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短剧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路径研究
——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2024-05-16 07:07陈梦恩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短剧文物

陈梦恩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平台加入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阵营[1]。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借助短视频平台优势,在短剧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路径,符合当下受众的需求,让受众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网络用户夏天妹妹和煎饼果仔合作拍摄的网络短剧。在剧中,夏天妹妹饰演的小玉壶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中逃出,在英国与煎饼果仔饰演的中国记者张永安相遇,由此展开一次文物归家之旅。该短剧从造型、剧情、台词等各方面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家国情怀为主线,借助文物传达情感价值,自上线便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还获得央视新闻、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2]。

1 抖音短剧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

1.1 传播内容:碎片化和浅意义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用户更多地利用空闲时间接收信息,其阅读/观看习惯发生改变,抖音短剧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也趋于碎片化。加之,部分抖音短剧创作者对于流量的追求远超于对于内容的深度挖掘,导致其传播内容逐渐趋于表层化、形式化,缺乏深层次的意义表达[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岁月沉淀、具有丰厚底蕴的珍宝,需要深刻思考才能领悟,而现阶段的传统文化在抖音上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碎片化和娱乐化。一方面,抖音短剧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仅仅依靠只言片语描绘文化,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用户对其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其传播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有些抖音短剧创作者以流量为先,对传统文化进行娱乐化解读,大量空洞的内容使文化浅层化、形式化呈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1.2 叙事表达:缺乏创新和同质化严重

抖音短剧要想使传统文化传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有能够经得住细品的叙事表达以及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创新之处。当前,抖音上传播传统文化的短剧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内容和呈现形式方面缺乏创新,类型单一。例如,戏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但是有关戏曲的短剧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关注的人少之又少。另外,一些热度较高的短剧出现后,模仿成为其他短剧创作者吸引流量的首要方式,同质化现象尤为明显,用户容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很难被吸引,进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被逐渐淹没。近几年,抖音推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带动短剧创作人创新叙事表达,打造精品内容,形式上匹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色,从而使受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1.3 用户层面:疏于互动和黏性不足

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传统文化类内容在抖音上得到了繁荣发展,1 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音覆盖率已经高达99.42%。然而,传统文化类内容的短剧播放量跟用户的互动率不成正比,转发、评论、收藏的数量远远低于点赞量。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阅读习惯更趋于碎片化。对于抖音短剧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用户通常只是快速浏览,后续也很少对其进行持续关注。另一方面,抖音短剧创作者疏于与用户互动,仅仅是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内容的创作和发布,这让用户与传统文化之间仍旧保持在表层关系,难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抖音短剧缺少与用户的衔接和联动,用户黏性不足,短剧传达的传统文化的热度和影响力也就只能维持一时。

2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新路径

2.1 议题创新:回应现实触动情感共鸣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Maxwell E.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Lewis Shaw)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逃出大英博物馆》之所以能够爆火“出圈”,其中一个原因是其议题设置的创新。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有关大英博物馆的议题。2023年8月以来,大英博物馆多件馆藏被曝“失踪、被盗或损坏”,其中还包含大量中国文物。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现实话题为其中心议题,对大英博物馆所失踪的文物展开联想叙事,通过对现实的回应触动受众情绪,进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受众的民族情感,其文化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2 内容创新:细节描绘诠释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骨子深处[4]。《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各种细节叙事完善其传递的精神内核。例如,男主名为“张永安”,该名字取自大英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家国永安”正是传统文化中表达人们对于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短剧片尾“小玉壶”传达给各文物的书信,台词编排与设计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用诗词家书的叙事形式传达文物思乡情感,深化了文物符码。短剧中的种种细节都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不仅更能激起大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助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让中国的文化自信得以完美彰显。

2.3 叙事创新:拟人化表达呼唤集体记忆

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中明确了集体记忆的定义: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共享旧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到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5]。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借助拟人化的叙事方式、情绪化的台词设计,与受众建构起共同的文化记忆。短剧中,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成玉壶女孩,附加上人物带有情绪的台词表达,将受众带回到藏品被剥夺的那段屈辱的历史。短剧以拟人化的叙事表达,采用隐喻的方式,呼唤受众的集体记忆,让受众自己感悟、体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中华传统文化所感染。

