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军
(浙江沧海建设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景观园林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区域文化等多面密切相关。 为推动城市发展,营造优质环境,需重视景观园林工程,并从施工设计、绿化养护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提升景观园林美观性、实用性、优质性的可行性路径。
景观园林是基础环境与多种景观元素的结合体, 且通常具有明确的造景风格、文化色彩或个性主题。 在景观园林施工设计时应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保证园林各景观、各分区相互协调、 顺畅衔接, 又要保证所有景观形成整体景色或园林系统,并彰显一定的风格特点或主题特征。 若景观园林整体采用古朴素雅的设计风格, 则其内部所有景观均应体现传统、简约、典雅风貌,不宜出现景观植物花色过杂、雕塑小品造型前卫等情况。 整体化设计能确保所有施工设计元素均服务于景观园林的整体风格,避免出现园林环境杂乱无章、不伦不类等问题。除此之外,景观园林处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直接与城市公共环境衔接。 因此,在景观园林设计时还应注重把控园林小环境与城市大环境间的整体性。 若城市环境风格的自然山水韵味较浓,园林设计风格也应贴近自然。 反之,若园林靠近商圈或文化建设区,其风格也应趋向现代化、文艺化。这既能避免园林内外环境存在风格冲突,又能引导与强化园林氛围[1]。
景观园林的服务对象以居民、游客为主,兼具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功能。 在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例如,为满足残疾人群的游园需求,园林内部应设计多种便利性设施,如无障碍通道、 残障人士观光平台等。 为保障游园者人身安全,景观园林设计应注意规避多种风险隐患,如在水体景观处设置围栏、警示牌,对座椅设施进行圆角化设计等。
在景观园林施工设计时,应坚持适宜性原则,包括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等。 例如,在设计实践前需对附近居民的休闲习惯、年龄分布、人群特点等进行调研,据此确定景观主题、设施结构等规划,既能从源头上保证景观园林的风格、配置与居民需求相匹配,又能避免设计资源、施工资源的闲置浪费。在设计景观植物、景观设施时,需对景观园林所处区域的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调研,优选适宜的植被类型、设施类型、道路铺装材质等设计方案,以确保景观园林实际建设成果、投用效果与设计预期相符,并提高景观园林服务的优质性、安全性、稳定性。
在园林景观体系中,植物景观是重要组成部分。 若植物景观构建不佳,不仅影响园林美化效果及环境质量,还会降低游园者的体验感。 因此,景观园林施工时须将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作为重点。 一方面选择存活能力、抗病能力强的植物类型,并尽量以本土植物为主,以确保其成活率与长势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景观植物的功能性,如刺槐、女贞等植物可净化空气、吸附烟尘,天芥菜、薰衣草、晚香玉等植物能散发芳香、清新提神等。
在配置景观植物时,需保证植物观赏形式的多样化,合理搭配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 实现植物景观的多层次处理,将高大乔木、灌木植物、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等高低相适、疏密有致、远近结合地融入景观空间。 通过此种方式,既可提升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 又能形成更具观赏性与娱乐性的景致,为游园者提供丰富的观赏体验。 此外,不同景观植物的生长周期存在差异, 使其观赏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或季节性特点。 在此背景下,应进一步做好时间维度的植物配置,如在同一景观环境内种植花期不同的植物,以实现四季开花、各有所美的景观效果。 部分植物存在相生相克关系,如红瑞木与接骨木可相互促进生长, 丁香与紫罗兰混种会降低两种花的成活率与美观性,故应在景观植物配置时引起重视[2]。
色彩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其应用质量既关乎景观环境的视觉效果,又影响游园者的情绪与心理。因此,要保证景观园林施工的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做好景观色彩选配。
合理确定园林景观环境的主色调。 主色调应与园林的设计风格、文化主题相统一。 如景观园林为仿古风格设计,需以淡黄色、深木色、古铜色、灰色等为主色调,从而营造古朴、沉稳的视觉环境及文化氛围。 若景观园林为运动主题设计,可将红色、绿色等作为主色调,进而凸显健康积极的环境格调。 主色调应避免对游园者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暗示。 如红、黄等色彩能调动游园者积极向上、 澎湃奋进的情感, 继而激发其愉悦、高涨的情绪心理。 相比之下,黑、白、灰等色彩相对沉闷,易带给游园者清冷、空旷的心理感受。
做好主次色调的搭配。 若主色调、次色调过于单一,易导致枯燥乏味的视觉效果,主色调、次色调应用过多也会使游园者感到杂乱、烦躁,导致其游园体验的消极化。 必须掌握好色彩丰富与色彩繁杂之间的“度”,以同空间色彩数量3 或4 种为宜,且主导色占比约75%,衬托色占比约20%,点缀色占比约5%。
