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原力觉醒GDP万亿城市晋级密码

2024-05-14 14:15刘鲜花
新财富 2024年5期
关键词:金融业实力A股

刘鲜花

26 座万亿GDP城市及4 个后备军的GDP之和达到53.75 万亿元,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GDP,成为经济“顶梁柱”。在金融强国建设中,那些唤醒本地金融原力、构建实体与金融互促生态、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城市,获得了晋级的密码。

从金融竞争力看,京沪深居前三,但对比全球金融重镇纽约,在银行资产、资管规模、金融科技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空间,GDP和上市公司数量则差距较小,上海的GDP达到纽约的近6成,人均GDP为其1/5,上交所上市公司规模高于纽交所,但股票交易额约是其四成,总市值为其1/5。

杭州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从“十三五”时期的140%,降到2023 年的77.5%,财政结构优化,依靠产业和资本化程度实现了逆袭,坐稳金融实力第四城。

合肥、西安堪称“进步最大城市”,过去一年,其金融实力相较GDP排名分别前进了7、8名,为中部省会突围打造了发展样本。它们的晋级源于产业的突围和利用资本市场水平的提升。在新能源大潮中,这些城市抓住了机遇,规上工业增速和战新产业比重跃居前列,由此带来经济蝶变,人口加速流入。合肥、郑州、西安、长沙等中部省会近年成为抢人大战中的赢家。

苏锡常,则打造了实体经济和金融双向奔赴的地级市发展样本。常州2023 年刚跨入“万亿GDP城市”阵营,但其金融实力较GDP座次晋级了5 名。苏锡常为制造业疏通金融血脉,聚焦先进制造、战新产业构建金融服务矩阵,畅通产业与资本对接渠道,进而实现经济的逆袭。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坐标,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市,从湖南澧县古老的城头山开始兴起,到如今,已有683个城市星罗棋布于全国陆地海域。

其中,GDP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堪称经济“挑大梁”的核心选手。

2023年,中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等26 座城市GDP超過万亿元,还有唐山、徐州、大连、温州4 个后备军的GDP接近万亿元。这些城市的GDP之和达到了53.75 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一半。

万亿GDP,意味着这些城市拥有蓬勃的产业活力和旺盛的金融需求。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尤其需要金融业为其注入澎湃动能。因此,观察这些城市金融生态的演变,具有风向标意义。

那么,在这30座城市里,金融业如何伴随产业的集聚而发展,哪些城市因为唤醒金融资源、优配金融要素,助推产业领先?在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当下,有哪些城市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上有独到的经验可资借鉴?

新财富在2018 年首次推出“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的基础上,今年将目光聚焦于GDP万亿级别城市,对其金融业发展的态势进行评估。

表1:万亿GDP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央行、各城市统计局、Wind,新财富编制

为了更翔实地描绘这些城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中国金融资源的分布,我们对研究框架进行了拓展,通过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实力、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人口吸引力共七个维度下的17个二级指标,客观计算各城市的单项标准化得分,加总得出最终结果后,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闪光点(表1)。

西安、合肥排名远高于GDP座次,青岛、泉州反之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二者共荣共生。金融业能不能发展好,取决于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

从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得分看,GDP体量位于前十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分也大多能排进前十;GDP位居前三的北京、上海、深圳,同样摘得金融竞争力前三,只不过京沪位次略有不同(表2)。

按照金融竞争力总得分高低,我们可以把这30个城市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综合实力强劲的北京、上海、深圳,其得分均高于5分。这三地作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坐拥三大证券交易所,实力无可争议。

第二梯队,则大多为强省会和直辖市,包括杭州、广州、苏州、成都、南京、重庆和天津7个城市。

第三梯队,大多为中西部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包括武汉、宁波、合肥、西安、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济南和青岛10个城市。

第四梯队,是拥有强大工业基础、民营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包括常州、佛山、东莞、温州、南通、大连、烟台、泉州、徐州、唐山10个城市。

对比GDP座次,观察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能级,可以发现,第一名北京的金融力排名高于其GDP排名,且高于GDP第一名上海,这两座城市的GDP均达到了4万亿级别。深圳位居第三,与其GDP排名保持一致。

在前十名中,杭州的两项排名差距最大,相较GDP座次,金融竞争力排位高了4名,仅次于京沪深;广州的金融竞争力排位低于GDP座次一名,南京则高出2个座次,重庆低出4个座次,位居第9名,成都和苏州的金融竞争力和GDP排名一致。

