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思路、举措及成效

2024-05-14 05: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新经济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2年,在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下,中国牢牢守住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科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取得丰富的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一、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自身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地球家园、展现大国担当的必然选择。2022年,中国在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在加大,同时绿色低碳转型也为中国带来机遇。

(一)全球绿色转型对中国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022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福祉,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生态环境领域的专门议题深刻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国际政治议题。叠加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突发事件,国际社会寻求绿色复苏变得更加迫切。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建立绿色低碳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本国本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2022年,美国通过并实施《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在新能源、电动车、氢能等领域投资3690亿美元,推动美国经济向低碳、净零排放转型;欧盟在绿色新政框架下,推出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的多项相关法规;日本公布“绿色转型”基本方针,在未来十年内将为氢、碳捕集和电动汽车产业提供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私融资机会。主要发达经济体刺激本国本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将与中国在国际市场形成更大竞争。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在降低排放方面付出艰苦努力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国际社会仍然期待中国承担更多碳减排责任。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舆论和国际气候谈判中要求中国提前达峰并加快管控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广大发展中国家期待中国能为之争取更多利益。

(二)中国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

欧美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有50-70年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同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效率偏低的结构性局限仍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不牢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触及的矛盾和问题也更深更多。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稳增长、保民生迫切,以往存在的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保护的做法在局部有所反弹。一些企业为压缩成本,放松环境污染治理。2022年,煤炭价格高企,加之高温干旱天气,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出力受限,局部地区出现限电现象,影响了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可再生能源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供给之间的矛盾凸显。2022年,受国际地缘政治事件波及,一些关键矿产价格出现飙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中国绿色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三)中国绿色发展面临新机遇

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推动绿色发展,在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形成了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的竞争优势。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2016—2022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9.3%,除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地区)为负增长(-1.9%)。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國电动汽车销量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60%,位居全球第一。以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中国为全球提供了平价的绿色低碳产品,降低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本,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二、推动绿色发展的思路、部署和举措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思路、新部署、新举措,推动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

(一)扎实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2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经济发展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和质量“高不高”。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出部署,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等具体要求。2022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将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有机结合。

1. 完善支撑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和要素交易机制

节约资源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近年来,中国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综合运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2022年,中国出台建立健全绿色要素交易机制的政策举措。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出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

2.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2022年,中国出台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在绿色创新需求、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交易、绿色技术应用等环节提出重点任务。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连接创新各环节中的功能,吸引创新要素向绿色领域集聚,加快推动形成绿色技术创新新格局。

3. 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促进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推动绿色理念深度融入消费的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2022年,中国将绿色消费作为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专门政策文件中,提出要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出台促进绿色消费的实施方案,从重点领域绿色消费转型、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体系、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四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和举措。

(二)精准、科学和依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2022年,中国坚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污染治理要“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污染治理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土壤污染治理要“加强新污染治理”。这既延续了过去十年环境污染防治的成功做法,又努力避免以往存在的“一刀切”等问题。2022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规范、有序和长效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方案。

1. 推动依靠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在环境立法方面,2022年中国继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研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在环境司法方面,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发布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惩处盗采矿产资源犯罪、破坏野生动物刑事案件、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等方面的意见、解释和规定。同时,推动建成中国特色的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为环境司法提供体制保障。

2. 制定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行动方案

2022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消除重污染天气和臭氧污染防治、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领域,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实施环境污染防治8个标志性战役。中国系统、全面、深入地给出解决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举措和行动方案,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战略部署落实到位。

3. 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度性保障。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推进督察整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开展。2022年,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督察组对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5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督察。督察工作注重统筹经济平稳运行、民生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采取暗查暗访和蹲点调查等方式,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时转办督办,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4. 统筹推进稳增长和生态环境监管

2022年,中国经济工作要求稳中求进,这对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生态环境监管要避免“一刀切”,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中国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思路贯穿于排污许可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等多项政策执行过程中。继续推动落实排污许可制,累计将 344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范围,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名录管理。分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中央层面重点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审查,在严守生态环保红线的前提下,加快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审批进度。继续推动优化环境执法方式,实施常态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原则上只开展非现场监管,在一定时期内免除现场检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严厉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三)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党的二十大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并对推进国土绿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作出部署。2022年,中国出台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多项政策举措。

