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

2024-05-12 14:53:10邵鹿洲简博秀
上海城市规划 2024年1期
关键词:老屋新生历史

邵鹿洲 简博秀

摘 要 “老屋新生”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闲置的历史文化空间在重新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条件与实际,认为“老屋新生”是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及创新方式,使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功能。基于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文化资产、寻访生活足迹的目的,“老屋新生”议题广受关注,引起人们对老屋的重视与保护。通过分析台湾4个较为典型的“老屋新生”成功案例——有记名茶、纪州庵文学森林、好样文房和林百货,探讨台湾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未来城市相关空间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老屋新生;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台湾

文章编号 1673-8985(2024)01-0041-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40106

近年来,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旧工厂、老屋等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在城市地区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闲置空间的再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尤其是其结合餐饮、阅读、观光、休闲等功能,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多样性和趣味性[1]97-98。因此,这类空间的再利用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创新方式并不仅仅只强调老屋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现代生活需求建立起建筑本身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赋予其合适的现代化功能,从而使得老屋成为城市的新亮点。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空间的再利用不仅着眼于空间本身的保存,同样也需要关注保护和更新的方式[2]35。

在探讨相关问题前需要明确:为何要对具有历史文化的空间进行保护与更新?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这类空间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更新?到底是具有何种特质的空间才值得被改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更新后的空间在建筑保护、实际使用等方面是否合理?为了给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更具体的思路和范式,本文将聚焦“老屋新生”这一方式,对中国台湾已有的部分成熟案例及其实施经验进行分析与探讨,总结其理念并提出建议。

1 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不容忽视。一方面,它不仅可以保护空间中存在的建筑等实际载体,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Hingley[3]241以苏格兰地区的新石器纪念碑为例进行相关探讨,由于现代人对史前文物的了解有限,该地区学者查阅了有限的资料,结合现代技术重新设计了纪念碑,大致复原了这一史前文物。另一方面,McKercher等[4]395认为成功的文化遗址(cultural sites)具有共同特点,“它们必须有效地讲述一个故事,使资产变得生动,使体验有参与性,使其与游客相关,注重质量,并提供一种真实性”①。也就是说,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现这些文化空间独特的历史与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对公众具有精神或世俗意义的文化场所。

此外,在歷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就文化历史建筑在再生过程中的真实性而言,是否需要完全保留建筑原有的物理结构也存在争议。一方面,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建筑,是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最大程度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以及“文物价值优先、整体保护优先”等原则[5];另一方面,在实际更新过程中,即使建筑的样貌和功能与最初的设置不同,也不意味着这些变化破坏了文化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历史文化空间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只要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仍然存在,建筑本身的变化程度存在一定空间,需在不破坏其真实性的情况下,明确可以进行多大程度的更新与改造。

2 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现状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大量的老屋被闲置甚至拆除。由于这些老屋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政府和公众对其再生和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3]241-242。这些改造后的老屋往往获得了新的功能,例如文化功能(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功能(社区活动空间等)、旅游功能(民宿、咖啡厅、餐馆等)。Zhang等[1]97认为,“文化氛围是由古迹和老房子组成的。与古迹和华丽的遗产建筑相比,一般的老房子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更接近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氛围”②。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居住环境中的独特文化,而老屋正是可以表现特定区域历史故事的空间。

然而,目前相当多的新建筑取代了这些老屋,这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产生负面影响。同样的,避免过度关注老屋的保护而忽视实际需求也很重要[6]。此外,文化政策和政府的重视在“老屋新生”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文化政策对城市的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甚至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7]。同时,政府对于“老屋新生”是否持支持态度也是关键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和运营,积极推动对老屋的保护,使老屋重新焕发活力,也可以鼓励公众,尤其是合理运用社区/社群的力量保护这些老屋[2]36。

3 “老屋新生”概念辨析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它被定义为“城市或城市区域的更新或恢复过程”。1970年后,这一概念被引入欧洲,工业危机之后大量工厂及设备被闲置[8]。因此,相当多城市实施了“城市新生”政策,利用废弃工厂或房屋发展制造业,此后其中一部分也被用于发展文化创意园区[9],例如巴塞罗那圣卡泰市场、伦敦国王新十字街、台北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北京798艺术区等。