第三梯队的城市,金融实力相当,其总得分仅相差0.45 分。武汉的金融竞争力排在第11 位,相较GDP排名退后2位;合肥和西安则排在第13和第14名,分别比GDP排位高出7名和8名;无锡、长沙、郑州低出1个名次;青岛更低出7名,金融实力排在第20位。

第四梯队的10个地级市中,刚晋级万亿GDP城市的常州,金融竞争力居第一,相较GDP排名前进5个名次,温州也前进了6名,东莞和大连分别前进1名和3名。其余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均低于GDP排名,网红城市泉州低了7个名次,佛山低了5名。

为什么不少城市的金融竞争力与GDP不匹配?

从七大维度的对比中,我们观察到,产业与金融互促共进,原本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底层逻辑。

表2:万亿GDP城市金融竞争力比拼结果

数据来源:新财富(按金融竞争力总分从高到低排序)

 图1:2023年以来新增A股上市公司超过5家的万亿GDP城市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新财富整理

GDP高的城市,往往产业实力雄厚,上市公司多、资本化程度高,其中,民企发达的地方,民间资本也更活跃。有活力的产业也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入,助推城市的存、贷款余额保持高位,从而吸引金融机构集聚,助推金融业增加值提升。比如,2023 年,苏州、南京、宁波、佛山、常州等城市金融业集体“狂飙”,金融增加值同比增超9%。这些城市均有一个特点,即工业基础雄厚、产业转型升级快速。

而金融机构的充分服务,又会滋养产业,拉高GDP,从而形成正循环。尤其是在创新为特质的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发挥资金中介、交易渠道、价值发现、风险识别和定价等服务功能。

新的发展阶段,那些更早觉醒,并构建起新金融体系的城市,无疑会赢得先机。比如,背靠丰富的科教资源,以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唤醒本地金融原力,集聚外部金融资源,激活战略新兴产业,合肥、西安均在2020年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而泉州、青岛尽管制造业发达,但更具亮点的金融创新或有待再上层楼。

對比纽约,京沪深进步空间大

作为全国性金融中心,京沪深三地均在对标全球性金融中心,提升金融业的能级。其如今表现如何?

北京:守擂金融力第一城

从各指标看,北京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吸引力等维度上均有绝对优势,因此连续5年成为国内金融力第一城。

2023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663.1 亿元,同比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占比创各年度新高,在万亿GDP城市中也是最高。金融业贡献了北京约1/5 的财政收入,支柱地位巩固提升。

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业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增值。在中国,银行占据金融业的主导地位,那些银行业资产规模高的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也会趋高。尤其是银行总部所在地,由于纳入更多营业盈余、员工薪酬、上缴税收、研发投入等核算项目,可为地方GDP带来更多增量。

北京正得益于此。作为国家金融决策管理中心,北京是众多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行业协会、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目前,在京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达到215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在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的总资产规模上,北京具备绝对优势。而除了北京等一线城市,重要省会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也普遍高于GDP增速。

借力金融业的优势,在培育上市企业方面,北京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截至2024年3月底,北京有境内外上市企业超800 家,其中A股公司有476家,总市值达到18.7万亿元,占全部26座万亿GDP城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例超过1/3。此外,北京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和总股本也位列全国第一。2023年以来,北京新增22家上市公司,新增总市值达到390亿元。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如今拥有上市公司245家,总市值超3500亿元,公司数量达到开市时的三倍多,且有一半以上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今,北京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的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还谋划围绕信息、健康、制造、能源、材料、空间等20多个方向,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建设的主战场。

2023 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646 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8.3%,占全国金融业的比重达到8.6%,在沪各类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33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

土地财政依赖度降低,GDP突破2万亿元,雄厚的产业助力杭州的金融实力依旧稳健。

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771家,其中外资机构占比接近1/3。随着“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互换通”“玉兰债”“再保险国际版”等重要安排及金融产品陆续推出,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20万亿元,在全国结算总量中占比超过40%,继续保持首位。

2021 年5 月,上海率先提出“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目标,经过近3 年的努力,上海资管规模已占全国近30%,其中公募、私募和保险资管位居全国首位,券商和基金公司数量也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基金公司数量占到了全国的1/3以上。

此外,上海企业的资本化程度也仅次于北京。截至2024 年3 月,上海有A股上市公司440 家,2019―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17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89 家,排名全国第二,IPO累计募集资金2284.9亿元、总市值1.4万亿元,均排名全国第一。

