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培拉技法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意义与实践探索*

2024-05-17 08:29王田田魏婷婷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画法技法油画

王田田 魏婷婷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7100)

在架上绘画领域,综合材料绘画已经开始呈现面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自1980年代综合材料绘画在国内开始发展以来,我国本土艺术家一直在用心耕耘,从未间断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研究。目前基本建立了本土语言表达的综合材料绘画语境体系,坦培拉材料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的重要手段,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绘画材料与方法的演变,着重探讨坦培拉材料技法在当下综合材料绘画中应该如何理解该材料技法的继承与应用,也能更好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

一、绘画材料运用概述

法国索邦大学教授弗洛朗丝·德·梅格迪约在他的著作《材料与现代艺术》中曾表述过这一观点:“艺术总是作为多种因素组合或者碰撞的结果,通过物质和形式体现出来,因此使得所有作品的形式与观念最终以一种物质形态得以体现。一件艺术品不论她的形式如何,都是可见、可感的实体。因此,从广义上讲艺术史也可以称为艺术材料史。”[1]这里所说的“材料史”不仅包含在艺术史的记录中各个阶段所运用不同绘画材料的转变,也包含现代艺术中艺术形态趋于复合性,进而产生的更为多元化艺术材料的应用,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艺术从起源开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绘画材料的应用一直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绘画材料的应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即物资匮乏的时代所运用的材料也必然匮乏;反观当今,材料之所以涉猎如此广泛与当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但材料的匮乏并不代表艺术所呈现的面貌就会粗鄙,反而有时更能凸显作品的张力与冲击力,例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公牛大厅所绘岩画,历经万年的沧桑岁月,壁画与岩石融合成浑然一体的色调和肌理,更加显得浑厚粗犷,魅力无穷。再如从中世纪时期兴起的湿壁画所运用的坦培拉材料、中国早期石窟壁画所运用的岩彩材料,无一不体现这种古朴的视觉冲击,这一特征与现如今的综合材料绘画所追求的艺术表现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对于早期的绘画材料与技法的研究更显得尤为必要。

二、绘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间接画法”向“直接画法”的演化

在中国,对于西方绘画的认识,提到架上绘画,大多数从业者会首先想到以油画材料为主导的绘画形式。其中缘由颇多,主要原因大致有二: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绘画对于我国的影响较大,尤其是1957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员后来无不成为中国学院内油画教学的中流砥柱,使得“直接画法”与“现实主义”成了我国油画学习与实践的主要方式;其二是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欧洲留学画家们接触西方绘画之时,西方绘画也已经发展到以油画这一材料为主流材料的时代,并且已然相当的成熟。他们回国后便投身我国美术教育,当时的国情亟须引进一套行之有效的美术教育模式以配合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以美育替代宗教”的主张,所以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学院派现行的教育模式。因此,在西方绘画教育引进之初,来不及去深入研究油画之前的材料与技法,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油画普及教育都是建立在欧洲近二三百年的绘画体系下逐渐发展至今的。现如今我们对西方传统技法材料体系认识愈加完整,也逐渐匡正过去存在的“西方绘画就是油画”“直接画法”就是欧洲绘画的“唯一技法”这一错误认识。[2]在欧洲绘画历史中,存续两千余年的“间接画法”体系中有太多优秀的材料与技法值得我们去借鉴与研究,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古老的坦培拉绘画。

