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赵俊杰 李玉玲 黄忠阳 尹德兴
番茄为茄科番茄属一年或多年生植物,果实色泽亮丽、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耐贮运,经济效益显著,在苏南各个区县均有种植。随着人们对番茄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引进高品质番茄进行种植,但品质好的番茄往往抗病性不高,且有些种植户为了追求高产和品质,化学肥料难免过量使用,导致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发生严重。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苏南地区大棚春夏番茄—秋甜糯玉米—越冬黄花苜蓿土壤改良栽培模式,通过种植一茬甜糯玉米并进行秸秆原位还田,利用玉米的强吸肥性降低设施内土壤多余的养分,有效减轻连作障碍的发生;使用灭茬机将玉米秸秆原位还田,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另外,节约了玉米离田的人工费用,并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冬季种植黄花苜蓿(又称金花菜、草头、秧草等)达到土壤培肥的目的,可降低化肥用量,为番茄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该模式经过3 年的示范推广,在南京、苏州、无锡及周边地区应用面积在200 hm2左右。番茄一般每667 m2产量5 000 kg,产值20 000 元,扣除生产成本5 000元,人工成本5 000 元,纯收益10 000 元;甜糯玉米一般每667 m2产量800 kg,产值3 200 元,扣除生产物资成本1 000 元,人工成本500 元,纯收益1 700元;黄花苜蓿一般每667 m2产量1 000 kg,产值6 000元,扣除生产物资成本1 500 元,人工成本1 000元,纯收益3 500 元;该模式每667 m2周年纯收益15 000 元以上。
大棚采用8332 标准结构,棚体宽8 m,棚高3.2 m,肩高1.8 m,热浸镀锌钢管管径32 mm,管壁厚20 mm,管长6 m、管间距1 m,棚间距1.5 m;外层10 mm 无滴长寿膜或纳米膜,6 mm 围裙1 m宽,两侧安装卷膜器。
春夏番茄1 月中旬育苗,3 月上旬定植,5 月底至7 月下旬采收;秋甜糯玉米7 月下旬播种,8 月中旬定植,10 月下旬采收;黄花苜蓿11 月上旬播种,12 月中旬至翌年2 月下旬采收。
选择苏粉14、粉帝、普罗旺斯、杠-69 等大果型番茄品种;酸甜果、铁皮柿子等中果型番茄品种;金陵露比、浙樱粉1 号、粉娘、初恋等樱桃番茄品种。
在温室或双层塑料大棚内,采用72 穴穴盘轻基质育苗,基质选用进口泥炭,如大汉、品氏等,泥炭∶珍珠岩∶蛭石=7∶2∶1(体积比)混匀,预湿后装盘,并用打孔器压穴。将种子在室温下浸泡8~10 h,用毛巾吸干水分,再用10%磷酸三钠液浸泡20 min,预防病毒病。将处理过的种子用半干的毛巾包好,放在带盖的塑料催芽盒中,置于催芽箱,温度设置在26~28℃。经过24 h,50%以上露白时播种于穴盘内,覆盖1 cm 厚基质,用塑料薄膜盖好盘面,保温保湿。早春育苗需使用电热线,保证夜间温度不低于10℃,白天温度达到25℃及以上时及时关闭,防止徒长。移栽前7 天,低温炼苗。
壮苗标准:番茄苗龄35~40 天,具5~7 片叶,苗高15~20 cm,叶色浓绿,无病虫害,根系发达,可完整取出为宜。
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500~2 000 kg、尿素(总氮≥46.4%)10 kg、45%硫酸钾型复合肥(N∶P∶K=15∶15∶15)30 kg、钙镁磷肥25 kg。8 m 大棚作成4~5畦。铺设软管滴灌带,覆盖银灰色地膜。
定植前7 天闭棚提温,每667 m2定植2 000~2 500 株,定植后浇透底水并用细土围根压实,第2天复水。
①温湿度管理 早春番茄定植后闷棚保温,以提高棚温促进缓苗,棚温白天保持20~30℃,夜间10℃以上,高于25℃时通风降温,低于5℃时需搭设小拱棚,必要时覆盖无纺布保温。后期温度上升后及时拆去小拱棚,加强通风降温降湿。
②水肥管理 番茄定植后根据天气情况适量浇水,每次浇水见干见湿,果实膨大期要求水量充足,转色期要求少量浇水,或尽量不浇。早春选择晴天10:00 或14:00 左右浇水,夏季早晚温度低时浇水。
在第1 穗果开始膨大时,每667 m2随水追施25%硫酸钾型复合肥(N∶P∶K=9∶6∶10)20 kg、尿素3~4 kg;第1 穗果转色时,每667 m2随水追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N∶P∶K=15∶15∶15)30 kg。结果后每月选择天气晴好时喷施氨基酸、糖醇钙等叶面肥1 次。