此外,自2023年以来,上海新增A股上市公司数量也位居第一,达到28家,新增总市值超过360亿元。深圳新增了24家,数量居第二,苏州也新增了22家(图1)。

2023 年,上海的GDP达到4.72万亿元,增长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1692.5 亿元,同比增长6.9%,占GDP的比重为24.8%,显示其新发展动能在壮大。

上海202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99.57亿元,其中,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304.6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9%。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的产值分别同比增长32.1%和21.3%,半导体存储盘、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产量的增速分别达到1倍和29.4%。

表3:京沪深与纽约的金融实力对比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工银亚洲研究中心(注:京沪深的银行总资产为注册资本之和)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不仅产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还先后有59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集聚效应凸显,助力上海在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3 月21 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5)”,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和排名,香港及内地12个城市的评分全部上升。上海、深圳各上升1位,位列全球第6 和第11,香港、上海、北京、深圳还都进入了“未来可能变得更重要金融中心”行列。

深圳:人口吸引力居前

对比京沪,深圳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等维度上表现优秀,特别是人口吸引力居前。

2023年,深圳就业人口达1255.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66万人。截至2023 年末,深圳常住人口达1779.01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2.83万人,总量创历史新高,增量位居北上广深之首。2023年,北京新增1.5万人,上海新增11.56万人。人口流入下,2024年3月8日,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达到1025.9万人次,刷新纪录。

一座城市的人口增长,深层动力在于产业繁荣,而产业繁荣又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多元的生存空间。

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其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亿元,同比增长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1.9%。主要行业大类中,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3%,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3.2%,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04.2%、36%。

2023 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居国内“第一方阵”,这源于深圳在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的金融业生态较为完善。此外,深圳有423 家A股上市公司,其总市值达到6.8 万亿元,超过上海。2023年以来,深圳新增24 家A股公司,新增总市值超330亿元。

而在金融机构指标上,深圳也仅次于京沪两地,拥有18家法人券商、44家公募基金,证券业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居全国前列。平安集团、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微众银行、深创投等机构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深圳金融科技指标的排名,为全球第4位。

对比纽约:GDP、上市公司数量差距最小

金融强国,必然要有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美国金融业的重要地位,离不开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支撑。

2022年,纽约人口为834万,GDP高达10530亿美元,人均GDP达12.63万美元。据纽约市政府估算,2023年纽约GDP高达10688亿美元,增速约为1.5%。

對比纽约,上海的GDP已经接近其六成,但人均GDP约为其1/5。

从金融要素看,纽约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实力十分之强劲(表3)。

从证券市场看,截至2024年3月底,纽交所有1963家上市公司,纳斯达克有3372家,其总市值分别为38.93万亿、30.55万亿美元。从市场流动性看,2023年,纽交所总成交额为42.62万亿美元,纳斯达克为46.14万亿美元。

对比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纽约的四成,但总市值约为纽约的1/10。2023年,上交所累计股票成交金额达89.36 万亿元,约为纽约的1/4 ;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约为纽约的一半,总市值约为其1/20。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外,从金融机构实力看,截至2023年末,在纽约州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的银行业活跃机构共197家,纽约的银行业活跃机构总资产约为1.17万亿美元,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5%左右。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美共有3478家注册的活跃券商,其中,在纽约市注册的有782家,占22.5%。2022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十大投行中,有6家总部设在纽约,包括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花旗集团、杰富瑞集团。2022年,纽约州证券、基金、商品及其他金融投资相关活动产值为1254 亿美元,占该州GDP的比重为6%。此外,美国GSS(绿色、社会及可持续)债券发行规模的全球占比近15%、资管规模全球占比超40%。

对比纽约,京沪深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新兴金融业务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空间。

杭州坐稳金融力第四城,重庆退后4名

在第二梯队的7 个城市中,有4个强省会、2 个直辖市,以及苏州这个唯一闯进前十的地级市。这一梯队的宏观经济实力比较强劲。

杭州:资本市场助力金融实力逆袭

在第二梯队中,杭州坐稳了金融竞争力第四城的位置,总得分比广州高出0.2 分。杭州的优势在金融业发展、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等方面。

2023年,杭州的城市能级再次跃升,正式跨入2 万亿GDP城市行列,其GDP为20059亿元,同比增长5.6%,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苏州、成都之后,“2万亿俱乐部”的新成员。

