说“不”,敢于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结构与生产方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宪法》结构蕴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在《宪法》的内容上可以找到对应逻辑,在我国《宪法》的结构排布上也有所体现。从内容结构上看,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蕴涵我国以人为本的根本政治立场,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特质。一向标榜“人权”“民主”的美国在其《宪法》的正文中并没有提到任何有关民主权利的内容,之后迫于压力,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也就是所谓的“权利法案”作为《宪法》的补充。美国《宪法》的制定充分暴露其剥削性阶级本质,而我国的《宪法》结构深刻考虑人民权利的保障,将其置于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人民选择领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压迫人民的根本特质。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交出一份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答案,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对于致力于谋求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借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宪法》实施、法律实施,让法治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宪法》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我们要以《宪法》和法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宪法》和法律确认巩固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强化《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制度,充分实现《宪法》功能。《宪法》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功能、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使命,只有通过强化《宪法》实施、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才能有效落实《宪法》的功能。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需要促进《宪法》的更新与完善。总而言之,《宪法》的文本更新与国家的改革发展是相呼应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断地在《宪法》文本中找到蕴涵。

参考文献

[1]朱剑.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法治日报.2022-12-5(3).

[2]张伟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规范内涵及其基础保障[J].兵团党校学报,2023(1):34-45.

[3]公丕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逻辑[J].法学,2021(10):3-20.

[4]王岩,吴媚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12-19.

[5]张文显.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J].中国法学,2022(1):5-31.

[6]刘怡达.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基础[J].比较法研究,2022(2):1-14.

[7]傅道鹏.不断丰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财政工具箱[N].学习时报,2023-07-12(2).

作者简介:顾成(1998— ),男,汉族,江苏江阴人,扬州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猜你喜欢
宪法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