然而,Kazuko[10]认为,由于过度关注大规模闲置空间的利用,而忽视了城市街区中较小的历史文化空间,有可能损害公民权益和社区发展。The Fund for Regeneration执行董事长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给出一个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定义,他认为“城市的更新主要体现在社会和经济方面,通过各种行动……创建可持续的社区”③。因此,在城市新生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那些规模不大且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的空间。

台湾的“老屋新生”历程与其城市更新发展有关。20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城市发展迅速。“拆建”成为那一时期城市更新的关键词,不少老屋难逃一劫。然而,“拆建”作为城市更新方式,既不环保,也不注重城市风貌的和谐。台北“老屋新生”项目负责人施圣亭认为,不仅是古迹或历史建筑,每一栋老房子都有自己的美。因此,21世纪初,台北开始推动老屋的保护,地方政府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屋列为法定保护建筑,并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对其进行改建或改造。

2001年,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开始鼓励市民自主对老屋进行修复,并对老屋的“新生”进行探索。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台北的老屋在当下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保留下来,而是如何焕发活力。“老房子不能私自拆建、买卖,那就是‘死的财产。这样即使房子被保留下来,街区也依然会衰落。”[11]

至2012年,台北市文化局开始推动“老房子文化运动”(该运动由台北市文化局针对台北进行实施),也就是老屋修复运动。与过去的古迹保存不同,在这项计划中,有的老屋是日据时期的文官宿舍,有的则是战后兴建的,大多属于历史建筑聚落的文化资产。这些老屋通常达不到古迹等级,但是体量大且常见,散落在台北各街头、巷弄,是台北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此外,对于“老屋新生”的定义,《台南市历史街区振兴自治条例》提到,老房子是“具有历史、文化和保护价值的建筑”④。同时,Joseph等[12]在《建筑、设计工程与建造百科全书》中给出“再利用”的定义,即“通过创造新的功能或重新配置,让建筑以新的方式继续使用并满足使用者需求。一座被‘再利用的老房子可以让我们看到它过去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新活力”⑤。换言之,应充分挖掘老屋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具有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不仅意味着保留位于该空间的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现代社会的新用途。这意味着有针对性、适当的再利用才是保护老屋的有效方法[13]719。

因此,本文所指“老屋新生”中的“老屋”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老房子、老建筑,不仅包含古迹或历史建筑,同时也包含具备历史文化方面价值的老屋,这些老屋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是在对老屋原有历史、文化等价值内涵保护的基础上,改造者发挥创意去创造出新的空间魅力,透过注入创意与巧思,将老屋的历史文化韵味展现在世人面前,获得全新的生命力,也进一步使老屋的价值被重新挖掘。这个过程中既有创新也有更新[14]24-32。综上所述,“老屋新生”是指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及创新方式,使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房子、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功能。

关于“老屋新生”的规划管理、资金投入等情况,既有在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鼓励和干预下进行的新生,也有市民自主对老屋进行的修复,但其中大多数仍属于政府或者社会团体导向,如台北市文化局开展的“老房子文化运动”、台南在地文史团体“古都基金会”推动的“老屋欣立运动”等。

4 “老屋新生”的台湾案例

4.1 有记名茶——保留地道的历史文化记忆

位于台北大稻埕历史文化街区的有记名茶,是大稻埕区域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古迹建筑,也是如今仍然保留炭焙古法制茶的茶行。2004年,有记茶行将其改建成结合历史、艺术与文化的“亲茶空间”。

有记名茶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空间的基础上,根据现有需求对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行创新。尤其是店内储存茶的柜子,设计成早期外销海外的包装形式,在时空交替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使命感(见图1),空间内还有各式各样包含茶文化内涵的茶产品与中式艺术文化表演[15]。此外,有记名茶在“老屋新生”的过程中,不仅对建筑空间本身进行创新改造,更是在产品上注入创意,正所谓古物新茶,保留古法炭焙制茶。与此同时,通过全新包装设计的茶产品也为老屋注入全新的活力,新旧交错,形成强烈对比(见图2)[14]14。