1. 制定多项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2022年,中国出台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规划方案,发布了《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制定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等重要规划和方案,为加快恢复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了规划支撑。

2. 健全生态系统保护法制体系

在立法修法方面,2022年,中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生态保护修复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制修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家公园法以及土地、森林、草原、耕地、矿产、海洋等要素领域的相关法律。矿山生态修复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在司法方面,2021年 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环境司法大会致贺信,充分肯定“中国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积累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有益經验”。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构建起严格严密、务实管用的环境资源裁判规则体系,全国法院累计设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或组织2426个,全国法院共受理一审环境资源案件27万余件。

3. 制定生态系统保护技术标准

2022年,中国发布和实施了包括生态保护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例如,实施了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解译审核与质量控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方面的技术规范,修订了生态环境统计技术规范。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面,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程验收等内容出台了系列标准规范。例如,实施了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相关的7项行业标准,发布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和验收相关的3项行业标准。

4.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生态安全中居首要地位。中国正加快构建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2022年,全国共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等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41处。至此,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自然保护地分类分区管控制度。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2022年,面对国际复杂形势和国内不断加大的稳增长压力,中国坚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向不变,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着力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等方面的重大关系,把握降碳节奏,及时纠正一些急于求成的激进减碳做法,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平稳起步、良好开局。2022年中国继续推动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及时出台能源保供举措,统筹兼顾非化石能源发展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1. 推动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1”指的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由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文件共同构成,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N指的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各地区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政、统计核算、人才等支撑保障方案。此外,省级政府印发了碳达峰实施方案。截至2022年,中国已初步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2.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

2022年,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相关立法和标准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能源法草案作为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列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能源法作为初次审议的法律,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作为拟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列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此外,2022年中国发布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解决了海洋碳汇的量化问题,填补该领域的行业标准空白。发布了首个碳金融产品标准,规范了碳金融产品的分类和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了标准支持。

3. 优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为统筹发展和减排的关系,2022年中国从两方面推动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制度。一方面,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8月,相关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明确“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文件,明确原料用能从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

4. 出台统筹能源低碳转型和安全保供的政策措施

2022年,中国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在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绿色电力交易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2022年夏季,全国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不少地区加速复工达产,多个省份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为发挥煤炭的顶峰作用,中国进一步提升煤电能效和灵活性标准,以标准来支撑和规范煤电机组清洁高效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从2000亿元增加至3000亿元,进一步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2022年,中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全面资源节约,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绿色发展的新业态新动能正在形成。

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新进步

2022年,中国传统制造业加快绿色转型,钢铁和石化等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5.5%和31.8%。截至2022年底,达到工信部评价要求的绿色工厂 3616家,绿色产品3730种,绿色园区267个,绿色供应链企业403家。2022年,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达 70%。

2.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2年,中国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1.6%(按可比价计算),全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461万亩,五年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21.5%,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7.7%。2022年,中国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促进废弃物“变废为宝”,废轮胎、废电池和报废机动车回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31.9%、21.9%和12.6%。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线支付和信用体系的健全,一批闲置资源交易平台应运而生。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等企业,为中国闲置资源利用创造了新模式,经济社会效益和绿色低碳效益明显。

3. 绿色金融快速发展

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增长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在国内高储蓄的推动下,中国正在成为绿色金融的全球领先者,拥有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市场。2022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分结构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9.82万亿元、5.68 万亿元和3.0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34.9%和59.1%。尽管目前绿色资产只占中国金融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发展潜力巨大。

4. 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2022年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提升,自觉参与绿色低碳的行动也相应增加。调查显示,69.9%的公众“大多时候会”购买贴有“中国能效标识”的家电产品,能效标识经过十多年推广正在深入人心。分时电价、阶梯电价正在改变公众用电习惯,67.8%的受访者表示,分时电价或阶梯电价使自身节电意识得到了提高。互联网平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公众便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提供基礎支撑。公众使用绿色低碳生活普惠平台,将日常绿色低碳行为进行碳赋值,获得碳积分、碳能量、优惠券等奖励。