西安堪称“进步最大城市”,金融实力相对GDP排位,晋级8名,居第14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地产市场调整,各地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降。粤开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杭州、宁波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2026.9亿元、824.4亿元,下降30.5%、25.8%,降幅居万亿GDP城市前列。

在“十三五”期间,杭州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达140%,2022年降为119%,2023 年降至77.5%,2024 年的规划预计为53%。此外,上海、成都、东莞等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也降低了10 个百分点以上,分别降至38.5%、88.5%和42.2%,北京、宁波、天津分别为31.5%、46.2%和26.5%。

土地财政依赖度降低,GDP突破2万亿元,金融实力依旧稳健,来源于产业的雄厚实力。

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服务业,为杭州GDP跨越“2万亿”注入了强劲动能。2023年,杭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045 亿元,拉动GDP增长4.9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490亿元,同比增长7.7%,占GDP的比重达到12.4%。

杭州的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仅次于京沪深,也是其金融实力逆袭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3年末,杭州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5家、境外上市公司7家,IPO募集资金超112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302家,在全国位居第四;这一年,杭州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超42亿元,定增融资逾222 亿元。截至2024 年3月,杭州拥有A股上市公司229家,其总市值达2.2 万亿元,高于当地GDP数值,证券化率居各城市前列,上市公司数量比广州多出74家。

资本市场发达的杭州,民间资本活跃度也居各大城市前列。以持股总市值计算的新财富500创富榜上,杭州的上榜者数量仅次于京沪深,比广州多出6位,其持股总市值更比广州上榜者高一倍。

浙江藏富于民,民营经济发达,是全国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加之制造业、商贸业与金融业的联动,都为当地的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土壤。2023年末,杭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77589亿元,增长11.5%,贷款余额为68642 亿元,增长9.5%。杭州的存贷款余额及保费收入总量均居国内主要城市第五。

广州: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市

2023 年,广州重回GDP第四城的位置,GDP迈上3 万亿新台阶,达到30355.73 亿元,同比增长4.6%。广州的内外贸也连续3年过万亿,汽车产量(318万辆)连续5年全国第一,科研城市排名跃升全球第八,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340万户、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长30%。

这一年,广州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市。与之相映衬的是,2023年,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736.74亿元,居全国第四,占GDP的比重为9.01%,拉动GDP增长0.7 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居北上广深津渝六大城市第一。金融业已成为广州市第四大支柱、第五大税源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此外,代表资金总量的存贷款余额上,广州也表现优秀,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66万亿元、7.67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四;绿色贷款余额为1.06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4200億元,均居广东省首位。

存贷款余额,是衡量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其中,存款余额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贷款余额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需求的旺盛、经济的活力。作为经济大市,广州存贷款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展现出底蕴和韧性。

在存贷款指标上,苏州也凭借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1%,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5%,存款余额正紧追GDP居第五的重庆,体现出强劲的势头。

此外,广州市金融业总资产近12万亿元,其中,银行、保险业总资产超过11万亿元,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超过90%。2023年,全市保费收入达1742亿元,同比增长12.76%,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于2021年4月挂牌成立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工业硅、碳酸锂两个期货品种成交额突破6万亿元。

广州在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两大指标上还有待提升。截至2024 年3 月,广州拥有A股上市公司155 家,总市值为1.5 万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11家A股公司。

不过,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胡润研究院4 月9 日发布的《2024 全球独角兽榜》上,广州和杭州均以24家独角兽,排名全球第九、全国第四名。广州目前有24家独角兽,比上年增加2家,从全球来看,与以色列(26家)、加拿大(25家)相当。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0家独角兽,比上年增加了7家。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有两家企业跻身中国独角兽前十,分别是快时尚电商希音(Shein)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汽埃安,其估值分别达到4600亿元和1000 亿元。希音在全球排名第五,仅次于字节跳动、SpaceX、OpenAI和蚂蚁集团(表4)。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广州已提出,要打造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让更多独角兽扎根发展。2024年,广州更提出“大干二十年,再造新广州”的目标。

苏州:工业实力成就金融实力

苏州的金融实力排名第六,与GDP排名保持一致。其作为最强地级市,因为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在金融业发展、资金总量、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等指标上得分居前。

2023 年,苏州GDP达24653.4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4 万亿台阶,达到44343.9亿元,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行业产值分别达1.42万亿元、1.34万亿元,汽车制造业全年产值达3075.4亿元。

