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红燕
摘要:相比较于小学阶段来说,幼儿园的教育相对简单,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但在进入小学之后,幼儿需要形成独立的意识,要形成学习的习惯,这种变化可能会让幼儿难以适应,因此幼小衔接阶段就需要教师多多引导,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适应角色的转换。[1]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 优化策略
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帮助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转变,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本文探索幼小衔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化策略。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家长对幼升小的认识不全面
每一个幼儿都备受家庭的重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孩子的家长会从不同的方面关心幼儿,想要给幼儿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对于幼升小的意义了解不够充分,认识不够全面。在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和行为习惯。
(二)幼儿园单方面重视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更多强调的是幼儿园主动作为和小学沟通,这就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幼儿阶段开展的教育工作要注意连续性,大班和小学的沟通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局限于幼儿园教师的主动衔接,采取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教室和小学教师进幼儿园课堂的方式,幼儿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到幼小衔接的效果。
二、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优化策略
(一)帮助幼儿家长适应变化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如何看待和参与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幼儿园方面可以积极关心幼升小阶段的家长的心理情况,开设幼小衔接心理咨询以及讲座交流会活动,可以给幼儿的家长分享一些幼升小的动态消息,为家长提供入学指导,让家长多多理解,保持正常的心态,平稳度过幼小衔接时期。可以积极与学校以及社区等各方面进行合作,让家长认识到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而舒适的家庭环境,真正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同时还要让幼儿尝试走进小学,让幼儿理解自己上小学的意义和好处,点燃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期待之情,为幼儿更平稳地进入小学阶段打好基础。[2]
(二)幼儿园和小学共同重视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但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也是小学在幼儿教育基础之上所做的延续,因此幼小衔接应该同时融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师资力量,让两者之间紧密交流,看到各自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及问题,根据幼儿的成长状态,建立幼儿档案,建立幼小衔接小组,跟进教学衔接活动,分析和评估学生进入小学之后发生的身心变化情况,让家校合作进入更平稳的阶段,助力幼儿顺利实现幼升小。[3]
(三)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园阶段幼儿接受的是教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进入小学之后,他们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因此在幼升小阶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比如说要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叠被子、自己扣扣子,进而发展到自己扫地、浇花、整理玩具,这些都是幼儿自理能力提高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幼儿通过不断实践获得的劳动经验,能深深刻在他们的记忆中,为幼儿更好地进入小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4]
(四)加强思维能力衔接
幼儿初入小学后读写和数学学习方面可能遇到困难,这主要是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所致。因此,在幼小衔接期,应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五)做好兴趣和情感的准备
入学前的准备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读书认字的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经常在班中举行看图书讲故事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来幼儿园,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者在“大带小”活动中,讲故事给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听。 这样,幼儿在心理上就会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教育活动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结语: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急需解决,本文提出的幼小衔接的解决策略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发展,实现更快速、更平稳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程芳芳,汪慧.精准定位巧妙衔接——例谈幼小衔接绘本教学[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07):16-17.
[2]张萍萍.探讨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法与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0):1-3.
[3]张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优化幼小衔接教学质量的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6):164-165.
[4]李芬芬.幼儿园教学中幼小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