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面塑课程思政的改革背景
1.1面塑与中华面塑课程
面塑,俗称捏面人、花糕、面花,是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为原料上锅蒸制成面团后,捏制成动物、器物、人物等栩栩如生的面点制品。中国的面塑艺术起源于汉代,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面塑作品是勤劳朴实的中国人在时代发展历程中文明生活的写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绝技完美融合的呈现。
1.2文化自信
面塑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其中蕴含了经济、教育、审美、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面塑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和特色及制作工艺等所彰显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在感受新时代精神的同时,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3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要立足专业特殊视野,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因式融合,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隐性思政”的功能。面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本身与思政教育就有许多共通之处。在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把文化育人、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以此推进面塑的课程思政改革。
2.中华面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提高学生对于中国面塑美学与文化内涵的认知
面塑文化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美育的活教材,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面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制作面塑时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审美意识,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期待通过改良面塑课程的单元设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型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
2.2发挥中华面塑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面塑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其中蕴含了多种思政元素,如面塑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守传承的职业精神以及制作面塑时所需的细心、耐心、专注的学习态度等,众多的思政元素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文化素养的熏陶有着重要作用。
2.3完善中华面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中华面塑课程自我校开设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参考平台,2020年才初步在智慧职教建立了课程,目前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也没有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更新。因此,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代表性面塑技艺或面塑作品、传承人的介绍、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和审美的面塑作品转化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将面塑技艺系统分解为微课视频库,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清晰的教学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面塑文化,丰富中华面塑课程教学资源库。
3.中华面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由单一的实践教学向“思政+技能”转型。在课程教学时,不能仅局限于面塑技法的学习,更要强调思政育人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探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中华面塑课程教学相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面塑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主题设计,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1培养“立德树人”的中华面塑课程教学团队
组建“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思政教育培训学习、团队研讨、同行交流、走访调研,提升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法和技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中华面塑课程思政建设。
3.2优化“新国标”要求下中华面塑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深入挖掘面塑课程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创新进取、文化自信、美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等德育元素,并将德育资源有效融入育人过程。中华面塑课程作为烹饪类专业的课程之一,深入挖掘其特有的课程思政元素,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结合时代发展,划分为走进面塑-花开中国-古韵中国-绿色中国-奋进中国5个教学模块,既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展现了中国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其中的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奥运精神、抗疫精神等都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同学们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思政和专业的隐性融合,同时主题设计的形式也能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将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见表1)
3.3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中弘扬面塑技艺和文化传承的途径
传统工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但重视传承绝不是墨守成规,传承也离不开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塑应在传承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改变。如在表现题材上融入卡通文化的时代元素,用面塑技法制作流行的影视动漫造型、二次元国风文化造型等;在颜色搭配上将“莫兰迪风”“简洁黑白灰色风”等当今流行的色彩搭配风格融入面塑色彩表现中,增添面塑作品的自然生活气息,反映新时期面塑艺术创作最新审美;在作品形式上,可以采用面塑相框画、面塑与面点结合的盘饰、面塑与插花的搭配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面塑的多样性及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中华面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
4.1组建中华面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通过持续学习、定期研讨、科学研究、参加教师培训、跨校跨学科交流、各项竞赛等,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联合思政教师,组建“专业+思政”育人队伍,学习思想政治内容、领悟政治思想,对本课程团队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逐渐提升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和技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面塑制作课程思政建设。
4.2建立中华面塑课程思政案例库
中华面塑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做好案例储备,建成课程思政素材案例库。将思政案例有效融入教学标准、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服务课堂教学。
4.3优化中华面塑课程“1+N”教学方法
“1+N”教学方法,即:1个课堂教学,多个场所下的体验式教学。在传统的讲授法、实践示范法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融入实地参观法、主题设计等教学方法,如通过实地参观本市面塑手工艺人的工作室,置身于文化情景之中认识面塑的材料和工具,了解面塑的制作过程和发展历史以及面塑的主要流派和风格,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学习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反复观看和近距离观看;通过感恩、吉祥、幸福等具有美好寓意的主题,布置主题设计任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作花卉类面塑时,将花卉类面塑作品结合插花手法对作品进行包装和美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4完善中华面塑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贯彻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摒弃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参照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过程评价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考核评价兼顾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既评面塑制作技能也评价学习态度和人文思政。
4.5通过“技能+思政”的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技能+思政”为主线,在工匠精神的核心辐射下拓展思政元素,改进教学内容,通过面塑文化与面塑美学的深度融合实施模块化教学,进而提升学生对面塑文化的深层认知,激发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爱与敬畏之情,深化面塑文化融入面塑教学中的美育价值和教育价值。
4.6通过主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模仿和学习基础面塑作品,具备一定的面塑制作能力后,教师指定主题内容,如吉祥、团圆、感恩等,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查找素材,构思作品,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设计类面塑作品,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7将教学与思政结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面塑课程中独特的思政元素,如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制作花卉类荷花时所代表的清正廉洁及诗词文化;制作卡通类面塑时冰墩墩和雪容融所代表的奥运精神和体育健儿们的成长经历;制作人物类面塑时医护人员所展现的抗疫精神等都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同学们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思政和专业的隐性融合。同时,在各类主题类面塑制作设计时,也可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旧物改造等,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将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总结
面塑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塑艺术与文学、美学、民族精神等关系密切,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自然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贴时代脉搏,改革面塑呈现的形式,做出更多符合当下审美和时代潮流的面塑作品,通过主题教学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文化内涵,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中国烹饪协会青年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YHZW-QN2023010);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2JXB011)。
作者简介
申丽媛(1992-),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面点与面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