从工业规模来看,苏州仅次于深圳,位居各大城市第二,且是千亿产业数量及产值最多的城市。苏州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对苏州GDP的贡献超过40%(图2)。目前,苏州拥有超4.4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1.3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

苏州是以制造业著称的“产业之城”,如今,其又在打造实体经济和金融双向奔赴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表4:2024中国独角兽所在城市

数据来源:胡润研究院

图2: 2023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Top5城市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2023 年,苏州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4653.4 亿元,同比增长11.5%,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10.1%,比2022 年提高0.8 个百分点。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3638.5亿元,比年初增长13.1%,贷款余额52589.9亿元,比年初增长11.5%。其中,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9729.7亿元,比年初增长15.2%,占行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29.8%。这背后,是苏州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其持续疏通金融血脉。

苏州的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仅次于北上深杭,居全国第五。截至2024年3月底,苏州拥有A股公司219家,总市值1.2万亿元。值得一提的,其自2023年以来,新增22家A股上市公司,与北京并列各大城市第三。此外,苏州拥有科创板上市公司55家,居全国第三。苏州的资本市场呈现出“246”现象,即苏州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4%,近3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6%。

资本市场“苏州板块”的强势崛起,并非偶然,这与苏州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密不可分。翻看最新上市公司名单,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集中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优势产业,而这恰是苏州正在大力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

此外,苏州构建起了服务上市企业的矩阵,金融機构实力也不断增强。目前,苏州拥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期货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238家、期货分支机构50家,汇聚了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一批高端第三方中介机构等。

金融与实体经济双向奔赴下,在苏州,可以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地级市资本生态场景:产业与资本对接渠道畅通,诸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成长为参天大树、聚合成丰茂森林,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这或可为地级市提升金融实力提供借鉴。

从人口吸引力来看,苏州已是千万人口大市,2023年常住人口增加了4.47万。

GDP处于“2 万亿俱乐部”的苏州,在年初提出了新的目标:加快构建“1030”产业体系,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推动GDP迈上3 万亿元台阶;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无锡。无锡2023年人均GDP达到20.63万元,居万亿GDP城市首位。同时,无锡2023年以来新增12家A股公司,居各城市前列,造富能力也居前。不过,无锡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还有待提升,其金融实力排在第15名。

合肥、西安晋级明显

在省会城市的晋级中,南京、天津分别依靠长三角、京津翼都市圈的辐射,城市能级和金融实力不断攀升;而合肥、西安,则通过产业升级,带动人口流入,进而对金融业的需求增加,带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实现逆袭。

南京、天津晋级,重庆人口减少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同处于江苏的南京,金融实力相较GDP排位前进2名,居第八。分指标来看,南京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本市场发展、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表现突出。2023年,南京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位居万亿GDP城市前列,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3.9%。

在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上,南京有124 家A股公司,总市值达到1.27 万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8家A股公司。在民间资本活跃度上,南京也居各城市前列。南京已集聚各类金融、新型金融组织等经营主体超1100 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30家,包括12家商业银行,2家券商和1家公募基金等,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导的多元化金融组织。南京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绝对额也居全国前列。

在第二梯队中,成都的金融实力排在第七名,与GDP排名一致。2023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为255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6%,这一比例在中西部省会中居前列,其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居前,拥有18家商业银行、4家券商和1家公募基金;此外,其拥有A股上市公司118家,总市值为1万亿元。

不过,重庆的金融实力排名相对于GDP低4名,在前十名中差距最为明显。数据显示,重庆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本化程度及人口吸引力等维度均表现不佳。

2023 年,重庆GDP为30145.79亿元,同比增长6.1%,总量居各城市第五。其中,重庆金融业增加值达259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6%,在GDP前十城市中处于低位。此外,重庆有78家A股公司,约为广州的一半,总市值为9077亿元。不过,2023年以来,重庆新增9家A股公司,居各城市前列。

截至2023 年末,重庆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36万亿元、5.67万亿元,同比增长8%、9.8%,资金总量与苏州、南京等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不过,重庆的贷款余额高于存款,主要原因在于对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增长,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对金融的需求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口吸引力上,重庆表现不佳。2023 年,重庆常住人口为3191.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91万,这是其自2004年以来,人口首次负增长。其当年自然增长人口减少了10.6万人,同时,净流出11.2万人。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目前来看,重庆、成都均已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但从金融实力来看,成渝地区都需要继续在各维度上提升实力。

