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婷 胡友华
试论隆阳区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
蒋碧婷1胡友华2
(1.保山市隆阳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保山678000;2.保山市隆阳区永盛街道农业推广服务中心云南保山678014)
隆阳区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源于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已经成为蚕区广大蚕户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文章分析了隆阳区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以期促进蚕区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小蚕共育;联户共育;规模化;保山市
蚕桑产业是隆阳区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已有超过2 000年的历史[1]。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蚕桑产业不断探索新的养蚕模式,近年来板桥镇西河村,西邑乡铺门前村,丙麻乡的小寨村、老南村,瓦渡乡的平场子村、瓦渡村、土官村等的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隆阳区已经建成运行的规模化小蚕共育中心的村分别是板桥镇大西河村、小西河村、苏家村、秋山村、柴河村,西邑乡的欢喜坡、乌马村、吴山村、补麻村、铺门前村,丙麻乡的小寨村、老南村,瓦渡乡的平场子村、瓦渡村、土官村等。目前全区规模经营的规模化小蚕共育中心已经有20个。
板桥镇是隆阳区蚕桑发展历史最久远的乡镇,现有桑园352.3 hm2,18个村养蚕,年养蚕0.9万张,2022年生产蚕茧410 t,蚕桑收入2 132万元。西河村桑园面积146.6 hm2。自2019年开始尝试小蚕共育,小蚕共育需求不断增加,到2022年发展到0.21万张。
西邑乡是“浙桑入滇”的第一个乡,现有桑园面积415.6 hm2,有12个村养蚕,年养蚕1.1万张,2022年生产蚕茧495 t,蚕桑收入2 574万元。其中,铺门前村于2019年开始发展蚕桑,现有桑园66.6 hm2;2020年养蚕0.012万张,并全部实行小蚕共育;2021年共育0.066万张;2022年共育0.12万张。
丙麻乡和瓦渡乡也是隆阳区蚕桑基地核心乡,桑园面积分别为179 hm2和204.4 hm2,养蚕村分别有8个和7个,2021年分别养蚕0.31万张和0.42万张,2022年在茧价行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小蚕饲养量更是有增无减。
4个乡镇小蚕共育中心采用以下运作模式:在养蚕前,蚕桑技术员和农户确定蚕种张数,农户交蚕种款;技术员和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在领到蚕种后,分别发到各乡镇小蚕共育中心;小蚕共育中心组建的人员负责补催青、收蚁、饲养,到三眠起就发给农户,每张收费120~130元,每张交村合作社10~20元不等,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小蚕用叶先由参与农户田里提供,在不够的情况下再到其他养蚕户田里采,单价为2~3元/kg。
隆阳区现行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和传统的小蚕联户共育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规模化、商品化的,操作精细,蚕房、设备比较先进;而后者是技术合作和扶助形式,规模小,操作粗放,设备落后。
“养好小蚕七成收”是广大蚕户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2]。蚕桑生产技术要求高,节令性强,小蚕对温度、湿度、空气等条件要求严格,养蚕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更需要对小蚕进行精细化饲养。通过小蚕共育中心饲养后,农户直接养大蚕,是大部分农户最省心、最可靠的做法,可以大大降低养蚕风险[3],提高养蚕收益。
每年春季和晚秋是农户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这个时期农户既要忙于其他作物的收种,又要忙着养小蚕,对于养蚕张数不多、桑园面积少的农户来讲,的确困难,加之春播期间难免要接触一些农药种子,就会存在引起小蚕中毒的可能。小蚕共育中心的发展,彻底解决了以上矛盾。
以联户共育养蚕10张和小蚕共育中心饲养50张为例核算每张蚕的饲养成本。联户共育饲养达123.3元/张,小蚕共育中心饲养仅53.36元/张,节约成本69.94元/张,成本降幅达56.72%,如表1所示。
表1 小蚕共育饲养成本统计表
小蚕共育中心育出来的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蚕头数足量[2],发到农户饲养易获高产,产量产值高。在联户共育饲养过程中,不管育多少张蚕,必须专人管理,而小蚕共育中心,每个劳动力可管理20~30张,劳动生产率是联户共育饲养的7~15倍。
多年来,隆阳区面积广、蚕户分散、小蚕饲养技术指导困难。2019年以来,借助沪滇帮扶协作项目和涉农整合项目的资金,在不同乡镇新建标准化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51座,每座每批可育蚕0.03万张,解决了联户共育大小蚕混养、桑叶消毒不彻底、需要大量的煤炭和能源、蚕具大部分闲置等问题。小蚕共育中心饲养,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蚕房蚕具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高温消毒等成本也大为降低。
小蚕共育中心将养蚕生产分成2个阶段,小蚕由合作社牵头,负责组织技术水平高、具有责任心的饲养员统一在小蚕共育中心饲养,到3龄饷食后发给农户。小蚕饲养要求技术水平高,饲养过程必须精细,一批可育0.02~0.03万张,大蚕饲养粗放化生产,条件要求不高,农村现有劳动力均可满足大蚕饲养要求。建设小蚕共育中心,有利于小蚕饲养专业化,实行规模化经营,从而促进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
