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在2024年1月12日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司长卢卫生、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生态环境部大气司项目处处长蔡俊分别发表讲话,明确2024年钢铁行业工作重点。
回首2023年,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展望2024年,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更加有力有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我国工业经济呈现稳步恢复、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钢铁工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2023年,钢铁企业多措并举稳定生产经营,进一步夯实资源保障基础,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2024年,钢铁行业要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落实新建钢铁冶炼项目备案、产能置换、能评、环评、用地等要求,严控新增产能,强化技术、能效、排放等标准,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希望钢铁企业准确判断行业面临形势,主动加强生产自律,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下更大功夫,促进钢铁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在钢协等单位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地方合力,全力提升铁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在铁矿石规划政策制定、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和保供稳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有力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国内铁矿建设审批进度明显加快,辽宁西鞍山、陈台沟铁矿等一批国内矿山项目顺利开工建设。2023年1—11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同比增长7%,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做好铁资源供应保障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联合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重点铁矿项目手续办理工作,加快推进新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多渠道支持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现有项目进一步提升产能。二是加强废钢资源循环利用,破除制约废钢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废钢供给潜力。三是继续做好铁矿石保供稳价工作,采取措施遏制过度投机炒作,维护供应链稳定。
希望钢铁行业积极落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关工作要求,在产矿山项目要保障正常生产,新项目要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尽快启动建设。还要用好废钢资源,持续优化资源结构;切实加强自律,积极主动参与铁矿石保供稳价工作,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希望钢铁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矿山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类安全风险,钢铁生产各流程也涉及安全生产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理念、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钢铁行业是国内能耗最大的工业行业,要积极承担碳减排责任。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钢铁等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政策体系,及时修订发布钢铁等36个重点领域能效标准,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支持节能降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发展;组织开展低碳冶金新技术攻关,聚焦高耗能环节,积极支持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等关键技术创新,大力支持电炉绿色化等技术提升改造,一批节能降碳改造示范项目加快落地。近10年间,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7%以上,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扎实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强化能效水平引领,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二是开展低碳重大政策研究,支持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双控政策研究,有序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三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动攻关成果产业化应用,压茬推进新技术攻关,有效支撑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希望钢铁行业按照中央关于绿色低碳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将有关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实际,在工艺路线、技术发展、系统集成等方面不断探索,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践,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们持续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统筹补短板、锻长板,支持钢铁新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强钢铁生产与下游应用的衔接,把钢铁行业转型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钢铁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钢材产品基本自给,高铁钢轨、特种海工用钢等高端钢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装备工业、材料工业提出了新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钢铁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新材料、新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推进钢铁行业提质增效,以钢铁新材料、新产品,拓展新应用、新需求。一是强化钢材应用领域创新,适应用钢结构和需求变化,支持钢材应用领域创新;以推动钢结构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建筑用钢质量和水平,不断发掘扩大内需新亮点。二是加快品种和工艺技术攻关,瞄准重大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超洁净钢冶炼、特种冶金、精准热处理等工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三是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聚焦钢铁上下游标准衔接不足等问题,加快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希望钢铁行业主动对接、引领下游行业新需求,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由传统的生产商向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品牌服务商转变,提升附加值、延伸价值链。
钢铁行业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钢铁力量。
2023年,对钢铁行业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也是拼搏奋进的一年,行业总体运行呈现 “三高三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出口、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
钢铁行业虽然运行有压力,但更有韧劲。一是虽然经济效益出现下滑,但钢铁工业有长期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处于较好水平,国际竞争优势仍十分明显。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建筑业用钢占比下降,制造业用钢增长明显,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带动钢材高端化发展。三是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推进,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发展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各种艰难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钢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能耗环境约束趋紧、产能过剩风险加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钢铁行业要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保障国民经济关键材料供给为基本任务,打造质量效益型、供需平衡型、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数实融合型、安全高效型的钢铁工业。
具体来看,一是打造质量效益型的钢铁工业。产品质量性能、销售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要实现全球领先。二是打造供需平衡型钢铁工业。产品有市场,需求有保障,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三是打造创新驱动型钢铁工业。形成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产业创新体系,一批关键工艺和材料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并提前布局面向未来的前沿材料。四是打造绿色低碳型钢铁工业。矿产资源和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单位能源消耗、污染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是打造数实融合型的钢铁工业。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深度应用,实现生产要素泛在感知、制造过程自主调控、运营管理最优决策。六是打造安全高效型的钢铁工业。关键材料、核心工艺技术装备安全可控,资源保障能力强,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促进钢铁工业平稳增长。稳增长仍然是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任务,尤其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钢铁工业作为工业稳增长的十大重点行业之一,要全面落实《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钢铁大省、重点企业要勇挑大梁,坚持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供需匹配,确保完成稳增长工作任务。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推动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开展低碳冶金技术攻关,持续实施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支持先进电炉钢发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钢铁行业与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融合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部署。今年,我们将印发《原材料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和《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协会的大力支持,钢铁协会组织院士、专家和企业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下一步,将研究制定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组建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机构,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此外,还要加快推动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我们正在研究修订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三是着力拓展用钢需求。要持续开展原材料工业“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活动。强化钢铁与钢结构产业协同,扩大钢结构示范应用。积极拓展重点领域消费需求,研究梳理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兴产业的用钢潜力,强化上下游合作,支撑能源、汽车、船舶、家电、装备等领域的用钢需求,确保钢铁新材料产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四是提升资源保障水平。要统筹资源保障“国际多元、国内增产、废钢循环”三篇文章,加强海外重点铁矿项目合作开发,推进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扩能扩产;加强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建设,研究修订再生钢铁原料标准等。