天津的金融实力居第十名,相较其GDP排位前进一名,其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等维度上表现较为优秀。2023年,天津的金融业增加值为2249.8亿元,增长6%,占GDP的比重达到13.4%。截至2024年3月,天津拥有7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1万亿元,自2023年以来新增3家。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同处“首都经济圈”的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 万亿元,是2013 年的1.9倍。

在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11个地级市的京津冀城市群,“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加速形成: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 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 万次,投资总额2.3 万亿元。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 亿元增至2023 年的748.7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5%。

北京作为金融实力最强的城市,正进一步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在这几个城市的比拼中,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实力强劲的地区,可以带动金融业增加值的贡献提升,进而赋能实体经济,提升当地企业的资本化水平。

武汉:急需提升资本市场利用水平

第三梯队的10个城市中,有7个省会及宁波、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无锡则作为地级市入选。这些城市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差距不大,均在2.86到2.41分之间。

虽然在这一梯队中,武汉打头阵,但其金融实力排名相对于GDP排名,低了2个位次。其主要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等指标上表现不佳,显示金融生态不够完善。

2023 年,武汉GDP突破2 万亿元,达到20011.65 亿元,比上年增长5.7%。由此,武汉成为华中首座、全国第九座GDP站上2万亿台阶的城市。

作为中部重镇,武汉2023 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电子设备、汽车等主导行业支撑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495.48 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7.5%,新兴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向上跃升的重要推动力。此外,2022 年4 月,武汉获批建设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紧随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之后。

表5:2023 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名(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根据人口增量从高到低排列)

2023年,武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11 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11%,这一比例并不低。但在资本化程度上,武汉有79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为6395.1亿元,比同跨入2万亿GDP阵营的杭州少150家,总市值不及杭州一半;2023 年以来,武汉新增3 家A股公司,不及万亿GDP城市新增均值的一半。由此看,武汉在民间资本活跃度上处于较后的位置,与成都、合肥等城市形成差距。

合肥、西安突围,为进步最大城市

近年,合肥频上热搜,合肥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城”也火出圈。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85.3万,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表5)。合肥也由此成为最接近千万级人口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的人口增量中,除1.8万是自然增长外,其余20.1万均为流入人口。

合肥不仅人口加速增长,人才也加速聚集,呈现“两个加速”。2023年,合肥新进站博士后近100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超5000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超8万人,特别是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创历史新高,当地近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達到近100万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城,所以盛民也。”人口规模,是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折射。这些年,万亿GDP城市的人口变迁,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新一线”“强二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在加强,人口引力最强的城市由一线的北上广深转移为合肥、郑州等中部强省会。

其二,产业兴,则人才聚。经济有突破、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好的城市,人口吸引力也居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和互联网等产业带动就业明显。

长远来看,当城市“抢人大战”越来越卷,要真正吸引人、留住人才,还是要靠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宁波GDP位列浙江省第二、全国第十二名,是长三角的南翼经济中心。

“人口增量第一城”合肥,在本次金融实力的角逐中,位居第13,相较其GDP排位高出7名。合肥晋级的密码,除人口吸引力居前外,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等指标在全面加强。

2023年,合肥GDP达到12013.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1166.7 亿元,增长8.7%,占GDP的比重为9.2%。合肥拥有8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7000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了8家A股公司。此外,在民间资本活跃度上,合肥制造富人的能力也居前列。作为“风投之城”的合肥,创投市场也十分活跃。

合肥金融实力的晋级,靠的是产业的焕新。2023年,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10%、居万亿城市第三位,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7%、居万亿城市首位。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840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 万户、实现两年翻番,“四上企业”首次突破万户,净增市场主体17.6万户、总数169万户。

近年来,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接近六成,新增百亿产值工业企业6 户、总数达22 户。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新能车产量达74.6万辆,同比增1.4倍,居各城市前五,汽车总产量达134万辆。

西安的晋级也有迹可循,其金融实力相对GDP排位,晋级8 名,居第14 位。从各指标来看,西安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均表现均衡。

2023 年,西安GDP为12010.76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金融业增加值达1291.23 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截至2024 年3 月,西安拥有63家A股公司,总市值近1万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7家A股公司。此外,西安有25家商业银行、3家法人券商、2 家基金公司,金融机构实力较为强劲。在资金总量上,西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超过3.5 万亿元,位于各城市前列。