中世纪时期的绘画大都是以圣像画为主,也是坦培拉绘画的时代,运用单色不断叠加的“叠色法”去生成自然、内敛的色彩效果,营造永恒的、超越人间的绝对精神。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人文主义思潮下,将目光由神的世界转移到了人间,始于乔托的油性坦培拉技法增强了画面中造型与空间的真实感,并于16世纪以后成为欧洲绘画的主流技术。提香首次将绘画的笔触语言单独提炼出来而被冠以“西方油画之父”的美誉,极大展现了绘画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大家在关注画面内容的同时发现凸起的笔触竟然如此具有魅力,将绘画材料的表现转换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之后卡拉瓦乔运用的深棕色画底与提白罩染的技术进一步使油性坦培拉技法得到发展。17世纪的伦勃朗更是把油性坦培拉发展到了新高度,为了追求笔触的效果,在底层用明亮的颜料堆积成笔触后,等干透以后用沾有油彩的抹布将笔触中凹陷的部分涂满“污垢”,再将凸起部分擦拭干净,进而营造一种画面颜料堆积很厚的视觉效果,这对后来的“直接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运用“一次过”技法,开始尝试运用笔触造型,且直接调和颜色以达到预期的色彩效果,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尝试。直到印象派绘画时期,锡管颜料替代了画家自制的动物膀胱颜料袋,工业的进步使绘画材料也进行了一次革新,利于绘画的油媒介也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水油混合乳化媒介,“直接画法”基本成为艺术家比较普遍运用的技法。同时,绘画也更关注笔触语言的运用,直接将调和好的颜料厚涂、堆砌,可更加酣畅淋漓地抒发画家的主观意趣与情感思想。“直接画法”至此成熟并成为独立的绘画体系发展至今。[3]回望历史,绘画材料从传统水性坦培拉材料演变为油画材料,再逐步发展到如今运用现代材料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现当代绘画,其中绘画材料的演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变化而完成了转换。探寻材料演变的目的不是为了复述历史,而是更为直观地展示如今综合材料绘画的底层逻辑,对传统绘画材料的学习作为综合材料绘画实践的切入点才是要义。

(二)再由“直接画法”转向“间接画法”

现如今,对于“间接画法”的研究除了具有历史意义,同样具有文化价值。中国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建立在“直接画法”的系统之上,虽然部分院校也开设有坦培拉、古典油画等课程,但主流依然是“直接画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油画的源头、有着千年历史的“间接画法”还是缺乏系统的实践与探索。传统意义上的“间接画法”就是通过层层单色罩染,加以局部提白,色彩的丰富性依靠多层罩染后,底层反色融合形成色层,进而使得画面色彩比直接调和的色彩显得高级、柔和、雅致,这是“直接画法”所不能达到的。从广义上讲,只要不是运用“一次过”的方法,而是通过某种绘画材料层层堆叠、反复打磨,逐渐塑造与经营画面的方式都可以称之为“间接画法”。以坦培拉材料技法为代表的“间接画法”,之所以被许多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系在教学实践中安排为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基础课程,二者在除了材料应用有区别以外,在技法与情思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共通性。但无论绘画语言与绘画材料如何转变,架上绘画实际上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语言,即造型语言、色彩语言和材料语言。这三大艺术语言系统在历史中一直交替、转换、交织着各自的权重,在不同的时代参与着不同的艺术创作。分析绘画的发展史,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在长时间中处于艺术语言第一要素,主导着绘画的风格与样式,到了20世纪初,人类基本完成了对两大系统语言的探索与命题实践,艺术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艺术材料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漫长并且复杂的过程,从“间接画法”到“直接画法”是美术史中有迹可循的,研究综合材料绘画从兴起到现在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我们又发现,材料作为绘画语言主体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家更加确切的表现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主体观念的有力手段,也使得艺术家长时间地专注于将材料与作品进行有机统一,不断进行学术探讨与观念碰撞,综合材料艺术家们逐渐发现“间接画法”似乎更为适合作为材料性绘画的表现技法。

三、以坦培拉为代表的“间接画法”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实践运用

(一)西方综合材料绘画的“间接性”

那些古老的坦培拉绘画流传至今,作为研究材料性绘画的我们,除了赞叹古代大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应该关注其绘画过程中的间接性给作品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还有些壁画色层受损导致的剥落更是给作品增添了趣味性,这些视觉经验对于当代的材料性绘画技法的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学习坦培拉绘画的“间接画法”并不是要原封不动的运用到综合材料绘画中,而是运用“间接画法”的技术思路进而转换为综合材料绘画的“间接性”。西方较早的在架上绘画中运用材料进行实践,从最初相对单纯的拼贴逐步转为多种、多层材料相互覆盖,使艺术家的艺术表达多样化,这样的作品更容易使观者沉浸在艺术鉴赏中。因为材料语言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符号系统,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神经,从而在欣赏过程中达到某种精神共鸣。

