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璐 袁露 胡谋东 冯胥艳 彭肖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研究型内部审计应运而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型内部审计可以更好地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型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效能中的作用,为现代企业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研究型内部审计;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44
1 研究型内部审计概述
1.1 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一是强调将科研方法和思维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型审计不仅是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简单的财务或合规审计,也是对其内部问题及其背后原因的深入挖掘,其目标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帮助企业或组织实现更好的治理和管理。
二是注重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和调查研究能力。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创新思维和调查研究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同时,研究型审计也鼓励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业务和经营情况。
三是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企业改善治理,增加价值,实现目标。研究型审计不仅要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帮助企业或组织实现更好的治理和管理。因此,研究型审计需要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或组织长远发展。
1.2 研究型内部审计的作用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数据分析,研究型内部审计可以更准确地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研究型内部审计不仅关注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还关注组织的战略和运作的联系。通过深入挖掘组织内部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提出运营建议,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提高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研究型内部审计通过发挥建设性作用,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改善治理,增加价值,实现目标。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治理和管理水平。
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型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业务和经营情况的深入分析研究,为企业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改进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这有助于企业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实现更好的发展。
促进审计职业的发展。研究型内部审计是一种创新的审计模式,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传统的审计技能,还需要具备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促进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审计职业的整体发展,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型内部审计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促进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审计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型内部审计的不足
(1)执行起来比较困难。研究型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资源投入。
(2)适用范围有限。研究型内部审计主要适用于大型企业和组织,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和组织来说,可能存在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研究型内部审计难以实施。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和领域,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可能存在适用性问题。
(3)容易陷入主观主义。研究型内部审计在分析和判断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数据支持,避免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和逻辑推理,就有可能陷入主观主义和盲从的误区。
(4)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同时,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3 研究型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实践
研究型内部审计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坚持以“研究”作为审计的基石,审计师需要对研究型审计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和运用,实现“PDCA循环”,不断提升研究型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为企业价值创造赋能。
3.1 内部审计规划阶段的研究
为加强研究型内部审计,需注重前端审计研究。在审计计划阶段,需充分了解企业背景,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以风险为导向,采用多角度的研究。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识别关键风险并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和可能性,锁定审计范围,使审计计划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披露企业生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合规事项,提供合理有效的改进建议,提高审计的深度、广度和准确性,发挥内审在企业中的“诊脉”作用。
內部审计人员必须识别充分、可靠、相关和有用的信息,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在前期调研阶段,通过查阅以往的审计文件、观察、访谈、通过测试、检查单、问卷等常用信息收集方式,获取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信息,更好地实施审计计划奠定基础。其中,审计人员可通过实地检查、观察、计算、监督等方式获得审计证据,直接获得的证据比间接获得的证据更可靠,尤以文件和记录(包括纸质、电子或其他媒体)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可靠性更强。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形成可实施的审计计划。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确保审计计划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审计目标和问题的重要性,可以根据企业的风险特点,着眼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围绕审计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审计要与企业董事会保持持续直接沟通,关注企业目标及战略方向是否有调整,确保审计活动与企业发展方向一致。
要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秣马厉兵奋战,再次前行,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以满足审计活动需要为前提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软件工具能够自动化处理大量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抽样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另外,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最佳水平。
3.2 内部审计项目的研究
研究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数据和信息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规性和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在实施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收集、分析、验证相关信息,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第一,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进行现场调查,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如项目合同、项目文件、相关报告、会议纪要和过程实施资料等,通过查阅会计资料、预算、合约规划、工作日志和各种规章制度等,找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披露潜在的风险。如函证方式:向相关单位或个人出具函证,以证明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中所包含的事项的可信性,要求第三方确认相关业务及金额,若函证结果不尽如人意,则应实施必要的备选程序,以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如存货监管方式: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的存货,对已经盘点的存货进行妥善核对,是货物存在最好的证据材料。全面了解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梳理审计脉络,明确审计思路,确保审计项目的高质高效。
第二,研究型内部审计注重详细调查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在完成大量资料和取证后,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独立或综合运用检查、观察、询问、跟踪、记录、函证、重执行和分析等审计程序,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还可以运用审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阅读以往的审计报告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在审计项目组内部进行讨论,得出合适的审计结论,发现潜在问题,披露已知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对审计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内部审计应着重于数字审计的研究,将传统的审计方法融入大数据技术审计中,通过可视化技术,利用EBPM、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与业务的融合等数字审计技术,实现审计数据的共享与融合,完善审计数据库、审计案例数据库、审计发现数据库、审计专家库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与前瞻性。
第三,定期沟通和反馈。在开展研究审计时,与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沟通和反馈,建立“有上有下”“有端有向”的沟通渠道,更好的消化审计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升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与业务相关人员的沟通,获得更多的与业务相关资料、隐藏信息和证据,从侧面对审计结论进行佐证,提升审计结论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审计报告是审计价值直接反馈的核心体现,要求审计报告首先确定明确的审计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要求审计报告提供明确的结论和建议,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审计结果和应采取的措施。同时,研究型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分析和解释数据时提供准确的评价和建议;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保持独立和客观,确保审计报告的内容准确、真实、完整、透明,增强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研究型内部审计的主要优势是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审计结果,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内部风险,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此外,研究型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商机和改进点,提供战略和运营的建议,促进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型审计需要披露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改进建议,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
3.3 内部审计结果的研究
审计项目完成后,需要对审计项目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缺陷,要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坚持分级、分层、压实的主要责任;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秩序;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协同联动。研究型内部审计不仅关注问题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的提出,还关注跟踪和评价改进措施的实施和效果,以确保解决方案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分阶段对本年度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复盘,梳理审计关注的重点和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应用研究型内部审计方法,使审计人员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绩效和风险防范能力。
整改思路需要与时俱进。正在提出整改产出体系的同时,由于审计项目和管理问题较多,同一问题在不同项目和不同管理机构之间频繁发生,对整改的彻底性和内部控制的执行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我们也经常在思考如何提高审计整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整改的同时,业务部门需要举一反三,全面清理,对于普遍性问题,需要审查制度的合理性,完善和修改制度,调整思路,提高执行力。监督整改措施的实施,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交给相应的业务部门,加强部门联动,进行跟踪审计或进度审计,落实整改回头看措施,研究整改措施的针对性、经济性、效率性,确保改进措施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
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不力时,审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向被审计单位出具监督函或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并按情况对相应责任人进行追责。国资委37号令《中央企业非法经营与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的颁布,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企业依法全面合规行政、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企业经营与投资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三道防线”,需要进一步发挥监督问责的威慑和遏制作用,促进管理者决策行为的规范,提高企业合规经营水平。
4 结论
研究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问题导向、创新目标、科研方法和服务目的,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引入研究型内部审计时,应注重专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培养良好的企业氛围和领导文化,需要充分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和报告的沟通,以确保审计结果能够产生实践结果,帮助企业在竞爭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徐汉友,李晓琦.研究审计帮助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3.
[2]沈蓉.国有企业研究型内部审计的路径分析[J].财务观察,2023.
[3]陈勇.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意义及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04).
[4]王佳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