百年茶厂有记名茶一方面利用在地优势,维持老屋特色,另一方面在进行建筑翻新、品牌重塑后,注入活力与创意。老屋的古味与新意象的老茶,融合成独特的文化质感。有记名茶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对老屋原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尊重,更是使老屋通过这一原本就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元素的茶,叠加了新的意义。

4.2 纪州庵文学森林——时代催化功能演变

位于台北市同安街底的纪州庵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中,从高级料亭⑥到员工宿舍再变成地方文化馆,其功能角色应对时代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下的时代发展进程中拥有多元化的功能使用,通过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赋予老屋全新的价值(见图3)[16]44。

纪州庵历经战争、火灾之后,整体残破不堪,所幸在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与民间力量的推动下,除了提出保存川端町区域(川端町为台湾日据时期台北市的行政区)内古树的生态议题,还深入探索了该区域与文学的连结性。2004年,台北市政府将纪州庵仅存的“离屋”建筑列为市定古迹,2014年完成整修开放,并于一旁加盖“纪州庵新馆”,整个区域就是如今的“纪州庵文学森林”,成为台北市第一个以文学为主题的多功能艺术文化空间。

在该案例中,政府与经营者基于纪州庵的发展历史和实际状况,在重建如今的纪州庵建筑实体后,更加注重保留并挖掘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5]。经营者以文学为主线,引进座谈会、话剧等文艺活动,不仅持续为纪州庵“注入文化能量,也进一步展現这个区域着眼于历史古迹、生态保存、文学地图等不同的发展面向”[17]。纪州庵在新生的过程中,功能变换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挖掘其百年历史,既在整体上保留了纪州庵原有的风格,也催生了阅读、观展、看剧、品饮等多方面的休闲需求。

4.3 好样文房——用阅读承载一座城市的历史

位于台北的好样文房的改造,在不破坏老屋原本样貌的前提下,从过去的时光中追寻创意灵感,提炼出属于现代的老味道,完成了“老屋新生”的都市阅读空间[16]42。2007年,台北市文化局公布Saiwaichō日式宿舍楼(即好样文房前身)成为市级历史建筑,也是前文提及台北市文化局开展“老房子文化运动”的项目之一。该项目是典型地采用了通过政府部门就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后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在“老屋新生”过程中,老屋修缮方面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老屋原有的建筑架构和风格(见图4)。在室内空间运营上,运营者(好样本事股份有限公司)首先妥善保存老屋原有的文化风格,并遵循“尊重和创新”的原则,聘请传统工匠,使用传统技术材料,结合新型环保技术来使房屋再生。其次,运营者关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建筑、环境、生活方式和区域记忆结合起来,创造城市区域的新亮点[18]。最后,选择以公共服务作为核心理念,经营成为一间兼具颜值与吸引力的公益图书馆,不仅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为周边社区/社群提供了文化空间,推动社群文化发展[19]。

好样文房的改造通过开发老屋的新功能,从而赋予老屋在当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尤其是随着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结合阅读和咖啡的休闲空间,吸引众多市民前往休闲,在其参观期间还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老屋的历史与文化。在“老屋新生”的过程中,好样文房利用“阅读”连接“旧”的日式建筑和“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将老屋的日式风格特质挖掘提炼并加以保留,另一方面注入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特质,最终呈现出美美相融的效果。

同时,好样文房制定了一些参观规则,例如同一时间段只能有10人进入内部区域,每个参观者都需要脱鞋以保护木地板等。这些做法在使用老屋被赋予的新功能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老屋。

4.4 林百货——重现府城(府城为台南旧称)旧日辉煌

一些规模较大的老屋(可以是单独的一栋建筑,也可以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往往蕴含大量历史、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意使用,更容易形成具有独特性、艺术性和审美力的全新空间[20]。