③植株调整 当基部第1 侧枝10 cm 时打掉,过早影响根系生长,后期其他侧枝尽早打掉。番茄植株30 cm 时及时搭架,采用“人”字架或吊蔓式栽培。采用单秆整枝,主秆及时固定在架材或吊绳上,一般保留5~6 穗果,顶部留2 片叶摘心,后期及时打掉老叶,利于透光,加快转色。
④保花保果 春季温度低,番茄易落花落果,推荐使用熊蜂授粉,4 月中旬10%花朵开放时放入熊蜂,每667 m2放置1 箱。蜂箱面向东南,傍晚放入,第2 天打开巢门,便于熊蜂逐渐出巢适应大棚环境。由于熊蜂对农药高度敏感,放置熊蜂期间尽量不打药或关闭巢门。使用熊蜂授粉比人工授粉产量提高10%~20%,畸形果率降低,品质提高,在苏南番茄种植基地使用面积逐年增加。
大果型番茄、中果型番茄,根据长势,每穗保留4 个果左右。樱桃番茄每穗保留20~25 个果。及时去掉畸形果和坏果。
春季番茄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灰霉病、叶斑病、早疫病、炭疽病、烟粉虱、斜纹夜蛾等。猝倒病发生初期使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3 000 倍液防治,苗期整株喷施1~2 次;灰霉病发生初期交替使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800~1 200 倍液与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 倍液防治,5~7 天喷1 次,连续2~3 次;叶斑病发生初期交替使用25%溴菌腈乳油1 500~2 000 倍液与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 000 倍液防治,5~7 天喷1 次,连续2~3 次;早疫病发生初期交替使用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与20%噻菌铜悬浮剂300~500 倍液防治,5~7 天喷1 次,连续2~3 次;炭疽病发生初期交替使用30%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与325 g/L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防治,5~7 天喷1 次,连续2~3 次;烟粉虱交替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1 000 倍液和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复配,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和17%氯吡呋喃酮可溶液剂1 000~1 500 倍液复配防治,3~5天喷1 次,连续2~3 次;斜纹夜蛾在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期交替使用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800~1 000 倍液与10 亿PIB/mL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0~1 000 倍液防治,5~7 天喷1 次,连续2~3 次。
当大果番茄、中果番茄果实2/3 转成粉色时即可采收,齐肩剪去果柄,分级装箱。樱桃番茄完全转色时及时采收,可成串或单个采收,分级装箱。
选择生育期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品质优良、具抗病性和抗倒伏性的品种,如晶甜9 号、申科甜2号、中农甜488、燕禾金苏2000 及科糯系列等。
7 月下旬在大棚内育苗,采用128 穴穴盘,基质使用泥炭、珍珠岩、蛭石以体积比7∶2∶1 混合均匀,装盘前预湿。将穴盘整齐摆放在苗床上,穴盘装满基质后抹平,浇透水,孔深1.5 cm,每穴播种1~2 粒甜糯玉米种子,覆盖少量基质后抹平,用地膜盖在穴盘上保温保湿,搭设拱棚,覆盖遮阳网,出苗后及时揭掉遮阳网。待甜糯玉米幼苗具3 片真叶时定植到大棚。
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1 000~2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40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N∶P∶K=15∶15∶15)10 kg、尿素8 kg,深翻。因为番茄种植后田间肥料过剩,故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并适当减少化学肥料用量,硫酸钾型肥料施用量比常规用量(25 kg/667 m2)降低50%,后期根据长势追肥。8 m 大棚整成4 畦,畦面宽1.6 m,铺设滴灌带,覆盖地膜。8 月下旬选择阴天定植,每畦种植5 列,株距25~30 cm,行距45~50 cm,667 m2种植3 000~3 500 株。定植后浇透底水,第2 天及时复水。
