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静
单元整合
知识归纳
一、明朝
1. 建立与灭亡
[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原因 根本: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陕北连年大旱 口号 “均田免赋” 概况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接着攻破北京城,明崇祯帝自缢,明王朝被推翻 ]
2. 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方面
①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②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③监察: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
④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思想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 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4. 对外关系
(1)和: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②条件: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政府的支持;郑和吃苦耐劳,有大无畏的精神等。
③概况: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④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战:戚继光抗倭
①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猖獗,倭患严重。
②概况: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又与其他抗倭将领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的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③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5. 科技、建筑与文学
(1)科技
[作者 著作 价值(影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2)建筑
①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注意区分: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完整而和谐。北京城的核心是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小说: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二、清朝
1. 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清朝迁都北京。
2. 强化君主专制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文化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东南:台湾地区
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②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③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④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西南:西藏地区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③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3)西北:新疆地区
①平定叛乱: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了蒙古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帝时下令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设置机构: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③妥善安置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的土尔扈特部,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东北: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1689年中俄双方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4.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原因:清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农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③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①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商业
①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
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如晋商、徽商。
(4)人口的增长
①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促进了人口增长。
②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③消极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5.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官场腐败;军队腐败;财政危机严重;人地失衡,土地兼并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6. 闭关锁国政策
(1)背景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稳定。(根本原因)
②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③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④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響: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启示: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7. 文学艺术
(1)《红楼梦》
①作者:曹雪芹。
②内容: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③特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④地位: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2)戏剧
[昆曲 明朝 发展成全国性剧种,以汤显祖的《牡丹亭》最有代表性 清朝 清朝前期达到顶峰,中后期衰落。传世之作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京剧 清朝 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博采众长,带有北京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又得到皇室扶持,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流传四方;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