传统的联户共育小蚕,设备简陋,环境管理水平低,病原体积累较多,由于温湿度难以保证,导致饲养周期变长,蚕体发育不整齐,蚕的发病风险大。实行小蚕共育中心集中饲养后,消毒防病措施更严格,环境控制更到位,操作技术更专业,基本上能够实现10日眠三眠,甚至9日眠三眠,而且次次日眠;同时由于消毒措施严格,消毒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保证,小蚕的健康得到更好保障,从而大大降低了全龄蚕病的风险[3]。
在传统的联户共育模式下,参加饲养的人员不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人员随时变动,饲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操作失误,甚至发生蚕种农药中毒或者蚕种被烤死等现象,造成农户无蚕养、桑叶浪费等经济损失。在小蚕共育中心饲养小蚕,桑叶必须先进行部分试喂,在确保无毒的情况下方可全部喂蚕,而且采用温湿度远程控制系统操作,蚕体发育强健,不会出现蚕种被烤死或者因为温湿度过高过低造成的不良影响。
小蚕共育中心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以板桥镇西河村为例,全年育蚕0.2万张,每年4批蚕,每批共育小蚕0.05万张,每张收共育费120元,其中100元用来开支小蚕共育员工资、小蚕共育中心水电费、供养蚕的消毒药品等费用,余下20元交村合作社,每年合作社共育费收入有4万元。
隆阳区是云南省保山市蚕桑大区,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占保山市一半以上,又是云南省优质茧蚕桑基地之一,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受到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农村生产劳动力持续流失的状况,应大力扶持、不断推进小蚕共育中心在养蚕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蚕桑乡村组干部要提高认识,做好宣传,认真选拔出养蚕技术好、有责任心的农户承担小蚕共育员任务,解决好小蚕用叶、养蚕用工、消毒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将村里每一个小蚕共育中心都合理利用起来。
建设小蚕共育中心,较好地解决了部分蚕户养蚕水平低、小蚕养不好、饲养成本高、易于发生蚕种农药中毒等问题,还实现了养蚕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但是还有少部分农户舍不得出共育费,执意要自己饲养,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引导,把集中共育的好处讲给农户,形成户户参与的意识。
小蚕集中共育在各地已经发展多年,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生产经营模式各不相同。蚕桑技术相关部门要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蚕桑产业乡镇之间也要组织农户到做得好的乡镇参观学习,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生产具体情况的最佳发展模式。
小蚕共育中心根植于小蚕饲养专业化,需要专门规划的土地和相应的专用桑园,建设投资高,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筹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进行扶持。在规模化产业发展中,应从产业政策、项目资金安排上支持小蚕共育中心建设,要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小蚕共育员,挑起规模化小蚕共育的担子,确保蚕户丰收、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
隆阳区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得益于各级政府对产业扶贫的大力投入。小蚕共育中心运作模式,降低了小蚕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蚕房蚕具的利用率,有利于消毒防病、防范意外事故,提高了小蚕养殖质量,提高了集体收入,有利于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建议政府和企业今后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建设优质蚕桑基地的同时,支持蚕桑重点乡镇或者村组,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建设规模化的小蚕共育中心,督促建好用好小蚕共育设备,引导和鼓励蚕户积极参与共育中心,强化对小蚕共育员的培训指导,确保蚕户稳定增收、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确保蚕区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1]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保山蚕桑志[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1.
[2]李红祥,李金见,黎永谋. 小蚕饲养关键技术[J]. 云南农业,2012(5):26-27.
[3]章凤. 曲靖市小蚕商品化发展的思考[C]//中国蚕学会商品性小蚕饲养规程和蚕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中国蚕学会,2010.
10.3969/j.issn.2095-1205.2024.03.03
S883
A
2095-1205(2024)03-08-03
蒋碧婷(1972—),女,满族,云南保山人,大专,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桑树栽培和家蚕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