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05-12 03:52郭晨思房锐
关键词:文学院巴蜀师范大学

郭晨思 房锐

2023年8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持工作)唐普编审、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教授先后致辞。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 巴蜀文献整理与研究

踪凡(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司马相如集〉今人校注本六种》对20世纪以来《司马相如集》六种校注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议。尹玉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李白诗歌对僻典的巧用——以〈庄子〉语典为中心》分析了李白诗歌对《庄子》僻典选取、创造的特征。陈才忆(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庭坚谪居巴蜀研究文献瑕疵举隅》指出了《黄庭坚诗集注》、《黄庭坚全集》、《黄庭坚年谱新编》等典籍所载黄庭坚谪居巴蜀相关文献中存在的讹误和瑕疵。杨观(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冯山〈安岳集〉校注刍议》提出了对冯山《安岳集》进一步整理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及意义。汤洪、张以品、李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鹤林寺常安民“读书之庵”讹变考》对邛崃八景之“书台桂影”中的“书台”原型及讹变进行了考辩。张佩(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明许自昌校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考述》对明许自昌校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版本、注文进行了考辩。王燕飞(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位异乡人的巴蜀记忆——杨道南及其〈杨道南文集〉》对杨道南的家世与生平、《杨道南文集》的内容与特色进行了探讨。王红霞、姚舒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鲍瑞骏〈杜少陵七言歌行〉考述》对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杜少陵七言歌行》的选评者、成书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考辩。邓蕊、王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清末四川宣讲小说〈缓步云梯集〉中的骂詈语初探》对《缓步云梯集》中骂詈语的类型和使用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王虎、谢立夏(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蚕桑萃编〉新考》对《蚕桑萃编》的编者生平、编纂考释、内容主题、价值意义进行了论述。汪辉秀(成都薛涛研究会)《〈蜀国弦〉考》对《蜀国弦》的流傳脉络进行了梳理考辩。王永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李调元与〈函海〉》梳理考证了李调元《函海》百年间的多次编修、增删、刊刻情况。李美芳(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清代前后与西南内外:川滇黔省级诗歌总集比较研究》论述了明代至民国时期川滇黔三省省级诗歌总集在编者、作家、作品以及总集发展历程和特点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房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万光治在四川活态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评述了万光治在四川活态文献整理研究中所具有的学术眼光、研究思路和学术价值。

二 巴蜀文化与文学研究

吕怡(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风土谚语的文化透视》选取饮食文化、信仰崇拜、禁忌习俗三方面的风土谚语,分析其民俗文化内涵和巴蜀文化底蕴。王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于岳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四川婚俗歌谣押韵的标准、规则与体例》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搜集、归纳了四川婚俗歌谣在押韵方面的主要表现。李媛(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绵竹年画的审美流变》论述了绵竹年画从民俗审美到视觉创新,再到新民俗审美的审美流变。吴穹(四川轻化工大学文学院)《分布、功能、变迁:“咂酒”的多维考察》论述了西南“咂酒”民俗盛行区域的农业发展特征,以及这一民俗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变迁因素。

郑朝晖(广西大学文学院)《论张栻的桂林师道》考察了张栻于桂林之任中所反映的儒家师道思想。马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咸炘的神学观——以〈神释〉为阐释中心》论述了刘咸炘《神释》及其神学观点的时代创作背景和哲学价值意义。海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峨眉山月半轮秋——漫谈李白蜀中读书与干谒》围绕峨眉山这座巴蜀文化地标,介绍了李白在蜀中读书、干谒等活动及其诗文表达。徐小洁(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李白诗文中的蜀人身份认同及故园书写》论述了李白诗歌文本中的物象与其蜀人身份认同、故园书写之间的构建关联。赵建成(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诗灵魂梦游情节的书写与衍变——以杜甫〈梦李白〉二首为中心》论述了杜甫《梦李白》二首对灵魂梦游典故的加工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郭树伟(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杜甫儒学思想新探》从文化地理学视域考察了杜甫思想中“奉儒”和“守官”之间的冲突,认为杜甫诗歌创作取得的成功和人生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均可以从这种思想冲突中找出文化阐释。胡可先(浙江大学文学院)《杜甫的蜀中生活与诗歌创作》从入蜀情境、草堂经营、幕府体验、日常生活、友朋交游、蜀中创作入手,对杜甫入蜀后的生活及诗歌创作情况进行了论述。陈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诗叙事画及其图文关系探析》从文本来源、作者群体及创作原因、选材与形制的关系、艺术手法的演变四个方面分析了杜诗叙事画的图文关系。陈婷(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活似摩诘山水”:〈南邻〉的绘画性及其诗意图创作》梳理了《南邻》诗意图的绘制历史,从人物群像和江村风光两个层面分析了《南邻》在绘画中的传播特点。徐江(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杨慎〈词品〉词曲兼论性质发覆》论述了杨慎《词品》中词曲界限模糊的缘由和意义。郭晨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明清易代与新繁“四费”文学的历史构建》考察了新繁费氏家族文学发生、发展与明清易代之间的构建关联。韦礼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士禛蜀道游记写作特征研究》对王士禛《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的整体写作特征进行了探析。张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简论张问陶的巴蜀情结》对张问陶诗文中的巴蜀情结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吴浪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清代女诗人左锡嘉文学交游初探》考察了左锡嘉酬唱赠答、结社等文学交游活动。彭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巴蜀才女黄穉荃研究》对黄穉荃生平交友、诗歌创作、艺术创作及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杨文博(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近三十年刘咸炘赋论研究综述》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刘咸炘赋论的研究成果。袁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清代民国时期四川诗坛“为东坡寿”的历史流变、特征与意义》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诗坛“为东坡寿”现象进行梳理,并对其地域特征、历史意义加以探析。杨钊(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胸中芒角“太古情”:抗战时期台静农流寓四川的文学书写及其历史价值》考察分析了台静农《白沙草》的内容、文风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价值。

