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 张爱民 卢彦 郑迅风 徐国明 李芳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与之相应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ROP 是一种与早产儿生长发育不成熟相关的疾病,其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尽管ROP 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母体因素和生长因子的异常可能与其发生相关。母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母体因素如宫内感染、胎盘异常、母体妊娠期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羊水异常等,可能直接影响早产儿的发育进程[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对胚胎和新生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激素。IGF-1 水平的异常可能与ROP 的发生有关,但其与ROP 之间的确切关系仍需深入研究[3]。鉴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早产儿ROP 与母体因素以及IGF-1 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IGF-1 在ROP 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胎龄<34 周的早产儿40 例,依据我国现行的早产儿ROP 筛查标准[5],于出生后4~6 周或矫正胎龄32 周开始进行眼底筛查,随访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发生ROP 的20 例设为ROP 组,未发生ROP 的20 例设为对照组。ROP 组男10 例,女10 例,胎龄31~34 周,平均(33±0.7)周,对照组男15 例,女5 例,胎龄31~34周,平均(33±0.84)周。两组患儿性别和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胎龄<34 周的早产儿;②符合ROP 诊断标准;③监护人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母体除妊娠期疾病外还有其他基础疾病者;③病情危重,曾经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④重要器官或眼部存在先天畸形或缺陷者。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所有早产儿均采用常规综合管理治疗,包括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感染对抗、循环支持等。ROP 的诊断及筛查按我国现行的ROP 筛查标准,于生后4~6 周或纠正胎龄32 周开始进行眼底筛查,由新生儿科医师确定第1 次筛查时间,同时由经过专科培训的高级眼科医师进行眼底照相方法进行眼底筛查,随访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在出生后1 周以及纠正胎龄34 周、36 周、40 周时于清晨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1mL。血样静置30~60min 后,以2 000 转/min 离心15min,分离血清后,保存在-70℃冰箱中待测。血清中IGF-1 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 法,试剂盒选择使用德国DRG 公司提供的进口试剂盒。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母体宫内感染、胎盘异常、母体妊娠期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羊水异常情况和生后不同时间外周血IGF-1 的浓度。早产儿出生后,IGF-1 浓度通常较低,为30~170ng/mL;出生后第1~3 周IGF-1 浓度通常会达到峰值,为50~200ng/mL,随后,IGF-1 浓度会逐渐下降,直到达到成人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母体因素对比在母体因素方面,ROP 组中宫内感染、胎盘异常、母体妊娠期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和羊水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母体因素对比[n(%)]
2.2 两组患儿各周期血清IGF-1 水平对比ROP 组患儿出生后1 周、纠正胎龄34 周、纠正胎龄36 周时外周血IGF-1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纠正胎龄40 周时两组患儿外周血IGF-1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各周期血清IGF-1 水平对比(,ng/mL)
表2 两组患儿各周期血清IGF-1 水平对比(,ng/mL)
2.3 多因素分析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体有宫内感染、胎盘异常、妊娠期疾病、羊水异常,早产儿IGF-1 水平较低是ROP 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
早产儿ROP 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胎龄低于37 周)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病变,其发病基础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未完全[6]。通常,正常的视网膜发育在妊娠的最后几周,而早产儿的视网膜发育可能不够完善,尤其是在极度早产的情况下。ROP的发病机制与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系统有关。早产儿视网膜血管的生长和发育可能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早产儿被置于高氧环境时,可能导致异常的血管发育[7]。当早产儿需要在孵化器中接受高浓度氧气治疗时,血管生长可能受到抑制,但停止氧气治疗时,血管生长就会受到限制[8]。ROP 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轻微的病变到严重的病变,最终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定期眼底检查对于早产儿是非常重要的,可及时发现和干预ROP 的进展,有助于预防患儿出现严重的视力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ROP 组患儿母体因素中宫内感染、胎盘异常、母体妊娠期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和羊水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宫内感染可导致炎症反应,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可能影响胚胎期间的血管发育,炎症状态会干扰正常的血管生成和维持过程,可能导致异常的血管发育,增加ROP 的风险[9]。胎盘在胚胎发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供血和营养作用,而胎盘异常可能导致胎儿供血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10]。缺血和营养不足可能引发胚胎期间血管发育的异常,易引发ROP。母体妊娠期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也被认为是与ROP 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11]。高血压和糖尿病可能导致母体循环系统的异常,影响胎儿的供血。这可能导致胚胎期间的血管发育受到干扰,为ROP 的发生创造条件。羊水异常可能通过影响胎儿环境而对ROP 产生影响。羊水的成分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异常的羊水成分可能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12]。羊水异常可能引发了胚胎期间血管发育的紊乱,增加了ROP 的发生风险。综上,母体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了早产儿的视网膜发育。这些因素可能通过炎症反应、胎儿供血和氧气供应不足、循环系统异常以及羊水成分的变化等机制,干扰了正常的血管生成和维持过程,易导致ROP 的发生。
IGF-1 是一种由肝脏和其他组织合成的蛋白质激素,其在胚胎发育和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IGF-1 与细胞生长、分化和代谢调控密切相关,同时对于血管系统的发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早产儿ROP 的发病机制中,IGF-1 的水平与ROP 的发生密切相关,较低的IGF-1 水平可能增加早产儿患上ROP 的风险。IGF-1 是由生长激素刺激产生的,其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结合IGF 受体来实现[14]。IGF-1 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通路,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这对于胚胎和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IGF-1 在ROP 中的作用机制:①促进视网膜血管生长。IGF-1 对血管系统的发育具有刺激作用[15]。在正常的生长过程中,IGF-1 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血管网络。在早产儿中,IGF-1 水平的下降可能导致血管生成受到抑制,增加了ROP 的发生风险。②维持视网膜的正常生理状态。IGF-1 通过调节视网膜细胞的生理活动,维持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6]。低IGF-1 水平可能导致视网膜细胞代谢和功能的紊乱,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视网膜的健康[17]。③抗炎作用。炎症状态是ROP 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IGF-1 水平的降低可能减弱这种抗炎作用,使得视网膜更容易受到炎症的影响,进而促使ROP 的发生[18]。④抗氧化作用。IGF-1 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细胞受氧化应激的损伤[19]。氧化应激可能是ROP 发生的另一个重要机制,而低IGF-1水平可能降低了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使视网膜更容易受到氧化损伤[20]。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母体因素充分了解,并及时监测早产儿IGF-1 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早产儿ROP,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在早产儿的综合管理中,需重视母体因素的干预,提高早产儿的整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