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叙事策略的创新

2024-05-16 07:07:31李子潞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考古纪录片

李子潞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审美特性,在创作考古纪录片时,创作团队应立足于网络化、信息化传播生态及新语境,运用新的叙事手法传播中华文化,从而提升原创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但当前考古纪录片面临着传统叙事策略的桎梏,存在着解说枯燥冗长、资料粗糙堆砌等问题,这些都使考古纪录片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何以中国》通过深入阐释中国百年考古成果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内在逻辑,为观众呈示出一幅早期中国的发展画卷。纪录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要求其在传播过程中创新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展现鲜明的时代内涵,赋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平民化表达,与以往的考古题材纪录片相比,其更加注重以亲民化的方式解读历史。该片深入领会互联网时代用户审美取向的嬗变,在叙事策略上与时俱进。

1 叙事主题和内容的变化

《何以中国》在叙事主题上以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立足点,呈现出超越“上下五千年”更为波澜壮阔的文明形成历程。摄制组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过100多位考古学家,到访过200多处考古遗址博物馆,历史遗址的发掘为摄制组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考古资料展现出文明“多元一体”的流转脉络。专家学者在考古中有重要发现,挖掘出器物背后的人与史。纪录片不仅关注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更对其所承载的制度、思想、文明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创造进行阐释。这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变化。其牢牢地依托了考古学家筚路蓝缕、青灯黄卷的考古研究。创作的学术基础扎实可靠,凸显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的价值。纪录片的叙事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何以中国》在叙事内容上系统性地溯源中华文明,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全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纪录片通过详尽的叙事内容,深入剖析了考古工作在传播和保护中华文明过程中所展现的价值,使观众进一步认识到通过考古实证追寻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历程故事的重要意义[1],传递了新时代媒体人和考古人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之情以及守护国家宝藏的宝贵价值。《何以中国》还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它让观众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这有助于增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有助于展现“展物证史”的实证精神,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

总的来说,《何以中国》的叙事价值在于它以全新的内容和叙事主题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化。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力求以最前沿的学术眼光、最精彩的视觉语言,客观准确地描绘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2 情景再现叙事手法的运用

“情景再现”是人文历史纪录片常用的创作方式之一,它使得历史资料不再是单一的文字与数字,丰富了纪录片的视听呈现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文化知识。在纪录片《何以中国》中,导演充分运用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 CG)特效、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3D扫描等数字技术联动现代场景,以技术想象结合影像画面、文本内容和历史意蕴,通过灵动传神的美学意蕴再现文明脉动的历史情景,弥合创作技术在“透物见史”层面的局限性[2],使得整部纪录片脱离了以往历史类考古纪录片的固定程式,而是寻找那些有温度的历史细节,挖掘历史背后那些被时光消磨了的人与事,再叙当年的文明繁荣。

例如,在第1集《秦汉》中,纪录片以战国时期的秦国为背景,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画卷。随后,纪录片巧妙地转变了讲述方式,不再是以传统的旁白解说历史背景,而是以“透物见人”推进叙事。安陆城外“睡虎地”四号墓里的一封家书,让人窥见二十多个世纪之前思乡忧亲的秦国甲士,他们刚刚经历完九死一生的灭楚之战,同袍之间互相告慰。夜深时对亲人的牵挂油然而生,他执笔行文撰写着家书。在这一部分,纪录片没有对规模宏大的古战场进行表现,而是细腻入微地聚焦家书和人物,在周边环境的渲染下,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历史的回溯。另外,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何以中国》注重人物故事与历史背景的交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故事和品格特点,还巧妙地将历史背景融入其中。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详细描绘,更好地让观众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进而产生共鸣。在第1集《秦汉》中,汉王朝使臣陆贾出使南越国,解说词中有句“赵佗的心里是寂寞的,无人能了解他欲振翅于寰宇的鸿鹄之心,越中无人可共语”。摄制组根据历史背景与人物行为,揣测人物内心,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冰冷的,而是鲜活、有温度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色彩。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波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亲近历史,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在情景再现环节,纪录片通过虚拟复原、动画演示和视觉特效等技术,使复刻的文物更加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还采用了大量的实景拍摄,在第1集《秦汉》中,大一统的开端之下,秦朝始皇帝嬴政施行新政。在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出土,镌刻着秦统一度量衡的历史,样式不一的出土文物也在佐证着中华文明走向融合阶段。视频中除了表现大量的展品,还在动画还原与复刻文物配合下,拉近展品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纪录片的互动性,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还有第4集《古国》,纪录片通过日常生活、习俗、服饰、建筑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民生百态。通过对遗址中发现的精美玉器、手工陶器、宏伟建筑等各方面的分析,以及对良渚先民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和信仰体系的探究,观众得以一窥良渚文化的全貌。其中,良渚文明这一叙事内容中水利堤坝的修筑是着墨较为精彩的一部分,现代堤坝遗址的拍摄和动画模拟剖面生动展示了良渚先民的勤劳智慧,还再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这些细腻的描绘,使观众得以窥见遥远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凸显了良渚文化的独特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明价值。纪录片影像表达中还有一大亮点,即通过运用三维地图,生动展现了各个阶段的文化疆域版图与地理地貌特征,并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模拟重现了古代宫阙的原貌。此外,纪录片中的历史人物如刘邦、刘贺、解忧公主等形象,均参考了各大文明遗址丰富考古发现中的经典造型。甚至南越宫苑中的梅花鹿、龟鳖,以及宫人清点从北方移植过来的枣树所结果实的数量等画面,皆有考古实证为依据[3]。

