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民,李朝霞,颜智权,吴 颖,卫 彦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失眠这一疾病在生活中较为多见,且有着日益增多的趋势[1]。研究表明,失眠会引起生活质量下降,并引发情绪焦虑等疾病。雷火灸为灸法的一种,其中药燃烧时可有祛风散寒、止痹痛的效果,雷火灸燃烧时温度较高,所产生红外辐线透过皮肤渗透进筋骨肌肉等,具有温阳散寒、补气养血的作用[2]。北京针灸学家朱明清教授行医多年,总结临床经验,提出朱氏头皮针,其结合了传统中医中的气血、阴阳、经络与藏象理论,头部以经络穴位区分阴阳气血,并在头针针刺时使用独特的进、抽气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沟通阴阳的作用[3]。笔者近年采用雷火灸结合朱氏头针治疗肝郁脾虚型不寐40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诊断为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80例,其中所纳入临床试验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5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试验中所有观察病例,分为治疗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1.92± 6.62)岁;患者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6.62± 2.18)个月。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1.37± 7.39)岁;病程3~10月,平均病程(6.35± 1.8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础数据具有均一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失眠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患者以难以入睡、睡后易醒为主要症状,PSQI总分为21分,评价内容包括清醒到入睡的时间、睡眠的维持时间和睡眠质量等7个因素,PQSI评分>8分即诊断为失眠[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5]。而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中诊断为肝郁脾虚型的患者。肝郁脾虚型:情绪抑郁、多梦易醒、胸胁胀痛、纳呆和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脉弦。
①同时符合本研究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24~60岁;③能够正常沟通并理解试验内容及注意事项;④既往无精神类疾病;⑤服从试验安排。
①不符合中西医诊断其中1项;②实质性疾病、中枢性系统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患者;③属于精神病、孕妇和哺乳期患者;④不配合试验安排及中途退出本试验的患者。
本试验中采取随机、设计对照以及单盲的原则。本试验已通过院内伦理审核(批号:20220513010),其实验方法、设计及内容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及伦理原则。
华伦牌一次性元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型号:0.20 mm×25 mm、0.30 mm×40 mm);赵氏雷火灸(重庆市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规格型号:2.8 cm×10 cm)。
1.6.1 治疗组 朱氏头皮针治疗:额顶带(纵轴为神庭至百会,横轴为神庭及百会两侧0.5寸的距离,归属督脉)的上3/4部分;颞后带(纵轴为天冲至角孙,横轴宽0.5寸,归属胆经及三焦经)。抽气法操作:操作时患者闭目养神,坐位姿势,术者心神合一,全神贯注,对头部皮肤进行消毒后,以左手固定进针的头皮位置,右手以15°~20°进针,针下感觉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继续往头穴方向前推25 mm,当针灸针刺入到符合的位置后,运针于指尖,进行抽气法。操作时速度快、力度大,但是针体的运动幅度小(约3~5 mm),迅速向外抽提针柄3次,休息约30 s后捻转针柄行捻转手法,频率为150 r/min,持续时间30 s,每隔10 min行针1次,总的留针时间为1 h。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
雷火灸:选取胃俞(双侧)、脾俞(双侧)和足三里(双侧)。施灸胃俞、脾俞时,嘱患者取俯卧位;施灸足三里时,采用仰卧位,对上述穴位使用医用棉签蘸取适量万花油进行标记,以3~5 cm的施灸距离,采取温和灸的方法,施灸过程中与患者的皮肤保持温热感,且感觉到温热向肌肉深部渗透。施灸结束后,涂以万花油用于保护灸面。具体操作以上穴位各施灸20 min。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
注意事项:头针针刺运针时小范围提插,且采取小幅度的捻转手法。为了避免针刺后皮下出血及血肿的发生,拔针后使用无菌棉签及时按压。针刺后嘱咐患者低盐低脂饮食,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及看电子屏幕。雷火灸治疗时,若出现皮肤红肿、起水泡等立即予以冰敷降温处理,且立即记录在不良事件记录表,内容包括起止时间、严重程度与处理等。
1.6.2 对照组 逍遥散加减(中药生产厂家: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白术、芍药、柴胡、茯苓和当归各10 g,薄荷6 g、牡丹皮、栀子和生姜各6 g,大枣10 g,日1剂,水煎煮约200 mL,1日2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总共进行2个疗程。
1.7.1 睡眠质量评分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6]:评定量表中,PSQI总分为21分,7个因素中的每个因素占0~3分,总分以8分为界限,8分以上为睡眠质量差,评价内容包括清醒到入睡的时间、睡眠的维持时间和睡眠质量等7个因素。PSQI评分能够客观评价治疗及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的整体评价。
1.7.2 生活质量评分(WHOQOL-BREF) 评价采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7],0~100分,生活质量测定分值越高代表受试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能够客观评价受试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1.7.3 焦虑评分量表 患者的焦虑程度使用焦虑量表SAS评分进行客观评价,各小项的粗分的总和乘以1.25可得到标准分,分数<50以下为无焦虑,总分>70为重度焦虑,焦虑情况与标准分的高低成正比,能有效客观评价患者焦虑情绪[8]。
