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国重器前的民族脊梁

2024-05-22 13:43陈小娇
现代艺术 2024年5期
关键词:人造卫星孙家航天事业

陈小娇

作家写孙家栋,就是写中国航天史。孙家栋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缔造者、参与者与领导者,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航天史,作家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梳理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线索,抓住了人造卫星研发、制造和上天,讲述几代中国航天人不同历史阶段的“飞天梦”。

伟大的时代,必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军旅作家黄传会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将一位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呈现在我们面前。作品以中国航天事业重要的开创者孙家栋为主人公,将中国航天事业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反映了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也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脉动,将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大国的风貌,展示在国际舞台。

零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近代,无论哪个国家,人造卫星都是占领宇宙空间的国之重器。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就意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探索外太空、占领外太空,展示着自己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也竞争着“世界大国”的地位。

走在最前面的无疑是美苏,他们先后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迅速奠定了“两个大国”的竞争态势。当时的新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但领导们却能高瞻远瞩地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看到民族振兴的未来,在国家还很困难、人民还很贫穷的情况下,做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的英明决策,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和有志青年,便集合到了一起,开始了艰难的从无到有的创业,新中国一代航天人也借此诞生。

孙家栋就是这些有志青年中的一员。

作家写孙家栋,就是写中国航天史。孙家栋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缔造者、参与者与领导者,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航天史,作家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梳理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线索,抓住了人造卫星研发、制造和上天,讲述几代中国航天人不同历史阶段的“飞天梦”。

听听“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的感人故事吧:当时,美国已有74颗卫星上天,苏联也发射了84颗,连后来者日本也在准备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仰望太空,肉眼可见的群星中,还没有一颗属于中国制造,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真有点儿痛心疾首。为了实现“零”的突破,也为了激励自己早日建功立业,大家不仅铆足了劲,还暗设了一个竞争对手,它就是中国的近邻日本。能否让中国卫星早于日本冲进太空?中国航天人咂着嘴咬着牙确立了“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的实事求是精神,夜以继日地追赶着……那年那月那种挑灯夜战的画面,随处可见。

遗憾的是,第一次发射失败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抢了先,作家感同身受地写道,“尽管这颗卫星很小,体重也只比铅球重一点,但再小也是卫星啊。”可喜的是这群中国航天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激起更高的斗志,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还能隔空听到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优美旋律。

这颗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卫星,重173千克,比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加起来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卫星实验系统也都超过了那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随后的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突破“零”的航天事业开始了高歌猛进——返回式人造卫星、登月工程以及“嫦娥”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卫星……在作品里都有展现,读起来时不时惊心动魄,许多细节都是第一次披露,都是作家对孙家栋等人独家采访的收获,也都是中国航天史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写实历史

读《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可以读出作家对中国航天历史的精神表达,中国航天事业可以说是在中国很不平常的那个历史时期开始起步的。卫星的研发、制造和发射是最具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领域,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共同探索。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正经受着最严峻的考验。许多重要的科学家受迫害离世,更多的科学家则是在各种严酷的条件下忍受着身心苦痛进行着设计和研发。孙家栋也不例外,他虽然是“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却因出身“富农家庭”而不能前往卫星发射现场。这些知识分子身体上受限制,精神上被压抑,心理负担非常沉重,比如设计卫星时,必须把许多领袖像章也设计进去,让卫星每个部件都挂上像章,导致卫星无效超重,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孙家栋并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政治安危,而是实事求是地向上反映情况,直到问题得以解决。这种事情后人可以当笑话来讲,可当时却是很严肃的政治问题。但不管怎样,正是由于有了像孙家栋这样的知识分子,用他们的爱国之心、他们的民族大义、他们的责任担当,在夹缝中求生存,超想象地完成了时代任务,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创造了大国气象。

这部作品,难能可贵的正是它勇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勇于表现航天科学家们中流砥柱的作用。

比如改革开放早期,中国航天事业也曾被质疑,社会上盛传“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航天事业突现新的困难,人才流失严重。颇无奈的是,还真有一位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写信给孙家栋,愿意帮他的忙。还有一些民企,公开在航天研究院门口高薪招聘人才。一种颇有影响的看法认为搞卫星、搞航天与当前急需改善的国计民生无太大关系,应该先放一放。

那时中国航天业已进入探月工程。探月工程第一期需要经费14亿元人民币,而当时,建1公里的地铁,则需要7亿元人民币。原本说拿两公里的地铁建设费用投资搞卫星,不是太奢侈的事,但当时仍旧会被质疑。这种质疑,也代表了一种社会思潮——整个社会过度追求眼前利益,看不到国家更长远的未来,可见当时社会的“国家意识”多么薄弱,多么短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们挺起了脊梁,顶住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偏见,坚持着把一颗颗“国之重器”送上太空,硬是托举起了一个不断开辟太空新领域的东方大国。

