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祥
摘要:自主阅读推荐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各名著导读板块的组成部分。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目的何在?由谁推荐?推荐什么著作?又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借助这四个问题,分析教材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评价其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利于编写思路的调整、编写品质的提升和名著自主阅读的落实。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板块;自主阅读推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各名著导读板块都在最后部分设置了自主阅读推荐,于必读名著外再推荐两部选读名著,并简要选介名著的作者、文体、内容、主题、写作方法、作品特点、阅读意义等,偶尔提示阅读的方法。
自主阅读推荐大大增加了教材课外名著阅读推荐的数量,为学生的个人阅读选择提供了可能。不过从教学实际来看,自主阅读推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而处于荒置状态,相比必读名著,其研究者也寥寥。这种局面的造成,除去学生课外阅读投入不足、应试取向对教学的干扰等外部原因,自主阅读推荐的编写恐也难辞其咎。试以提问的形式,从四个方面分析教材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评价其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一、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目的何在
目的涉及行为举动的原因和价值取向。为什么要在必读名著外再推荐两部选读名著?考察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缘由。其一,推动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响应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的倡导。其二,通过比较必读、选读名著的同异,推进深度阅读。例如,七下(七年级下册简称,下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板块自主阅读推荐《创业史》,提示阅读时思考“梁生宝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的创业与骆驼祥子、梁三老汉的创业有什么不同”,将《创业史》和《骆驼祥子》进行比较,促使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解析向纵深开掘。其三,在选读名著中进一步运用必读名著阅读方法。如七上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板块自主阅读推荐《镜花缘》,建议“小说前半部分(前50回)想象瑰丽,人物鲜明,创作较为成功,可认真品赏;但后半部分(后50回)偏于展示作者学识,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够成功,不妨略读甚至跳过去”,照应了该名著导读板块指导必读名著《西游记》阅读的精读和跳读的方法,选读名著是方法学习后的试用场。后两种缘由将选读名著与必读名著及阅读方法紧密关联起来,使名著导读板块各部分融为一个整体。
不过,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目的显明的是少数,更多的只是独立介绍选读名著本身,至于它们和必读名著及阅读方法间有什么承续关系,未作交代,自主阅读推荐与名著导读板块其他部分似连实断。典型如八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板块,必读名著《经典常谈》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科学而又通俗地介绍十三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读书方法为选择性阅读。自主阅读推荐第一部名著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先后简述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和答案自在书中,本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形式、内容、基本理念,以及书信体的阅读效果,第二部名著是《苏菲的世界》,以书中情节概述引出对本书作者、体裁和创作风格的说明。两部选读名著和《经典常谈》存在什么关系?是读者对象皆为青年,还是创作风格都平易晓畅?两部选读名著和选择性阅读方法又是什么关系?是这两部名著也适合选择性阅读吗?这些问题和问题所涉的推荐目的,编写者都留给师生猜测。该名著导读板块替换了原必读名著《傅雷家书》,调换了两部选读名著介绍的次序,但自主阅读推荐和板块其他部分失联的缺陷仍在,可以推断,编写者始终没有意识到自主阅读推荐编写的问题:目的不明,如何行动?
二、名著自主阅读推荐主体是谁
作为“自主”阅读推荐,名著的推荐主体宜于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特别是为自主阅读的践行者——学生的介入留有通道。可惜的是,教材名著自主阅读推荐主体仅为编写者,这固然体现了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专家自上而下的高位引领,却也多少背离了自主阅读推荐的“自主”特性,重书轻人,留给学生的只是读或不读、读两部还是一部的有限自由,至于所推荐的名著是否是学生真正乐读、盼读、能读的,缺乏考虑,自主阅读推荐难以落到实处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教材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篇目偶有差池,九上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板块必读名著是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阅读方法是古典小说的阅读,其实主要针对古代早期长篇白话小说,而自主阅读推荐的《世说新语》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由若干短篇故事组成,推荐的另一部《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显而易见,选读名著与必读名著类型不同,又与阅读方法不合,不知为什么凑聚在同一个名著导读板块。如能破除推荐主体的单一,引入不同声音,也许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错。
纠偏补弊的具体方式有很多,比如教材编写者先推荐一部名著,再设置“自主阅读我来推荐”环节,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等推荐另一部自主阅读名著,并说明推荐理由,在不同选择的交流碰撞中拓宽推荐渠道,开阔学生视野,张扬阅读个性。
三、名著自主阅读推荐什么著作
教材编写者在名著自主阅读推荐著作选择上颇费思量。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入选著作的诸多特征:文体多样,文学类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应用类有书信、传记,文学与应用交叉类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科学小品;内容丰富,囊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哲思体悟等;创作风格不一,清新素朴、奇幻瑰丽、针砭讥刺等并举;时代上,古今兼备;国别上,国内外俱收;形式上,有长篇作品,也有短篇合集。编写者特别依照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正统经典外,收入科幻小说《基地》、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之类易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契合中学阅读风尚的作品。
