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确定”的商品

2024-05-15 06:53应铭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心仪盲盒奥特曼

应铭

携手各大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化创意作品的统称),盲盒消费席卷了大江南北,“割”尽了全世界的“韭菜”。看似机制简单的盲盒,何来如此魅力?抛开其所联名的文化形象的连锁影响,那令人着迷的魔力源自它的“确定”。

在盲盒的机制中,隐藏款(最稀有的款式)出现的概率是确定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付款时的数字是确定的,买到的商品是随机的。在拆开包装之前,消费者不知道其中有怎样的惊喜——这便会带来刺激感。但是盲盒的这种随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随机。盲盒之“盲”,并非真盲。

是幸运的还是富有的?

不同的人在购买盲盒时的心态是大不相同的。

普通玩家以“玩玩”的心态购买盲盒,实在买不到心仪的商品也无所谓,只是叹一句:“运气太差。”运气有差的时候,想必也有好的时候了。有人买而不得,钱打了水漂;有人出手即中,运气爆棚。“幸运儿”是盲盒的受益者,他们以所谓“低”的成本获得了想要的款式。与之相对的,则是以较高成本购买盲盒的人,这些“真爱粉”们持续购买,只为得到一个隐藏款,或是集齐全套产品换来艳羡的眼光。想要拿到自己想要的款式,要么有运气,要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简而言之,盲盒对待消费者,算不上公平。不公平体现在运气之差异与“财富”之差异上,后者并非指财力的差别,而是指“愿意为此付出的成本”之不同。这也许会成为某种“证明”,一些人要么借此来炫富,要么以此来标榜自己是某个文化形象的“真爱粉”。

有差异,一定会有竞争;有竞争,难免带来攀比。这并非把攀比之根源推到盲盒上。“疯狂的盲盒”不过是攀比之风下的一种表现形式。曾经风靡小学的“奥特曼卡”,一包十元、几十元不等,与那些真正昂贵的玩具、周边产品比起来实在算不上什么。但学生们为了拿到某个奥特曼角色的卡,一包接一包地购买,动辄花费几百上千——这并非危言耸听。好不容易得到了心仪的卡,可不得炫耀一下吗?但炫耀完了呢?角色卡只是躺在某个盒子里积灰。说到底,不就是一张卡吗?无非是消费主义的精美包装下收割财富的利器罢了。当然,真正喜欢,或者是有收藏爱好的人例外。

是点心还是陷阱?

无论如何,盲盒都只是一种商品,其出现的弊病都是商品的通病,无非是表现形式有些许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商品的未知神秘性带来的新鲜感、刺激感。在拆袋时“刺啦”一声获得的即时快乐,得到自己心仪商品时的满心欢喜,都是不可否认的。与传统商品相比,盲盒提供了很强的情绪价值。可反观其带来的成瘾性,它真的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消费形式吗?

点心,适当吃可以怡情,可是过度地吃,吃得上瘾,随之而来的就是肥胖与各种疾病。盲盒消费亦然。

是不确定还是确定?

人们为何乐此不疲地追求着不确定性?若市场需要这种“随机”,为何不呈现彻底的“随机”?

首先,这种不确定性,实际上提高了商品的价值,使新产品不会“烂大街”,提高了产品附加的炫耀价值与收藏价值。其次,有“选择困难症”,即未抱有明确购买目标的消費者可以便捷地做出选择。这不确定性下的确定,则是为了保护消费者,避免过度溢价。这也是盲盒与赌博最本质的不同。

当一些人开始寻求确定性所带来的安全感时,“考公”“上岸”“有稳定的工作”逐渐成为目标。盲盒作为成本更小的冒险,可以给一成不变的生活增添几分神秘的不确定性。作为一款商品,它像一块掷入潭水中的石头,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中泛起圈圈涟漪。

指导教师:李子园

浙江省缙云中学高一(3)班

猜你喜欢
心仪盲盒奥特曼
泉是故乡亲
我心仪的书房
想做联名爆款?超级飞侠、熊出没、奥特曼等“高光”IP等你来聊
盲盒,玩的就是心跳
奥特曼大揭秘
盲盒拆出的众生相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盲盒”,盲在何处?
真假奥特曼
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