钢铁行业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钢铁行业持续逐绿前行。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钢铁行业克服种种困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山东省位于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城市的10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全部完成整合搬迁,河北省持续推进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00吨以下转炉升级改造,山西省4.3米焦炉全面退出,钢铁行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链绿色化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在自身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众多钢铁企业依然投入“真金白银”,积极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超低排放改造进度明显加快。2023年,全国2.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超过前三年总和;累计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改造,超过全国总体目标的一半;累计公示企业破百,115家钢铁企业全流程或部分环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重点区域进展仍然领先全国,天津、上海全部产能,河北、江苏、山东约70%产能,安徽、陕西一半以上产能完成全流程改造;非重点区域进展明显加快,多个省份实现“零的突破”,湖北、广东、四川均有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改造。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宝武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首钢集团均超过70%产能完成全流程改造,大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也在积极推进。
二是超低排放改造质量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高炉煤气精脱硫、烧结烟气循环、全封闭机械化料场+光伏发电、清洁运输+新能源车运输等减污降碳、源头减排的治理技术路线;全国40多家长流程钢铁企业被评为环保绩效A级,厂区环境焕然一新。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巴松在参观我国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后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干净’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程度”。
三是超低排放经济效益凸显。据测算,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累计拉动社会有效投资超过2000亿元,特别是为新能源重型卡车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政策扶优汰劣、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很多钢铁企业绿色转型和利润增长实现了同频共振。同时一些企业通过实施源头治理提高作业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实现环保与节能降耗共赢,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如南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减免环境税和差别电价获益共约1.7亿余元;智慧封闭料场与煤筒仓、钢渣有压热闷改造、高炉煤气回收等项目的落地,大幅减少物料损耗,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超2.4亿元。
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2023年,近三分之一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依然超标,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钢铁产能集中的城市大部分还没有达标,还有不少钢铁大市位于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倒20”。根据我们的分析,钢铁行业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仍然较大。应该认识到,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能源结构上,钢铁行业用能以煤为主、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现状尚未根本扭转;在工艺结构上,依然以长流程为主,短流程电炉钢产能产量占比与全球平均差距较大;在产业链结构上,尚不完整,独立焦化、烧结、热轧企业数量多,能耗、污染物排放高。特别是布局上,钢铁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过于集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5省(市)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5.6%,却生产了31.5%的钢铁、22.2%的焦炭。其中,短流程电炉钢产量占比不到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热轧企业近300家,产能近8000万吨。近期调研发现,内蒙古一家钢铁企业铁矿石从1000公里外的天津港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到厂内,生产钢坯降温后又通过公路运输销售到天津的独立轧钢企业,再使用天然气加热轧制。无论从能源资源利用还是从运输方面,这都是极其不合理的,完全有悖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目前,这种现象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比较普遍。
二是违法违规现象依然突出。近几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钢铁行业变相新增产能等违法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有的违法开工建设、批小建大,有的以脱磷转炉、铁合金、铸造等名义变相新增产能,严重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
三是部分企业实施超低排放的定力仍需加强。非重点区域一些企业没能在前两年市场较好情况下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在当前形势下,项目改造进度拖缓或质量下降,陷入了被动局面。个别已经完成改造的企业,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减少环保运行成本,使得改造成效大打折扣。在当前大部分企业持续投入、积极改造和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我们要极力避免再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公平现象。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1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的意见》正式发布。钢铁行业依然是绿色低碳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点领域。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在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统筹好行业稳增长等各项任务措施,积极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钢铁行业产业结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践行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啃产业结构的“硬骨头”,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结构调整还要采取更多的“硬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把钢铁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包括: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有序引导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短流程炼钢,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大幅减少独立焦化、烧结、球团和热轧企业数量。生态环境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推动这些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持续高质量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现在距离2025年底收官不到2年时间,还有4亿多吨粗钢产能要完成改造和收尾工作,工作量还很大。在当前形势下,钢铁行业更要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高质量推进改造工作。尚未完成改造的企业,要做到“四真”(企业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实施真工程、管理水平真提升),积极实施源头治理、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利用后发优势保质保量完成改造;已完成改造和公示的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运行管理,做到长期稳定超低排放。超低排放是鼓励政策,达标排放是法定义务,企业要守好法律底线,做到依法合规生产。
三是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做到扶优汰劣。超低排放工作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对实现超低排放、环保绩效达到A级的钢铁企业,重污染天气期间可以自主减排,享受环境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购置税等优惠政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累计投入50多亿元支持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一些地方也研究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研究扩大环保绩效分级应用场景,积极指导地方将已出台的支持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充分激发企业绿色化改造的内生动力。对稳定达到超低排放的企业,指导地方在环保方面不再加码,不鼓励“超超低”。我们决不允许把环保水平低、投入少的企业与环保水平高、投入大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环境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