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4-05-22 14:16贺丹薇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可行性实效性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双重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AI科技正在重塑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思政教育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高度,未来社会是人机共存的一个时代,相应的教育方法也应当发生变革。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积极应对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两面性复杂性,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探索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红利和优势,抢占教育阵地,丰富教育功能,推动网络信息与红色精神德育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此为基础,本文从网络信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出发,深入分析了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探索了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实效性|可行性|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深入学校考察、同师生座谈、给师生回信,都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并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的智能治理机制。2023年3月,浙江打响地方AI教育第一枪。宣布将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在新媒介环境中,思想政治安全是一项与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并驾齐驱的“软实力”,而互联网又是新的舆论阵地,是思想政治和思想政治的主要战场。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特点进行剖析,并对其实践维度及其现实路径进行探讨,使其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延续红色基因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从网络信息化的角度看思政教育模式转型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资讯的迅猛发展,高校德育工作也存在重知识、轻人格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来看,它更倾向于功利化,专业课课时较多,人文科学课程较少。缺乏对大学生行为习惯、日常养成教育的引导,在大学生精神和品德教育领域,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教育出现断层,很多大学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知识的实用性,缺乏培养塑造人的全面性[1]。

在教育市场端,诸多企业已经开始布局AI加教育。AI教育形式和内容加速落地。各种教授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人机互动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思维和意识的启迪。网易有道发布了大规模开发的AI口语老师剧透视频。能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聊天场景,并直接可在对话结束后生成结果报告。好未来旗下推出业内第一个基于自研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科大讯飞等企业也推出AI系列教具模型、交互式教材等。而教育最前线的学校,转型步伐却相对较慢。尤其思政教学模式还限于传统教学,日常课程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获取先进社会资源最先进的AI人工智能对接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够应对满足时代和学生的新学习诉求,所以对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时期学生接触世界更加前沿化快速化,思辨能力提升,知识的获取更加注重由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生成经验与技能、素养与情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要求全面性、生动性,才能愿意主动激活改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发生学生全面素质的改变和提升。

二、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冲击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传播工具,近年来,针对中国实际情况,西方敌对势力以紧急情况、敏感时刻、特别人物、宗教为依托,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破坏国家制度为目的,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向国家内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并以“互联网”为核心,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企图瓦解青年人信仰体系,颠覆传统教育美德认知。互联网为高校学生打开了获取信息多元化渠道,在青少年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地接受新事物的特征,但辨别对错的能力不高。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熏陶,从而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的矛盾与迷茫。

(二)不当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的不良影响

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网络的内容越来越多,网络的自发行为以及网络媒介的商业化特征也给网络媒介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把网络当作看电影、打游戏、交友聊天的工具,甚至成瘾,这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第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他们的角色很容易混淆,甄别真伪难度加大,这会让他们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孤独、迷茫、焦虑等,严重的话,还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第二,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第三,长时间上网,少运动,会导致体质下降。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网络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也趋于复杂多样化,网络的自发行为以及网络媒介的商业化特征也给网络媒介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信息的多元化提高对教师授道专业能力的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值。思政教师必须在科技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且不可或缺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以德育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政教师要与时代同向同行,不断迭代升级自我更新,学习网络技术,对学生的“疑惑”和“困扰”有敏锐的洞察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授道专业水平,丰富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眼界格局,及时掌握时政信息,提升教师授课内容的可信度,善于用事实说话,用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

三、教育网络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网络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载体多样,互动方向多,形式贴近受众喜好,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影响力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全方位闭环立体育人”模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常学习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立足课堂理论、课后实践基地教学、线上媒体育人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学生,切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要害,培养德才兼备、符合家国人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互联网+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模式,既可以为实践开辟新的天地,又可以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只有主动回答“时代之问”和“实践之惑”,坚持理念一以贯之又形式呈现上推陈出新,才能保证思政教学的实效,才能不断充实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为我国未来发展和建设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

四、网络信息化视角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向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面临着诸多短板,如: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时效性变革等。然而,因特网所具备的信息交流的活动性、丰富性、广泛性、快速性等特性,冲击了传统思政教育灌输模式,为新时期迭代升级思政课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新要求新考验,也为高校在大学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迫切性意义。

相较于常规的思政课,互联网的媒介呈现更容易被大学生所吸引接受,它利用了多种媒介输出,将多元化的信息进行整合传播,提供强视觉听觉感官刺激,这就让网络思政课显得生动形象,内容鲜活,对大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在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新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进阶升级育人手段,提升育人效果的高效、便捷性,不断优化网络思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成为应有之义。

五、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构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这是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空间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发展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传统思政教育增加生动性魅力度,抢占话语权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

(一)有效运用网络资源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和应用,深刻地影响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傳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中的教学环境,通常是教室、广场和公告栏等物理环境。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他们的德育观念,改变他们的工作思路与方式,将网络技术当作一种主要的工作技巧,建立一种与网络相适应的德育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发掘大学思政工作的新的渠道和阵地。主动抢占网络红色教育阵地,抓住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价值观的正向引领。

文化的软助推功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全方位的文化氛围渗透可以有效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向网络延伸,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资讯筛选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群体,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是非辨别能力的教育,使其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与实际行为相一致,以免受到网络上各种负面信息的误导。

在德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受众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重视爱国教育、集体教育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加强共产党精神谱系宣传,传承红色血脉,庚续红色精神,使学生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堪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上伦理修养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一是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二是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行为;三是不需要监督也能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四是它能够不断地自我规范。其中,以“慎独”为最高境界。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衡量其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行为方面,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训练,培养信息素养能力

1.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

第一,对高校互联网良性使用进行正向宣传,使他们对互联网信息的现状和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相关的公开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培养他们对知识资源的获取与提取的能力;第三,将一些正向积极的网页引入到大学生当中,培养他们的科学使用网络的意识。

2.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文化素质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第一,构建一种系统的培训机制,以提升学生的资讯文化素质及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以提升他们的资讯文化。第二要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做好校园局域网平台的道德教育。第三,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手段,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和监管。

(五)构建和健全大学校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校务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网络校务工作机制,规范校务工作,积极探索校务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健全网络安全校园机制。加强校园网的安全管理,保证校园网的稳定运行。提升师生对网络风险的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和完善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全覆盖模式的打造,不仅可以充分培育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还可以全面推进学校的思政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六、结语

在AI加教育新模式、教育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作为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的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难度提升,为了保证实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思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网络育人三者结合,这是教育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弘扬传承红色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思政教育符合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陈艳芳.教育网络信息化下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对策探讨[J].吉林教育,2022(6).

[2]商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71.

[3]郑文,丁梅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及其价值维度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9).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西省教育厅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研究”(编号: 2022zsszsx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丹薇,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信息化可行性实效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管理
网络信息化对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影响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言语识别在新交际模式下发展的思考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