西安的突围同样归功于产业。2023 年,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达2321.8亿元,增长8.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8.38万辆,增长25.9% ;充电桩产量49.76万个,增长123% ;集成电路产量64.96亿块,增长12.6%。

如今,西安已形成以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在此落地的有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不过,随着这一产业竞争加剧,西安仍需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

在人才吸引力上,西安这几年均可圈可点。2023年末,西安常住人口为1307.82万,比上年末增加8.23万。2022 年,西安常住人口新增12.29 万人,居各城市第四位。西安人口的持续增长,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发展机会,中西强省会也开始能留住人。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金融实力居第16、17 名的长沙和郑州。不过,近年人口吸引力居前的它们,金融实力较GDP实力低了一名。2022 年,长沙常住人口为1042.06万,新增18.13万人,居各城市第一,其2023年的数据还未公布。从金融实力来看,长沙在资本化程度、金融机构实力等指标上表现优秀,但金融业发展程度还需加强。

同期,郑州常住人口为1300.8万人,相对于2022 年末的1282.8 万人,增加了18万人。由此,由西安蝉联多年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宝座易主,郑州正式上位。

2023年,郑州GDP增速达7.4%,在26 座万亿GDP城市中排名第一。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7.2%、13.8%、13.6%。在电子信息之外,随着比亚迪、上汽、东风、宇通等新能源整车项目的推进,汽车正成为郑州的又一个龙头产业。

2023 年,郑州人口和GDP增速上的强关联,再次证明了,一座城市要吸引人口,归根到底还得靠产业。从金融实力来看,郑州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11%,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也均超过3万亿元。

不过,郑州的资本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其拥有39 家A股公司,总市值为2611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2家上市公司。当地的民间资本活跃度不高,进入新财富500创富榜的人员数量在各城市中处于后位。在产业和人口突围的同时,郑州仍需提升资本市场利用水平。

福州和济南的金融实力分列第17 和第18 名,相较于GDP排位前进一名,青岛则相较GDP排位退后6名,排在第19位。青岛虽然在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实力上表现更为优秀,但在金融业发展、资本化程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023 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不过占GDP的比重为6.6%,不及济南的8.5%。在资金总量上,济南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也略高于青岛。2023 年以来,济南新增了5家A股上市公司,青岛新增了2家。不过,从存量看,青岛的66家A股公司,多于济南的48家。另外,青岛分别拥有2家法人券商和公募基金。

如今,青岛提出要从“金融大市”迈向“金融强市”,其如何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值得期待。

地级市:产业强则金融强

地级市中,江苏的苏州、无锡已经领先一步,通过雄厚的工业基础脱颖而出,而浙江的宁波、温州等城市,亦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一席,并在金融实力上不断进阶。相较于长三角的强地级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东莞等市,在金融实力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上还有长足进步空间。

宁波:工业底盘助力金融竞争力

地处浙江东北部的宁波,金融实力与GDP排位一致,位列第12。作为计划单列市,其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人口吸引力等维度上表现优秀。

2023 年,宁波GDP达到16452.8亿元,位列浙江省第二、全国第十二名,符合长三角的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

宁波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突破100 家的城市。放眼宁波,工业是其发展的底盘。2023 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6.6%,“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8.5%。其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0.3%和10.2%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均超过规上工业整体增速。

工业发达的宁波,金融业也马蹄不停,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达1320.7亿元,增长9.1%,占GDP的比重为8%。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使得其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人口吸引力、股权市场的发展位居各城市前列。宁波拥有A股上市公司121家,居全国城市第9位,总市值超过万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7家A股公司。

产融发达,也使得宁波具有强大的创富能力。在新财富500创富榜上,宁波的上榜者数量居前。此外,在创投市场,宁波的投融资活跃度高,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

2023 年8 月印发的《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及:到2027 年,在全市培育形成数字产业、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3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健康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群,完备建立起以绿色化、新型化、高端化为主要特征的“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体系。

产业兴,则城市强。产业关系一座城市的命运,眼下正值波澜壮阔的产业变迁之际,那些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的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常州、温州相继晋级,泉州退后明显

第四梯队的成员,主要为10个地级市。其金融实力总得分在2.34和1.7分之间,差距较大。从中可以明显看到,那些产业强的省份,在金融实力上也实现了逆袭。

2023年刚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常州,金融实力居21位,相较GDP排位前进了5名。随着常州的加入,长三角已有9个城市GDP超万亿元,占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数量逾1/3。