细加审辨,自主阅读推荐著作系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推荐著作文体分布上,二十四部选读名著中,《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名人传》分别属于书信和传记的应用类文体,纪实文学《长征》、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科学小品《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则为文学与应用交叉类文体,其余十八部均是文学类文体,而文学类文体著作中,除《白洋淀纪事》为小说、散文合集外,各类小说共有十四部,占比最多,散文仅《湘行散记》一部,诗歌有《泰戈尔诗选》和《唐诗三百首》两部,戏剧阙如。比较数值,明显见出文学类文体占比较重,应用类文体关注偏少,且文学类文体内部配比失衡。
另外,自主阅读推荐著作内容上,不符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2]的要求,60%~70%是指在教材整体而非自主阅读推荐部分中的占比,但可以反映新版课标对三种文化作品占比应当较高的规定。教材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为《镜花缘》《唐诗三百首》《世说新语》《聊斋志异》,体现革命文化的作品有《白洋淀纪事》《红岩》《长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包括《创业史》《飞向太空港》,涉及三种文化的作品共九部,在二十四部选读名著中占比仅为37.5%。诚然,目前通用的统编初中教材基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但它显著滞后于2022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是事实,分析它的滞后正是为着更好地改进。
客观地说,到底推荐什么著作难以绝对限定篇目,但推荐标准要明确、一致。推荐标准主要有:落实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名著阅读的相关要求,所推荐的著作应当具备较高的阅读价值,类型丰富多样且配比均衡,和同一名著导读板块必读名著与阅读方法关联密切,贴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
四、名著自主阅读推荐怎么呈现
教材名著自主阅读推荐归属名著导读板块,自然也当以导读的形式呈现,在读之“导”上下功夫。然而实际上,自主阅读推荐或许因为阅读的“自主”定位,而将如何阅读的抉择权交还学生,简介名著居多,偶尔顺带粗略提示阅读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几无过程性帮扶。
不同于必读名著阅读的深入剖析、精细引导,自主阅读推荐部分导读式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阅读、开放探索为中心,巧妙设疑,适当点拨,激发读的兴趣,指引思的方向,必要时提示材料的搜索路径,也可直接供给材料,便于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以八上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板块为例,必读名著为《昆虫记》,阅读方法介绍了科普作品的读法,自主阅读则推荐《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以大量的证据说明杀虫剂对自然和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倡导人不应试图控制自然,而应与其他生命共享地球。虽然同属科普作品,但《寂静的春天》在写作话题和具体内容上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更贴近《昆虫记》,故而保留对《寂静的春天》的推荐,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替换为“自主阅读我来推荐”环节。该板块自主阅读推荐可重新设计如下。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导读情境】
《昆虫记》让我们欣赏到昆虫世界的斑斓多彩,领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造物的精妙绝伦。赞叹之余,你是否想过,倘若某天飞舞的蜂儿消失了,啁啾的鸟儿不见了,土地荒芜,怪病肆虐,地球上的生命面临浩劫,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无端幻想,生存危机如今依旧像密布的阴云垂压在我们头顶。翻开这本书,你会知道,谁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名著简介】
(沿用教材自主阅读推荐对《寂静的春天》的简介)
【自读提示】
1.《寂静的春天》也是一部科普作品,阅读时可以参考运用本单元名著导读板块介绍的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
2.《寂静的春天》拉开了世界环保运动的序幕,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你觉得为什么这本书能对公众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3.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在生活中试一试哪些做法可行,并向他人推荐。
【材料链接】
1.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25周年纪念版简介》
2.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3.蕾切尔·卡森“海洋三部曲”:《海风下》《环绕我们的海洋》《海洋的边缘》
【自主阅读我来推荐】
请你(或邀请老师、家长等)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或其他话题的科普作品,说明推荐理由,然后积极分享,鼓励同学们阅读。
《寂静的春天》导读情境联接必读和选读名著,利用《昆虫记》自然引出生存危机问题,设下“谁是灾难的罪魁祸首”的悬疑,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去读选读著作。名著简介帮助学生快速把握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目的和影响,自读提示告知本名著科普作品的属性,培养学生运用读法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提供分析理解方向,引导探究作品的写作内容和方式,最终读出作品,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理念。材料链接中,第一则材料是阿尔·戈尔作的书序,其中对蕾切尔·卡森及《寂静的春天》的评述可以提升学生对《寂静的春天》的理解和环境保护急迫性的认识,第二则材料是一份报告,论及人类面临的污染、人口、资源、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拓宽学生关于环保和人类发展的视野,第三则材料是对作者其他自然与环境主题作品的延伸补充。这些环节前后勾连,为学生自读《寂静的春天》提供了过程性支架。“自主阅读我来推荐”則使选读名著推荐主体多元,为名著自主阅读注入活力。
总之,在现代教材编写“学本”化追求下,名著自主阅读推荐应当以学为中心,遵从课程标准要求,依循学习心理逻辑,突显自主阅读特征,发挥导学促学功能,让课外名著自主阅读落地生根,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助力增能。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