这种远见,只有那些能够“仰望星空”的人才能具备不是吗?这种力量,只有在“读懂星空”的人身上才能迸发不是吗?很难想像中国没有卫星还会站在大国强国的行列里!作品的主题在这里呈现得很清晰也很凝重——这群航天人无愧于时代的良知、国家的希望、民族的脊梁。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的另一个用心用意之处则是既写成功的喜悦和欢快也写失败的痛苦和压力,写经验也写教训。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显然是成败相伴相随,互相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比成功更动人心弦、更值得去写。

对航天领域来说,探索外太空,资金消耗多,失败的几率大。一次发射的失败,有可能意味着整个团队几年的努力、与多方合作的成果将付诸东流,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特别是“从零到一”的摸索阶段,很多时候是不断的投入却得到不断的失败,而每一次失败,都有可能导致项目下马、事业停滞,譬如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船爆炸事件,使国际航天市场几近瘫痪。因此,失败背后,可能含有更丰富深沉的故事,更含有“失败为成功之母”的哲理。孙家栋一生经历了无数困难,除了面对失败,更多的是面对风险,好在他意志坚定,临危不惧,冷静处理,屡屡化险为夷。作家写道,“东方红二号”发射上天后,出现了严重事故——卫星蓄电池温度异常。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十万危急的时刻,在现场指挥的孙家栋果断提出“将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度”思路,终于解决问题,避免了一次重大失败。类似这种情况,孙家栋指挥处理过多次,正是这一次次化解危机、防止失败,中国的航天业才得以在挫折中崛起,也才凸显出中国航天人的英雄本色,显示出中国人造卫星故事的魅力无穷。

薪火相传

孙家栋1929年出生在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不断,孩子们的成长可以说太缺乏养料了,好在有天分的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他像黄山石缝中的松苗,尽量汲取着每一滴雨露、每一缕阳光。中小学期间,他用超出自己年龄的毅力勤奋学习,力争优异成绩;大学留学期间,他仍旧孜孜不倦、初心不改。这些经历为他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辗转来到1958年,年近而立的他,开始了航天生涯,并获得巨大成功!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每一个章节都写得非常精彩,而最为华彩的篇章当数第六章“北斗璀璨”。

孙家栋曾担任“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认为,干了那么多航天工程,“北斗”工程是最难、最累,也是时间最长的。与此同时,75岁的他,又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他常常开完“北斗”的会,又去开“探月”的会。这个时期,是他一生最忙碌、最操心的岁月,也是他一生成就的巅峰时刻。30万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了26年,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他深深地知道,“北斗”的成功,表明中国航天不但“仰望天空”,也普惠民生。事实证明,“北斗”不但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服务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人民。

作家在塑造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的形象时有个点睛之笔——孙家栋老人有句口头禅“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八个字,没有豪言也不是壮语,却让一位历经沧桑仍痴心不改、顶天立地的大寫的人,跃然纸上!

是啊,“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如今的航天人无论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还是走在卫星发射场的大道上,人人都能听到或说起孙老的这句话。作家敏锐地抓住这句口头禅,通过孙家栋一生的事迹,深挖内涵,赋予意义,写出了一个航天科学家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也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格局和精神境界,更写出了一个一生都在“仰望星空”的英雄的美好情怀和深邃大爱,由此,成功塑造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文学形象。

这部作品与其说写的是孙家栋一个人的形象,不如说写的是航天科学家的群像,围绕着主人翁,作家还把笔触延伸了出去,写了王永志、欧阳自远、叶培建、谢军等一大批新老航天科学家的故事,正是他们许许多多人集合在一起,撑起了中国的航天业,造就了中国的民族魂,搭起了中国脊梁!

读到最后,不得不说孙家栋精神遗产与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将航天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中国航天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嫦娥探月”工程、“天问”火星探测任务以及空间站建设等,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薪火相传。

不可否认,在高科技井喷时代,中国航天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商业航天市场的开发等,但有了孙家栋精神,有了勇于探索、自力更生、创新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信中国航天人将在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太空探索中的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航天事业的蓝海更是汹涌浩瀚,中国航天发展战略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将继续推进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系统等重点项目,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航天治理体系的完善。展望未来,中国航天有望在多个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人造卫星孙家航天事业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人造卫星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人造卫星:你问我飞得有多高?
人造卫星会坠落地球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