1.7.4 中医症候积分 参照肝郁脾虚型不寐的中医辨证标准中症状进行制定,症状的选自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其中包括11个症候,每个患者症候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前5项为情绪抑郁、多梦易醒、胸胁胀痛、纳呆与面色无华程度;分级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各计0分、2分、4分和6分。后6项为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腹胀与腹泻分级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各分为0分、1分、2分和3分,11项总分0~48分,患者症候严重程度与总得分呈正相关。
本研究的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对失眠的描述。痊愈:睡眠持续时间>6 h,入睡后不易醒;显效:睡眠持续时间较前增加>3 h,入睡后的睡眠深度增加,自己感觉睡觉质量好转;有效:睡眠时间较前增多<3 h,睡眠的质量较前好转;无效:睡眠时长较前无明显变化及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总病例数-无效数)/总病例数×100%。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Q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QS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方法均可提高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雷火灸结合朱氏头针组更优。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QSI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方法均可改善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雷火灸结合朱氏头针更优。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对比
由表3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方法均可改善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焦虑情况,且雷火灸结合朱氏头针更优。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量表(SAS)评分比较
由表4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方法均可改善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且雷火灸结合朱氏头针更优。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由表5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5 两组患临床疗效比较 [例(%)]
《难经》中首次提出不寐的概念,中医学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阳气满则跷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10]。《景岳全书》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10]。因此阴阳消长失衡、营卫失和是导致失眠的关键。病因多为情志失常、饮食失节等,随着社会压力的越来越大,焦虑的失眠患者也越来越多。而《素问》记载 :“ 肝藏魂,其魂随寐而出入游返于内外,气机不发……神不安居而致不寐”。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郁乘脾,则气机不畅、阴阳失衡,因此失眠的发生与肝脾两脏息息相关。
失眠的发生机制较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因子以及褪黑素相关,引发大脑皮质活跃,其发生与生活、工作、学习状态以及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11]。临床上对于失眠的治疗及干预,常使用药物间断性助眠,如作用于GABA受体的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抗组胺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以及褪黑素等[11-12],但药物存在着耐受性,长期服用效果不明显,部分药物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逍遥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柴胡、当归和白芍等中药搭配起到疏肝解郁、养血安神的作用,临床上多用治疗肝郁脾虚证候的失眠患者。而中医外治法具有简、效、廉与便的作用,尤其治疗失眠,对比药物的使用具有安全性更高、耐受性更好和副作用更少的优势。其独特方法包括体针、头针、艾灸、火罐、中药内服和中药泡脚等疗法,在临床应用上患者亦更容易接受。
本采用朱氏头针结合雷火灸治疗肝郁脾虚型不寐患者。经络在人体中起到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以气血为载体,将皮肤、骨肉、筋脉与五脏六腑相互沟通、形成整体。头部在中医理论中尤为重要,《灵枢·大惑论》中认为而脑部则统领脏腑气血精的巡行,诸经之气上行于脑。《标幽赋》中:“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根”为足六经经气之始,为四肢末端井穴,沿经上行终于头、胸和腹。而头部则为三结之一,营卫气血运行当中举足轻重。现代针灸医家朱明清教授经多年临床上的归纳总结创立了朱氏头针,以经络理论、藏象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头部相应区域、使用提插运针手法配合患者的呼吸吐纳,以起到调整气血阴阳的作用[13]。朱氏头针的穴位特点是头部穴位以百会为中点,督脉为中线,百会以前正面为阴、以后为阳。督脉以左主气、以右主血[14]。现代研究中,头部的针刺能够促进相应大脑皮层组织的血液循环,促使脑组织血管的紧张度下降、脑组织灌流量增加,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症状[15]。《金匮玉函经卷》曰:“头者,身之元首,神之所注”,为诸阳经及督脉的交会,头针针刺能升提阳气,调动脑神经的兴奋性。在朱氏头针的功能划分中,额顶带为气与血的交界,属督脉,能沟通气血,针刺上3/4能改善头部及中上焦的症状。颞后带在经络归属中相交于胆经及三焦经,且皆善于疏通少阳及头部经气。额顶带属阴,颞后带属阳部,故针刺能调整阴阳之气。雷火灸由艾灸及多种药物结合而成,热透力强,作用持久,作用于穴位能更好地达到深部组织,改善穴位的血液循环及循经感应。施灸穴位选取胃俞、脾俞能补益脏腑之气,足三里能健脾补血。针刺朱氏头针的额顶带、颞后线能调和阴阳疏肝解郁、清利明目,配合雷火灸健脾补气养血,能更好地改善肝郁脾虚患者的症状。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肝郁脾虚失眠患者,朱氏头针结合雷火灸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比逍遥散更有优势,可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