三 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文献整理与研究

伏俊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巴蜀学人与敦煌学研究》评述了百年丝路学和敦煌学发展中巴蜀学人所作出的贡献。李诚、张以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古蜀文化研求窥豹——读汤洪〈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从学术思想与研求所用材料两个角度评析汤洪的学术专著,提出了古蜀文化研究的新见解。潘殊闲(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蜀先王“柏灌”的名号及其行迹考辨》对古蜀先王“柏灌”的写法及含义、柏灌的行迹进行了梳理与考辨。王志翔、程雪(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蜀夏同源论——基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的考查》对考古材料所反映的早期入蜀浪潮、古蜀国与夏王朝的族源关系进行了论述。余秋慧(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近现代报刊所见盘瓠神话研究》介绍了近现代报刊所载盘瓠神话的研究成果和意义。舒炎、刘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青衣神新考》对青衣神与蜀地的地缘关系、青衣神神格衍变发展、青衣神与蚕丛合流缘由进行了考辩。徐学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蚕丛/冉駹南迁对川滇西部“西夷”和“南方丝路”的文明影响》对蚕丛、冉駹之关系及蚕丛/冉駹部落南遷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探讨。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古代四川珠饰与南方丝绸之路》对巴蜀地区先秦、汉代的珠饰形制及其所反映的南方丝绸之路贸易情况进行了论述。龚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武辟兵”戈新研——兼说战国时期蜀与巴的政治关系变迁》考察了“大武辟兵”戈的形制及其与巴蜀文化融合之间的关联。辛艳(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汉代巴蜀地区水井研究》介绍了汉代巴蜀地区水井的形制、附属设施及空间分布特征。颜信(四川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汉唐时期巴蜀地区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述论》对汉唐巴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规模与形态、空间分布与功能变化进行了考察。胡雨辰(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南方丝绸之路视域下看清溪关书写》论述了清溪关在南丝路中的重要地位。范佳(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唐诗所见南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以唐诗中的筇竹杖、红藤杖、瑟瑟、星回节等为例,梳理南方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民族、艺术等方面的研究线索。郑小琼(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唐诗中的“羽人”意象研究——从古蜀三星堆青铜羽人造型谈起》对三星堆青铜羽人的造型来源、特点及其在唐诗中所代表的诗风、意义进行了论述。刘晓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杜甫及其诗歌——兼谈杜甫与南方丝绸之路》考察了杜诗中中原文明与域外文化相互交融的动态过程及诗人流寓巴蜀时期所反映的南方丝绸之路的信息。张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德裕汰除成都猱村考》对《新唐书》所录“猱村”的社会形态及其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考辩。杨玉华(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扬一益二”刍议》梳理、考辩了扬州、成都在俗语中并举的因缘及二城之间的异同。张仲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金牛道北段的变迁:以唐宋诗为中心的考察》分析考辩了唐宋时期金牛道北段的地理路线、战略地位和变迁情况。罗宝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南方丝绸之路阿吒力教僧侣研究:以方志、碑刻、家谱为中心的观察》考辩了元明以来白族阿吒力教僧侣的形态转型及其社会历史意义。邹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从江外地方到“归治里”:清代川滇交界处的地方治理与民族交流》以土司契约文书、汉族碑刻、经单簿等文献材料为重点,考察了清代金沙江中游、川滇交界地区政治治理及民族交流的情况。

四 与巴蜀文化、丝绸之路相关的其他内容

刘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稷“三弃三收”新考》对后稷“三寘三收”至“三弃三收”讹变进行了探讨。孙尚勇(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牧誓〉诵辞与〈大武〉乐舞考论——兼及〈诗〉〈书〉文体之关联》考辩了《周颂·武》《酌》二篇与《牧誓》篇在《大武》中的功能差异,以此论述了《诗》、《书》两者间的关联性。汤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夏中期的骈文和古文》论述了西夏乾顺亲政、仁孝即位之间,政府公文、佛教愿文、学术序跋呈现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洪仕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宋翼弼次韵李白诗歌探析》介绍了朝鲜时期文人宋翼弼《龟峰集》中次韵李白诗歌的特点、原由及影响。冉驰(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氏朝鲜时期文人拟次李白乐府诗研究》介绍了朝鲜时期文人对李白乐府诗的效仿情况。张庆、王红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芝峰类说〉评李白诗诸条辨析举隅》从朝鲜时期文人李睟光《芝峰类说》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则材料,考察其与中国诗学家诗学观点的异同及原因。阮怡(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异域之眼:韩国诗话中的苏轼及其诗歌》从苏轼的文学地位、以苏轼为文学品评的标准、学习苏诗之路径三个方面论述苏轼及其诗歌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伏俊琏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两大文化之间的连接点和‘榫卯。……以成都为中心的南方丝绸之路,为古代中华大地多族群、多区域、多元文明的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产生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蜀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结构性联系,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这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在本届研讨会上,学者们充分利用相关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活态文献等开展研究,展现了学界对巴蜀文化、南方丝绸之路领域的重视及其最新思路和成果。就巴蜀文化研究来看,学者们关注古蜀文明演变、巴蜀文人文学创作及活动、巴蜀文学域外传播等领域的问题。就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来看,学者们将之与三星堆研究相关联,进一步注意到沿线民族、民俗、语言等文化融合方面的问题。较之以往,本届研讨会不但重视对文献资料的发掘释读,尤注重研究思路及方法的创新性,以此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 毅]

作者简介:郭晨思,女,江苏泰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 592937925@qq.com;

房锐,女,河南沈丘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学院巴蜀师范大学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咏 河 大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