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韵桥
(天津市泰达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天津 300457)
肾性骨营养不良简称肾性骨病,是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骨代谢疾病,发病率较高。肾性骨病在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多数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骨骼变形、骨痛等[1]。血液透析是肾性骨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将滞留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运送到体外,改善患者的病情[2]。但长时间进行透析会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如透析可影响患者的机体内环境,导致患者的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影响骨代谢状况[3]。再加上高额的透析费用,增大家庭的经济压力,许多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适时的护理管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4]。骨代谢指标是骨转换所产生的部分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也在骨吸收与重建中起关键作用[5]。营养支持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减轻负氮平衡,减轻有害或过度的炎症反应,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反应,维持肠屏障功能,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维持机体的肠屏障功能[6-7]。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12 月—2022 年12 月在天津市泰达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0 例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为对象,探讨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对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骨代谢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在天津市泰达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0 例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2 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见表1。(1)纳入标准:血液透析时间不低于3 个月;符合肾性骨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75 岁;患者对研究表示知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预计生存期至少在半年以上。(2)排除标准:机体内重要脏器、组织等具有严重障碍疾病;处于怀孕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具有精神疾病的病史、认知不正常者。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严密观察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日常护理。(2)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血液透析知识教育、饮食控制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营养规范化护理。(1)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护理管理档案并进行管理,完善各类登记资料,包括疾病个案教育评估表、各阶段护理管理观察,具体内容涉及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状况、营养需求、饮食需求等,并根据档案数据对患者进食量进行调整。(2)建立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护师3 人,护师4 人。根据此前调查的营养需求与饮食需求,小组成员共同合作下制订护理营养干预宣传手册。强调患者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反复的督促、评估、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营养护理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建立“肾性骨病血液透析之家”微信群,对共同关心的营养问题制作视频或者图片上传,定期就遵医行为、自我管理方面知识解答患者疑问,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4)按照间接测热法确定患者的每日能量消耗量,然后给予对症性营养干预,要求糖脂比为4:6,热氮比为150∶1,每日营养摄入中含有适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喜好为患者制订恰当的饮食计划,让患者多食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蛋白质1.2 g/(kg·d),少食用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还要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督促患者禁烟禁酒。另外根据患者近期的体重增长情况来控制水分的摄入,如体重增长不宜超过干体重的5%,透析频率每周3 次,每日的液体摄入量为尿量+500 mL。护士就患者的情况将每日的饮水量和食谱做出详细的计划放于床头,叮嘱家属按照计划执行。
2 组护理时间均为3 个月。
(1)残余肾功能。在护理前、护理3 个月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 mL左右,促凝低温放置30 min后,以3 6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保存于-80.0 ℃冰箱,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测定肌酐与尿素氮值。(2)骨代谢情况。取上述的血液学样本,采用比浊法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含量,采用自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甲状旁腺激素。(3)遵医情况。包括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等。(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肌肉痉挛、皮肤瘙痒、体重增长不达标、高血钾症等并发症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服药、饮食、运动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遵医情况对比(n,%)
护理前,2 组尿素氮、肌酐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尿素氮值、肌酐值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尿素氮值、肌酐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残余肾功能对比(,mmol/L)
表3 2 组残余肾功能对比(,mmol/L)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护理前,2 组骨代谢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血钙含量高于护理前,甲状旁腺激素、血磷、碱性磷酸酶含量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骨代谢情况对比()
表4 2 组骨代谢情况对比()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 <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内分泌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骨综合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骨软化纤维性等[8]。血液透析是肾性骨病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治疗方式,其是利用半透膜原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将小分子物质清除,也可有效清除血液中游离多种炎性介质,从而改善患者残余肾功能[9]。但是透析治疗周期长且费用高,加之很多患者对于疾病、治疗方式的不习惯,可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也可使得患者骨代谢水平持续下降。同时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恢复是动态的过程,应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手段[10]。营养支持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服药、饮食、运动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尿素氮值、肌酐值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尿素氮值、肌酐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应用可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服药、饮食、运动依从性。从机制上分析,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根据患者的自身营养状况来补充各种营养素和微量元素,既为机体提供了合适的热量与营养,又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促进机体对营养的利用,控制血糖及体重,从而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改善[13]。
骨代谢指标检测可敏感地反映短期内的骨代谢情况,并且具有动态、灵敏、无创等特点。钙、磷在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骨的生成,两者的含量在机体内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机体的骨代谢处于紊乱状况,反映出低水平骨重建,导致患者骨折风险发生率增加,不利于患者康复[14]。甲状旁腺激素是人体内钙、磷代谢重要的调节物质,如果过多的在体内蓄积会增加毒性作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骨蛋白,也是衡量骨代谢的一种重要标志。本研究结果显示,血钙含量高于护理前,甲状旁腺激素、血磷、碱性磷酸酶含量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均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应用能改善骨代谢水平。
长期的透析可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机体出现各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应用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机制上分析,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可让护理团队可有顺序性和时间性地进行营养支持,使营养支持不在流于形式,营养支持方法更具科学性。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还能促使低年资护士不断学习,提高了其理论水平和护理技能,避免了低效性的营养支持,可持续提高护理质量[15]。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没有进行长期随访,调查的患者数量也比较少,且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比较多,并不一定在所有患者中都适合,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营养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应用时,可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服药、饮食、运动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