常州还是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2023年,常州GDP达到10116.4亿元,同比增长6.8%。

近年,常州在传统工业带基础上,抓住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上稳坐一席,通过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带动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常州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达7680.7亿元,增长1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

常州的金融业同样步履急促。2023 年,其实现金融业增加值为879.5 亿元,同比增长10.4%,占GDP的比重为8.7%,在万亿GDP的地级市中,处于前列。此外,常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8062.7 亿元,增长13.5% ;贷款余额为16332.3亿元,增长18%,增速居城市前列,特别是银行、保险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

此外,常州的资本化程度在这一梯队的10个地级市中也居第一,截至2024 年3 月,其拥有69 家A股公司,总市值近4000 亿元。2023 年,常州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2023年以来新增8家A股公司。由此,常州的民间资本活跃度表现优秀,创富能量也居前列。

作为地级市,常州的优势在于金融业发展、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化程度等指标。

此外,4个万亿GDP预备城市唐山、徐州、大连、温州,也表现不错。温州的金融实力相较GDP位次也前进了6名,大连前进了3名。

温州有望成为继杭州、宁波之后的浙江第三个“GDP万亿之城”。2023 年,温州实现GDP为8730.6 亿元,同比增长6.9%。此外,温州的资金总量和民间资本活跃度也表现不错,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均超2 万亿元,分别达到21948 亿元、20898亿元,同比14.7%、15.4%。

民营经济的发达使得温州民间资本活跃度高,2023 年,当地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4.5%。温州的新财富500创富榜上榜人数量在这一梯队中,也仅次于常州。

2024 年1 月,温州实施“强城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GDP、千万级人口,打造“双万”城市。2023年,温州新增8.2万人,也居各城市前列,其常住人口达到976.1万人。

相较来看,泉州的金融实力相较GDP排名退后了7名,在各个维度上均有长足进步空间,特别是金融业发展、资本化程度等指标提升空间大。2023 年,泉州GDP和工业增速均表现不佳,“工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徐州则有望成为江苏第六座“万亿之城”。2023 年,徐州迎来靓丽成绩,实现GDP达8900.44 亿元,较上年增长7.1%,增速居江苏省前三,工业、投资、消费、外贸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此外,徐州的人口止跌回升,常住人口为902万人,比2022年增加0.15万人,结束了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态势。

常州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上稳坐一席,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实力跃升。

经济腾飞,人口流入,来自于产业的蝶变。过去,徐州凭借煤、铁资源优势及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交汇的交通优势,发展钢铁、焦化、水泥、熱电、化工五大优势产业,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第五。然而,随着资源枯竭与重工业竞争力式微,徐州经济增长放缓。

近年,徐州加速产业转型,培育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创新产业集群。2023年,徐州创新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达550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近90%,成为工业腾飞的主要力量。

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号产业”,集聚了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一批世界500 强企业,其中,徐工集团更是连续3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徐州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也发展迅猛,集聚了协鑫集团、弘元绿能、长城蜂巢、中清光伏、徐矿集团、大屯煤电等规上企业300多家,产值近1400亿元、增长8.1%,是去年徐州工业增长的主要功臣。

不过,唐山、徐州、大连、温州四个万亿GDP城市后备军,还需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加快产业升级。

万亿GDP城市的金融力比拼,也让我们看到不同城市的晋级密码与发力方向:京沪深对比纽约,在提升金融市场质量、吸引金融机构、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方面的进步空间颇大;强省会杭州财政结构优化,依靠资本化程度高逆袭,坐稳金融实力第四城;苏锡常等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强地级市,正在打造实体经济和金融双向奔赴的高质量发展样本;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以工业、民营经济、创投活力巩固金融竞争格局;而合肥、西安等中部省会,则通过产业升级,带动人口流入,提升资本市场利用水平。

与此同时,万亿GDP城市正积极加入金融强国的实践,上海提出不断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广州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市,合肥则要打造科技金融高地。

GDP破万亿,是一座城市重要的里程碑,是其产业集聚、资本积累、人口集中、影响力跃升至新阶段的象征。这26 座GDP万亿之城及其4 个后备军,在金融强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其未来的走向仍值得期许。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关注“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互动。

猜你喜欢
金融业实力A股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PYRAMID PAINS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