(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对总体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得到巩固和提升。

1. 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连续十年实现下降。北京PM2.5 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受访者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提升到84%,远高于对水环境、生活垃圾处理、绿化环境状况的满意度。中国空气质量的改善,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芝加哥大学研究认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使用的首钢废旧工厂改造的滑雪场馆,是中国环境保护获得成功的标志。近十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不含臭氧)浓度明显下降,中国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达到了美国花几十年时间才实现的污染下降幅度,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 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2022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增加3.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年近岸海域海水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近十年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明显提升,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也在明显好转。

3.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2022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持续推进13个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21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累计将1744块地块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全国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进一步保障。

4. 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改善

2022年,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超过90%的行政村,“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乱排得到进一步管控,污水治理率达到31%左右。农村厕所便捷和卫生程度有所提高,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饮用水安全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

2022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全面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国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

1. 生物物种多样性有所提升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年中国生物物种较2021年新增了10343个物种及种下单元。中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中国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流域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恢复。

2. 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保护

中国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覆盖了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极脆弱区域和自然保护地。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保护,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保护。2022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总面积达2.31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为全球贡献了近十年来1/4的新增森林面积。2022年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且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中国林草总碳储量达114.43亿吨,位居世界前列。

3. 生态系统修复取得良好成绩

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要素,实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2年,中国持续推进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工程获评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评价这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2022年,在矿产资源集中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地区,实施11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60千米、滨海湿地2640公顷,营造和修复红树林519公顷。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3.8万亩,比本世纪初增加约10.8万亩,中国修复红树林湿地积累了成功案例和经验。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进展

中国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依靠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努力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福建省長汀县曾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了人工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措施。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2022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降到30.56万亩,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3.4%。长汀县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全域生态旅游,2022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0多亿元。又如,中国开展荒漠化治理,使“沙窝窝”变“金窝窝”。位于甘肃省古浪县的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三代治沙人持续努力,不但把沙治住、把土地保住,还科学发展起了土鸡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双赢新路子。

(四)碳达峰碳中和向前迈出步伐

2022年,在复工复产带动下,以及受干旱天气造成的水电出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长0.9%,原煤产量也比上年增长10.5%,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面临挑战。2022年中国统筹经济发展、能源低碳转型和民生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双碳”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1. 非化石能源替代有序推进

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以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为核心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全年新核准抽水蓄能项目超过“十三五”时期全部核准规模。2022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分别为 3763 万千瓦和8740.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36544万千瓦和39261万千瓦,同比分别增长11.2%和28.1%,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亿吨,二者合计减排量约占同期全球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2022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7.5%。

2.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高

2022年,中国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全年煤电改造超过2.2亿千瓦。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燃煤发电系统,投入运行的燃煤发电机组能效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为国际领先水平。例如,2022年并网成功的中国最先进的安徽淮北平山电厂二期 1350兆瓦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燃煤发电机组,采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的减排技术,供电煤耗达251克标准煤/千瓦时,效率达46%,平均每年可节省燃煤近10万吨。2022年,中国继续推动实施煤电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煤电行业碳减排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工业能效持续提升

2022年,中国继续推动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8%,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工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

4. 绿色低碳建筑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持续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22年中国节能建筑面积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的比重超过64%,北方地区完成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惠及2400多万户居民。2022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90%左右,全国累计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公共机构节能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建成约13万家县级及以上党政节约型机关和5114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5. 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立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90.5%,产销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位。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绿色公路、绿色水运、港口岸电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等清洁低碳交通工具,不断优化运输结构。

(五)推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中国在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广泛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国际社会肯定中国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成果,积极评价云南大象北上及返回事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政策和务实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中国为全球大规模提供优质的可再生能源产品,提振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信心。中国促进国际气候谈判、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取得实效,加快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和完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发展,就不能聚集起绿色转型的经济力量;忽视民生,就会失去绿色转型的社会依托。2022年,中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协调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本文节选自《中国发展报告202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23年11月第1版,内容略有删减)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