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将纪实、情景再现等手法巧妙结合。在情景再现部分,共计拍摄近400场,涉及演员超过4 000人次。根据考古成果,复原制作的服装达到2 268套,复原饰品1 500件,复原道具3 600余件。而史前部分的复原场景更是多达100余处。纪录片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入的考古研究以及细致的人物描绘,展现了既壮观又深入的中华文明探索之旅。同时,纪录片在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性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窗口。这种脱俗于传统考古纪录片制播的模式,推动了考古纪录片叙事手法的多维度创新。

3 全景叙事下结构的合理把控

全景叙事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以展现事物全貌为目的的叙事方式,导演需要采用多角度镜头、丰富的场景设定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和深度。在传统的考古纪录片中,从其整体叙事结构上看,往往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线性叙述,所呈现出的历史是单一的、扁平化的。《何以中国》果断摒弃传统的叙事结构,以创新性的叙事路径挖掘、剖析历史细节。纪录片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故事进行有机串联,呈现出一个立体、多元的历史画卷,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不仅能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还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纪录片《何以中国》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结构,既全面系统地诠释了整个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又详细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明特质。在时间轴上,该纪录片涵盖从史前时期到秦汉等历史阶段。在空间轴上,则展现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4]。这部作品采取了一种既聚焦整体又深入局部的方法,从厚重的中国文明历史画卷中撷取一粒粒微尘,以具体历史事件与考古发现为切入口,以考古史料与成果为实证支撑。宏观是历史背景和地域范围方面的,就如每一集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秦汉帝国这一节点出发,逐步回溯到更为广义的史前文明的中国。从第1集《秦汉》之后,按照历史的时间轴线进行编排,这样的结构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为深入每一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基础。微观上,在每一集的内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则更为精细。摄制组巧妙地利用考古成果与历史文献,将每一集内容分为几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都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在《摇篮》这一集中,观众跟随镜头深入探索了早期先民的生活轨迹,其居住定所由洞穴渐渐演变成家族聚落,生存技能也由原始的捕猎变成了耕作。为了全面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摄制组踏访了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湖南省洪江市高庙遗址等重要考古现场,成功地还原了新石器时代南方、北方,以及丘陵、海边等地的史前文化,揭示了中华大地文明的演进历程[5]。

传统纪录片的叙事节奏有时候过于缓慢或跳跃,导致观众难以沉浸其中,更难以跟随故事的发展进程,这种节奏上的问题可能会使观众感到无聊或困惑,从而降低他们对纪录片的兴趣和投入度。相比之下,对于叙事节奏上的把控,《何以中国》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不失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描述历史变迁时,通过恰当的镜头切换,展现了我国历史的恢宏壮阔。这种节奏的把握,让纪录片在呈现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时,始终保持清晰的脉络和鲜明的层次感。此外,在叙事结构上,纪录片灵活运用了各种手法,如在《殷商》这一集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展示了现代考古发掘出的龟甲仪器和祭坛遗址,再回溯到殷商展现祭天的历史渊源,从而使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摄制组在每一集每个单元运用议题设置这一手法进行关联,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引发观众思考的议题。例如,在《摇篮》这一集,纪录片提出了“何为中华文明”“早期原始部落都分布在何处”等问题,随后便展示了出土的原始人的遗骨,并在解说词和动画的配合之下对原始人的起源分布进行阐释,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出后面的叙事内容。另外,纪录片将远古时期与现代中国的影像相互穿插,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节奏感,还使得纪录片不再是单一线性的时空进程,而是与现实相互呼应的动态场景。例如,在《摇篮》中,纪录片将秦汉时期的统一与“摇篮”时期的各种文化源头进行结合,突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不仅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有趣,对纪录片叙事情节起到了逻辑引导的作用,能够达到连接历史背景与人物故事的目的,同时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4 结语

《何以中国》深入挖掘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底蕴,通过精心的拍摄和制作,将考古学的严谨性和历史的生动性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该片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作为一部聚焦考古实证、历史演进和文明溯源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何以中国》成功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发展画卷。通过多元的叙事范式和权威的历史解读,从中华文明探源中,挖掘遗址和文物蕴含的中国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用心去回答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的终极问题,既提升了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也为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教育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考古纪录片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十大考古发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谜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