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前辈搭雷达

2024-05-21 06:26赵圣泽
大学生 2024年5期
关键词:警戒文物雷达

赵圣泽

2023年8月,刚来北理工时,我被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坦克、装甲车深深吸引。透过它们身上斑驳的锈迹,我仿佛看到了往昔的战火岁月。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讲述了北理工在新中国科技历史上贡献的许多“第一”——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霎时,我感觉自己好像与这些科技文物建立起了某种神奇的联系。

热血期过后,是一阵冷静的困惑:刚进入大类招生培养,正在学习基础通识课程,尚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我,似乎离科研科创有着千山万水的距离。没想到,入学后的第一堂思政课给了我答案。

课上,吴倩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学长学姐们运用数字化技术制作的优秀作品。随后便布置了这个学期的思政大作业——学习一项诸如网络爬虫、AR、3D建模等的数字化技术,再运用该数字化技术“讲述”一件红色文物背后的科研故事。

就这样,我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我们最终决定选取北理工三代雷达人的传承历史作为讲述对象。

作业的制作并非一帆风顺,小组中,有同学认为,我们应该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制作一个关于雷达的自动检索网站,涵盖技术原理、发展历史、影像资料等信息。网页搜索引擎固然能使观众快速便捷地了解科技文物各方面的信息,但却缺少输出“讲述”的主动性,更难以链接至视频中,很难保证视频作品的连贯性与宣传效果。

还有同学说,我们应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自主搭建虚拟环境,将上述雷达的历史,以图像、音乐、文字、3D模型等丰富的元素组成,使科技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活起来,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走进”那段红色岁月。或是搭建“元宇宙”,在其中创立一个雷达博物馆,乃至一个兵工厂,让观众们能够“亲手”制造雷达。这些点子颇具创意,但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很难实现。组内有3D建模基础的同学终于提出了“靠谱”的建议:我们不妨从最基本的雷达结构开始,学习3D建模技术,将雷达的外形构建出来,学习各部件发挥的作用,由浅入深,了解雷达制造、组装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这个想法得到组内成员的一致支持,虽然只是普通的3D建模,但却是我们复原文物、重温历史的最佳尝试。根据任务需求,我们划分了信息组、编导组与建模组。

从创建我国地方院校第一个雷达专业,提出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方案,到提出我国第一个相控阵体制雷达方案,首次研制成功10cm波段动显系统,再到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以李强、毛二可、龙腾院士为代表的三代北理工雷达人为国铸剑,实干兴邦。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频频被前辈们的赤子心与爱国情所打动,我们决定搭建新中国第一部雷达——314甲中程警戒雷达的3D模型,并构建雷达的基础部件。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逐步了解到警戒雷达的建造历史:当年,我国的科研人员根据已有苏式雷达的两排八木天线的形式,自行设计了四排八木电线。一点点拆解仿制现有雷达,调整数据,历经上百次的测试,我国首部雷达才终于问世。

仿照前辈的方式,我们搭建了警戒雷达的模型。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八木天线探测距离更远、方位分辨率更加准确的奥秘。警戒雷达模型搭建完成后,我们又自发学习了电磁波特性与应用方面的知识。依据雷达发射、反射、接受电磁波的基本原理,我们构建了主(辅)反射面、辐射梁、环形梁、反射面加强筋、中心体等結构模型,并将其一一组装,最终搭建好属于我们小组的“思政1号”雷达模型。

学期结束时,“探测雷达”这件作品获得北理工大学生思政课“红色数字文物大赛”的特等奖。回顾整个创作过程,我不仅了解了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对专业学习有了进一步理解。于我而言,这不单单是一次思政课作业,更是我适应大学学习的一次完美开始。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警戒文物雷达
有雷达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雷达
步兵班前进——警戒(XV)
步兵班前进——警戒(ⅩⅣ)
步兵班前进——警戒(XII)
步兵班前进——警戒(Ⅶ)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