甜糯玉米幼苗较弱,生长势较普通玉米差,成熟相对较早,需根据长势及时追肥,在5~6 片叶时每667 m2追施尿素10~12 kg,在10~11 片叶时(大喇叭口初期)追施尿素12~15 kg、硫酸钾型复合肥8~10 kg,沟施或穴施。每次施肥后浇透水。
甜糯玉米主要病虫害有茎基腐病、大小叶斑病、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茎基腐病可用35%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125~150 mL/100 kg 与种子进行拌种,发生中期用2.65%噁霉·四霉素水剂500倍液灌根1~2次。大小叶斑病可用430 g/L 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与40%氟硅唑乳油5 000 倍液喷雾,5~7天1 次,交替使用2~3 次。玉米螟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 龄前可用10%甲维·虱螨脲悬浮剂800~1 000 倍液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喷雾,5~7 天1 次,交替使用2~3次。草地贪夜蛾在3 龄前可用9.3%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800~1 000 倍液与4.3%高氯·甲维盐乳油1 500 倍液喷雾,5~7 天1 次,交替使用2~3次;喇叭口期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触杀型和内吸型颗粒剂灌心,每667 m2用药2~3 kg,吐丝后1 周内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 000~1 500 倍液对着花丝喷1 次,以防玉米螟或草地贪夜蛾从花丝侵入果穗。
为保证甜糯玉米的食味品质,一般在吐丝后18~20 天乳熟期采收新鲜果穗。采收后尽快出售或短期冷库保存。
甜糯玉米秸秆尽量赶早还田,即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于秸秆青绿时,及早摘穗、随即还田、迅速耕翻。使用灭茬还田机应选择适宜的前进速度和留茬高度,秸秆粉碎长5 cm 左右,不宜超过10 cm,如过长应进行第2 次作业。灭茬后需用旋耕机旋匀整平,其深度一般为15~20 cm。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补充氮肥调节碳氮比,一般每667 m2增施尿素10~15 kg,以利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补充的氮肥应与基肥一起在深翻时施入,并浇透水利于秸秆充分腐解。
选择耐寒、抗逆性强、品质好的温岭大叶黄花草头、上海大叶金花菜品种。
每667 m2施生物有机肥200 kg、尿素1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15 kg,翻耕均匀,整成2 大畦,畦面宽3.5 m,沟宽0.4 m,沟深15 cm 左右。
每667 m2用种量10~12 kg,浸种8~10 h,晾干表面水分,撒播,用铁耙拉平,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尽量减少露籽,播种后浇透水。
发芽期密闭大棚,保持较高温度,视土壤状况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白天温度15~25℃,夜晚短时不低于-5℃;每次采收后撒施尿素8~10 kg/667 m2。
黄花苜蓿主要病虫害有菌核病、蚜虫等。菌核病在发生初期交替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与40%异菌·腐霉利悬浮剂600~800 倍液喷雾,5~7 天1 次,连续2~3 次;蚜虫在为害初期交替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8 000~10 000倍液与30%噻虫嗪悬浮剂2 000~3 000 倍液喷雾,5~7 天1 次,连续2~3 次。
采收时茎叶留得短而整齐,特别是第1 次收割,一定要掌握“低”和“平”的原则,但不能低于新叶,便于后期生长和采收。一般冬前采收1~2 次,冬后采收1~2 次。
2 月底3 月初将黄花苜蓿深耕还田,配合施入有机肥及复合肥,为下茬番茄种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