对于同系色调或同种色彩的景观, 应通过调整色相、明度、纯度等进行适当的变化或区分,以便形成一定的疏密感、虚实感和层次感,从而合理提升园林景观色彩的视觉效果。
在景观园林施工中,应科学、灵活地运用多种景观设计,赋予园林环境更好的艺术性,提高游园者的游园体验。如通过构筑观景台对远景进行借景处理,使远景、近景共同融入园林构图中,既能提升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又能将人流、视线引向远处风景,避免多余环境元素对游园者造成视觉干扰。 运用邻借手法将雕塑小品、景观花园、园林建筑等主体景物与周边山水、亭台、花木等过渡结合,从而实现由单一化园林景观向画卷式综合景观的转型(见图1),既有助于提升景观设计的整体性、氛围性,又能增强游园者漫步园林时的沉浸感与舒适度[3]。
图1 园林景观的邻借设计
在园林工程建设中, 做好园林环境的保障与治理工作十分关键。 结合行业经验来看,大部分园林项目的土木工程与建设工程并行开展。 在此背景下,园林区域的原生环境易受土木工程干扰,继而出现质量劣化问题。 例如,一旦土木施工中产生的废气、废料、废液或建筑垃圾对土地造成污染,将引发原土重金属物质或有毒化学物质含量过高的问题。 若直接进行绿化种植,景观植物的成活率与生长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 因此,相关人员在正式开展植物栽培工作前,必须进行园林土壤质量的检测分析,并根据检测结果实施土壤换填、土壤净化等改良措施,进而确保园林环境适宜植物生长,为景观效果的良好呈现夯实基础。
景观园林的施工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存在投入大、周期长、要求高、风险多等特点。 因此,在开展施工实践时,必须多角度、全程化地做好施工质量把控。
1)在正式进行地形处理、路面铺装、植物栽培、设施安置等施工前,相关人员必须做好资料分析、现场调查、信息复核、放线标记等工作,以保证后续施工活动能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并提升景观定位、细节把控等方面的准确性、严谨性。
2)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好设备、材料的质量关。一方面,应用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时,必须提前做好调试检查、参数设置等工作,严格把控设备操作过程,进而提升景观园林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防止土壤超挖、机械故障、设备失控等情况发生,保障施工活动的安全性、经济性。另一方面,在工程材料、景观设施等运输到场后,需要结合采购清单、设计图纸、出厂合格证明等文件资料,对铺装材料、雕塑制品、植保设施等的数量、材质、规格等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在必要情况下,还应使用一定的现场检测或抽样送检手段, 以明确相关物料的具体信息。 其后,若验收合格,则可将相关材料、设施用于园林施工。 反之,则不予进场,以免对施工质量、景观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做好细节性的施工技术把控,如采用“先机械开挖,后人工修整”的园林土壤换填方式,动态关注路面铺装平整度、雕塑位置偏离度等参数是否超出设计允许误差范围等, 并在施工完成后严格落实验收工作。
在景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 移植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技术把控环节之一。 景观植物的移植处理有助于保障和提升植物的成活率。 在开展景观植物移植工作前,需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 只有确保植物根系发育良好、地上部分茁壮健康,才能将植物移植到景观园林中。 移植时应进行园林绿化区域中土壤的翻整处理,以提高土壤的疏松程度,使土壤基础肥力更均匀,为植物提供良好的扎根与生长条件。 合理把控植物移植后的种植深度、种植密度。 通常情况下,种植深度不小于植物根茎上方1 cm,种植密度应根据植物类型进行设置。若为孤植灌木,相邻植株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5 m 左右;若为垂直绿篱,篱株间的距离应控制在30~50 cm。
在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需通过有效养护措施,实现光照、水分、营养等多方面的资源保障。 在光照方面需在保证基础种植密度合理的前提下,定期观察植物枝叶的发育情况。 若上方植物遮光现象严重,应及时修剪遮光部位的枝干、叶片,尽可能保证绿化区域内各类植物采光充足。 在肥水方面,要结合植物不同生长阶段需求,适时、适量地开展浇水、施肥等工作,并根据景观园林实际的气候情况,把控肥水用量。 例如,在炎热天气下,植物代谢活动加快、蒸腾作用较强,此时应适当增加浇水量或浇水频率。 反之,在降雨或寒冷气候条件下,应适当降低浇水量,以免植物根系出现腐烂、染病等问题。 除此之外,为保障植物的健康稳定生长,应及时采取药物、生物、化学等防治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科学化的防范治理,以免植物因虫害、病害发生枝叶病变、生长滞缓、枯萎死亡等情况。
综上所述, 在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要严格把控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在兼顾整体性、人本性、适宜性的基础上,做好植物配置、色彩搭配、景观设计应用、园林环境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等,还应重视植物的移植、浇水、防害等工作,以提升景观园林的美观程度与近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