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1.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开凿,长2 700多千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至余杭(在今浙江杭州)。隋朝大运河共分为四段,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
大运河的修建,使得隋朝统治者能把南方的粮食物资运送到长安、洛阳,解决了这些地区的粮食需求,而且为北方边境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物资;同时,隋朝大运河作为南北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 农业生产工具示意图
图一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绘制的唐代耕作工具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曲辕犁有几处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操纵灵活;二是加装了犁评,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圆形的犁壁不仅减小了翻土时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断绝草根的生长。
图二是唐朝发明并推广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南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中《竹车》诗云:“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功效显著,较人力、畜力、翻车为优,一些地区沿用至今。
图三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形如小船,首尾上翘。农田作业时,人们跨坐秧马,用脚蹬动滑行,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述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是唐宋时期农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画面右侧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站着三人,其中身穿红袍、手执芴板的是负责引领禄东赞谒见唐太宗的官员。在他身后,一位身穿异域服装的男子是禄东赞,身后是一位身穿白袍的翻译。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将此画作与“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联系起来,明确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民族交往的典型事例,认识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如图四)、《弈棋仕女图》(局部)(如图五)、吹排箫乐伎壁画(如图六)
上述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
活动。
5. 北宋形势图(1111年)(如图七);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如图八)
图七是北宋(都东京,即今河南开封)与辽、西夏并立的形势图,北宋的北部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西北部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在今浙江杭州)。宋金和议(即绍兴和议)后,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看图八),两者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南为南宋统治区,以北为金统治区。在西北,西夏政权仍然存在,但和南宋不再相邻。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把握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女真族崛起并建立金政权、金灭辽及北宋、宋金议和、南宋偏安等相关史实,明确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为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加快了中华民族交融的进程。
6. 宋代海外贸易图
宋朝海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收利润丰厚,成为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宋朝统治者对此日益重视。从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广,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7.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元朝疆域北达北海,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山东、山西和河北等“腹里”地区直属于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行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此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省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沿用至今。
8. 急递铺令牌
急递铺令牌是元朝时期的文物。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递铺令牌反映了元朝时期疆域辽阔,驿站遍布全国,四通八达。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9. 明长城示意图
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长城修筑史上,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明长城的理论意义(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和现实意义(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忍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抵御外敌侵袭的国防象征;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0.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明朝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朝北京城有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气势恢宏、对称、主从有序的建筑之美;由于明朝专制集权发展到极致,皇权空前强化,受政治、社会现实的影响,明北京城宫殿建筑结构、布局和气势极显庄重,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