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2024-05-20 00:00:00邓娴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诗词学科

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一段跨时空、立体化的多感官旅程。本文以四年级古诗教学为引线,例谈古诗中的“理”“画”“乐”“德”,进一步融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和美术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和时空界限,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学流程,培育核心素养。

诗理认同,拨动思维之弦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小学语文课本巧妙编排了不少蕴含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古诗。语文和数学、科学两门课程的融合,既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融合,也是学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流碰撞。

诗中有数。古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三视图知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分数知识,无不以简短的文字,建构起广阔的数学思维空间。学习这类古诗时,教师可尝试把数学学科与古诗阅读相融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理解古诗,运用语文思维思考数学题,帮助学生提升思维阈值,建立完整的思维世界。

以《题西林壁》为例: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这正是数学中的三视图知识。三视图用于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画三视图时不仅要表示出物体的外部轮廓,还要体现其细节特征。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数学“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相关知识,用视频播放同一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不同视角,将数学语言引入古诗课堂,化抽象语言为具体物象,引导学生跳出学科局限,以广阔、活跃的数学视角去挖掘古诗语言,体会构建思维世界的乐趣。

诗中有理。中国古典诗歌本就有包罗万象、含义隽永的魅力,其中也不乏蕴含自然科学真理的诗句。从“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的春荣秋枯规律,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地形气候奥秘,都可以发现诗中有理、理能入诗、诗理相通的特点。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将古诗与科学课相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

以《大林寺桃花》为例,全诗寥寥数笔,短短四句,便写出了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而《题西林壁》中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暗含庐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知识,作为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才得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此外,《雪梅》等景物诗中也不乏植物生长规律的科学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诗中之理,有效整合学科资源,为古诗阅读教学增添生趣与活力,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与迁移,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逐步建立思维王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诗画认同,共抚审美之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最擅长以寥寥几句描绘丰富画面,造就无穷意境。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将古诗与美术相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诗词画面“实与虚”“形与色”的整体感悟,并由此感受诗词语言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暮江吟》为例,诗歌利用光与色,描绘了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红日西沉,余晖铺洒江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惹人爱怜!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月亮如一张弯弓高悬夜空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教师可以从美术绘画构图的角度入手,思考诗歌画面的排版、分镜,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画面。

在对诗歌内容一一绘制时,学生需要不断思考画面的布局、线条的变换和色彩的调和,在感悟诗歌画面虚实、体会诗歌情感的同时,不断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一诗一画,一学一用,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将知识进行创造运用,既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深化迁移,也是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诗乐认同,丰富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词书华语,叙华史,奏华章,以动人的旋律,经风霜而不绝,历沧桑而咏唱,其音乐之美得益于汉语和谐优美的音律。古人赋诗,借文字抒发情感,朗朗上口之处,必是诗人动情之时。比如《山居秋暝》这类古诗早已“跨界”进入古风音乐圈,古琴演奏、流行乐曲、童声合唱等,都可为教学所用。学生在一定的乐感能力和乐感基础上,通过古诗学习,弥补自身阅历尚浅、情感体验不足的短板。

音乐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利用古诗唱诵视频,在引起学生音乐美感体验的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

诗德认同,奏响人文旋律

各学段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与生活距离较远,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意识和理解能力也很薄弱。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综合实践课穿插进古诗学习,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颂民族精神,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为例:《出塞》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所学内容距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联系生活经验、调动想象。另外,这些诗词大多赞扬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容易脱离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思想情感,给人物“贴标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尝试结合综合实践课进行“行走式古诗阅读教学”,课前实地或“云游”走访相关历史遗迹,课后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哪怕只是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学生也能切实体会到美好的现实生活。

古诗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可承担起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在把握鲜明主题思想的同时,将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文化具象化。在走访古迹、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理解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情怀,体会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初步树立理想信念,为未来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之深则育人,学之深则立命。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古诗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还让学生在感悟古代诗词浩瀚瑰丽的同时,与亘古文学对话、同千年历史共鸣、谋未来变革发展。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古诗诗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