2.4 互动创新:共情传播增强文化认同

共情传播是指“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过程”[6]。随着媒体技术不断升级迭代,抖音短剧通过沉浸式传播催生“共情”这种新的移情逻辑以建立情感共鸣和认同[7]。《逃出大英博物馆》将画面定格在博物馆,利用背景音乐、镜头语言和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 CG)特效技术,营造出置身于博物馆的“在场感”,让观众沉浸其中,与短剧中的文物故事共情共融。受众被短剧中文物的情感所打动,并通过共享弹幕不断相互感染,产生一致的情感,从而形成情感共同体。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提出互动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和情感连带,通过协调的一致认同,相互唤起参与者的神经系统,从而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抖音所提供弹幕的技术特征为群体互动仪式创造了条件,满足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8]。受众由于被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剧情细节所打动,进而对触发情感认同的细节进行表述,如“一句家人,我泪目了!”“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网友通过弹幕传达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情感共识”和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的文化认同。《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本意义和视听觉快感塑造圈层内部成员的共同身份,所有内部成员以“中华儿女”这个共同的身份,通过弹幕文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文化认同。

3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3.1 创新传播技术,助推文化传播场景化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新技术的运用,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简易化,让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表面转向内在。新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文化表征形式,呈现给受众环绕式、沉浸式的场景化表达,让受众去感知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和精神内涵。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流畅的镜头语言和精美的特效技术,以文物归家为主线,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短剧中演员的演绎,让受众感受到文物不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而是以一种流浪在外的家人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沉浸于短剧呈现的场景化中,在观看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化之美、民族之魂。数字化时代,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信息。为了让受众在碎片化阅读中感触传统文化,抖音短剧要通过创新技术来打破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壁垒,助力传统文化传播,让受众主动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3.2 回归“内容为王”,坚守文化传播的价值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网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于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抖音短剧在融入技术的同时,应回归“内容为王”,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一方面,抖音短剧在传播内容中可以融入有关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丰富传统文化传播内涵。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造型上,融入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元素,其服饰细节设计与短剧的文物相映衬,凸显了文化特色,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抖音短剧应丰富传播形式,更新产品范式,推出更多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进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抖音账号“典籍里的中国”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以短剧片段合集的形式,将古籍文字进行重构,同时运用“真人演绎+戏剧+古今对话”的叙事方式对古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9]。创作抖音短剧时始终要以“内容为王”,新颖的叙事方式和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加深受众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增强文化自信。

3.3 拓展叙事空间,促进文化传播纵深蔓延

在信息化时代,抖音短剧层出不穷,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观看,但一些抖音短剧中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只是停留于表面,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笔者认为抖音短剧应拓展叙事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纵深蔓延。抖音短剧的叙事空间不应局限于故事内容层面,更应拓展至抖音短剧与其受众之间自然聚合所形成的讨论空间[10]。在短视频平台中,受众将抖音短剧的内容作为讨论焦点,并将内容再生产作为创作手段,重新塑造一种新颖的社交互动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聚合的互动关系,并激发集体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共鸣。与《逃出大英博物馆》有关的话题经过热门讨论之后,许多自媒体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典型特例,衍生出其他的讨论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以及对该抖音短剧的细节进行讨论的短视频。受众基于情感认同从全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展开叙事,进而引发更多的网友参与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纵深传播。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当代青年人必须肩负起的义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抖音短剧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结合抖音的传播优势,采用古今对话的叙事方式,通过文物的媒介化仪式传播,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营造了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空间和心灵凝聚氛围,让受众在短剧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的活力。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抖音短剧应结合自身优势,以受众的认同感为出发点,借助技术手段增强受众体验,回归“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叙事空间,增强受众黏性,只有这样受众才能深入优秀传统文化中去体会其深意,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短剧文物
流行短剧现象透视
短剧暴富
文物的栖息之地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