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在與英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英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消除限制,缔结基于近代条约的国际关系,特派以马嘎尔尼为正使的使节团,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出使中国,这次出使的目的在于扩大通商与联络邦交。对于这个使节团,清廷颇为重视,派官员专程迎接,优礼款待,希望把此次“朝聘”搞成“外夷向化”的盛典。然而双方一接触,便发生了觐礼纠纷。
马嘎尔尼拒绝向清朝皇帝行跪拜礼,要求行英国的觐礼——一足跪地,一手轻握君主之手而亲吻。清朝官员经过一番权衡,只同意一半,即一足跪地,但不同意亲吻皇帝之手。觐见完毕后,马嘎尔尼提出关于两国贸易的一系列要求。清朝政府对马嘎尔尼一行给予热情的招待,却回避实质性的交涉,并以上谕的形式告知英国:“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考虑到对方的困难,可以承认作为恩惠的朝贡贸易。马嘎尔尼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翌年三月踏上归途。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以阿美士德为团长的使节团前来中国,这一次,双方同样因为礼仪争执不决,谈判还未开始已告破裂。此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更加严厉,而英国方面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进行极为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中英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非法的鸦片贸易成为矛盾的焦点。
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急于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便与闭关政策发生尖锐的冲突。以何种方式打开中国大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卡尔·马克思当时在英国发表的时评中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后来事态的发展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