国外对于运用综合材料绘画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艺术家开始在创作过程之中将不同的媒材应用在自己的画面之中,用来探索新的绘画形式。立体派的作品中,拼贴是一个常用的技巧,用于画面的联想和重组,来突破固有的画面程式。到了20世纪中叶,艺术家对于综合材料绘画的研究更为深入,应用也更加广泛。巴尔蒂斯为这一时期坦培拉材料探索的代表,他运用酪素乳剂为媒介,混合油画颜料或者调和好的色粉,由于酪素乳剂会使油画颜料降低油性的效果,因此画面看起来既有坦培拉多层间接的效果,又具有油画颜料相对粗犷的笔触语言。巴尔蒂斯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到坦培拉技法的影响与应用上的转换,为之后偏重绘画性的综合材料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后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在观念和形式上的翻新层出不穷,多种媒介材料的运用使绘画语言的综合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意大利艺术家阿尔贝托·布里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残布、纱布、塑料布等材料进行拼贴覆盖,配合色调沉郁的红褐色,仿佛血染的绷带,使作品发出无言却刺耳的回响,昭示着战争的灾难,展现一种崭新的、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另一位综合材料绘画的先驱——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将沙土、水泥、白灰等用于传统壁画底子的材料直接作为绘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将这些日常中并不起眼的材料变成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在视觉上充满原始、粗犷的生命力,使古老的材料元素被放大,被提取为艺术语言主体,运用材料的技法上也明显趋于间接性,传递着当代艺术的精神力量。[4]

(二)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间接性”转换

进入21世纪以后,综合材料绘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全世界的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将多种材料和媒介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表现力和创新性的作品。我国的前卫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综合材料绘画也成了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们更加大胆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媒介,创作出具有冲击力和创新性的作品,成了国内学术界所广泛关注的对象。彼时我国艺术家思索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本土的绘画语言体系,将西方综合材料绘画转换为符合本国语境的支点上,推动中国架上艺术的整体发展。而综合材料绘画语言体系本土化必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依然需要运用“间接画法”为主要创作技法的前提下寻找本土化出路;其次,在观念表达上,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思考之上,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表达;再次,在材料选择中应首要考虑材料本身的精神性,避免滥用以及为材料而材料的窘境;最后,在画面的形式选择上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避免生搬硬套西方现行的形式体系。这不仅是当时需要思考以及探索的问题,在当下乃至未来的综合材料绘画语境中依然是必需思考的问题,我国探索该系列问题的先行者是以胡伟、张元等为代表的一代综合材料艺术家们,他们的探索基本奠定了近几十年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基本调性,即在形式上运用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物质材料为载体,内容上以偏重体现民族性、文化性为主要倾向,技术上依然以坦培拉材料与综合材料混合,运用一定的“间接画法”完成,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三)坦培拉绘画材料自身的当代性

在多数画家的印象中,坦培拉技法是有着固定程式的,一提到坦培拉就想到湿壁画、古典技法、提白罩染以及汪小湖等这类技法,程式上是这样没错,但如果跳出传统技术层面来看,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将坦培拉材料中的乳剂与色粉置换成其他的中介物质,在将不同的物质材料运用坦培拉的技术思维使它结合到画面中,那么我们面前的物质世界可以被作为“中介物质”的材料就有着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在综合材料绘画过程中,将材料语言转化为绘画主体语言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是坦培拉技法在当代的思维性转换,同时也是综合材料绘画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在作品中充分体现绘画的材料性,将材料与人性有机结合,使作品具有更加宽广的表现力,将材料语言延展为创作语言,材料的多样性以及技法间接性,营造着看似偶然,但也都是基于理性的瞬间,定格凝固于画面之上。同时,当下对于坦培拉材料绘画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在实践中复原其技法与样貌,坦培拉材料本身也兼备绘画性与材料性,抛开传统坦培拉技法,只将它看作一种绘画材料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表现画家情感的手段。

四、结语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自由绘画,在当下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坦培拉这一古老材料技法的创造性使用也对综合材料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探索性的思维方式,转换材料的表象形象而去解析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展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多元化艺术语言与精神指向,结合材料语言独特的审美属性,营造更为统一的画面内容与形式结构,表现新时代的艺术风貌。

猜你喜欢
画法技法油画
一张油画
鳄鱼的画法
油画《塬下》
油画
水禽的画法(六)
夜景的画法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菊花的画法
精通拍摄技法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