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菲
为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课堂增效,给学生减负,让教学提质”的目标,我集团校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全员竞赛活动。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十多年来该活动的如期开展,是课堂教学的大阅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大比拼,是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是师师互学互进的大舞台。作为这十多届全员竞赛活动的全程参与者,每一次我都全力以赴,每一年我都有新收获,每一次都有大进步。现结合本届全员竞赛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有效导入,学生兴味盎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凝聚学生注意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还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
我所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属于“民风民俗”这一单元,我们晋东南地区的孩子对“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陕北民间艺术知之甚少,未见其势,未闻其声。为了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兴趣,课前,我特意搜集了相关资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分别展示了剪纸、皮影戏、京剧这些传统艺术,并结合我们高平当地的上党梆子、威风锣鼓,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走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浓郁的艺术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层层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精准设问,课堂事半功倍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无论是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学生提出问题,都是达成课堂效果的助推器。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洞察文本,从而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我校实行的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设問导读中的问题尤显重要,问题既要精练准确,又要明白易懂,还要突出重点,渗透难点。为此,在赛课活动中,推敲主问题就成为一节课的大事件,需要下大功夫。这不仅需要深入解读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又要做好相关预设。
《安塞腰鼓》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关键问题:“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然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后的展示模版:“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从“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舞姿的无穷变幻”等多方面与文本对话,并进行展示汇报。整节课教学气氛浓厚,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结构清晰,教学效果突出。
第三,巧妙点拨,学生拨云见日
如果说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那点拨的艺术则是课堂的血液。一节课中,常有可能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不急不躁的巧妙点拨,则是让课堂柳暗花明的关键。但点拨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是厚积薄发的游刃有余,是正面激励的知难而进,是顺势牵引的穷追不舍。所以,课堂上我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下功夫,适时地进行点拨。如在教学“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时,引导质疑:“这里的‘乱是乱七八糟的‘乱吗?”进而让学生思维碰撞,明白这里的“乱”是“乱而有序”,充分感受到了腰鼓表演的热烈。
此外,引导不同形式的朗读,也是本节课重点关注的环节。“此情不可道,唯闻读书声。”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语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
反观整节课的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融共生,课堂效果突出。虽然也有一些小遗憾,如最后的写话时间上较为仓促,“写”的训练还需落实到位等,我想这跟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一次次的成长历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给了我们施展教学艺术的舞台,但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让成长无休无止。打铁还需自身硬,响鼓也要重锤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