台南林百货在现代化设备尚未普及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便是台湾南部最大、全台第二家提供最高档商品的百货公司。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林百货先后经历了歇业、被征用、被闲置的阶段,直到1998年被列为市级古迹,经过修复后于2014年再度开业,重获新生的林百货被定位为结合文创与在地性的百货公司。重新开业的林百货充分考虑现代化需求,尊重其主体地位,更是最大化复原并整合最初的功能分区,同时运用创意思维进行呈现,最终被更新为一个保留历史文化印记的老屋。

台南林百货的新生与近年来的怀旧风潮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怀旧情节是推动这类“老屋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林凌[21]表示怀旧作为一种存在于古今中外历史长河中的普遍心理体验,在各行各业的综合作用下,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追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就像‘大规模入侵,很多人来不及反应思考,当认知速度与生活节奏发生脱节时,受众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对‘熟悉物的期求,期待经典重现”。台南林百货的成功重塑无疑重现了府城旧日辉煌(见图5)。因此,林百货的成功新生是将历史印记与现代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整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22]。

5 讨论与结论

台湾因其慢生活且悠闲的步调,加之拥有大量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空间,成为演绎“老屋新生”的绝佳舞台。“老屋新生”作为一种城市保护与更新的方式,很好地整合并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可以说,老屋并不仅仅是实体空间,更是承载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底蕴,有效避免由于城市高速发展而遗忘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因此,获得新生后的老屋帮助现代人“找回过去的记忆,体验传统生活美学,回归朴实与简单”[2]34。

5.1 老屋在政府及社会日益提升的保护意识中得以新生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老屋遭受诸如战争、灾害、自然损毁等一系列的损坏。幸而随着政府的重视及民间力量的推动,这些老屋的历史文化价值被挖掘并得到重视。例如,有记名茶不仅是台湾的百年古迹建筑,更是因其独特的茶产业与茶文化被保护,不常见的制茶方式与器具也成为老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纪州庵仅存的“离屋”于2004年被台北市政府列为市级古迹,同时在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与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还探索了区域与文学、艺术、餐饮等多种行业进行联结的可能性;好样文房的前身Saiwaichō日式宿舍楼于2007年被台北市文化局公布为市级历史建筑,招标请专业公司进行改建、运营及管理;林百货于1998年被列为市级古迹,引入大量在地性文创品牌,成为台南的地标性建筑。“老屋新生”的成功实施和发展得益于政府和民众的共同保护与推動。

5.2 “老屋新生”不是一味求旧或推翻重建,需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Darmawan等[13]712认为,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建筑的适当改变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功能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完全颠覆建筑原有的状态,而是要根据现代生活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再利用。“老屋新生”并不是一种完全复刻或者推翻原有建筑的再建方式,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应该在“老屋新生”的过程中保持或恢复该区域的文化和社会认同[23],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和施工。换言之,并不是说只有老屋原来的样子和功能才值得被保留,而是要结合当代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改造。

5.3 新生后的老屋反映最真实和最日常的人间烟火气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新生后老屋的迷人之处在于许多老屋摇身一变,成为结合空间使用、氛围设计、亲切服务以及文化意念的咖啡馆、茶馆、图书馆、百货商场、民宿等的个性化空间,丰富了市民的生活[24]。正是这种生活化的更新方式,使得老屋更加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老屋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空间,更是寄托了人的情感。Grek-Martin等[25]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着居住等现实关系,也存在着情感和心灵的寄托。事实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实体很容易让接触者、使用者产生一种亲密的联系感,老屋在新生后使人们感觉回到过去或找回一段记忆。

5.4 文化创意赋予老屋新生命

“老屋新生”作为一种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近年来逐渐成为一股风潮。体现了“现代语汇赋予老宅新生命,让历史建筑与文化得以传递保留”[26]。这些老屋重新改造后,转变成咖啡店、餐厅、书店、设计工作室等,进而活化老旧街区及社区,呈现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新思维激发出创意,使得这些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完美地结合传统与创新,获得新生命[27]。

总而言之,在“老屋新生”过程中,并不采用固定公式,而是根据老屋原本的用途,挖掘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存条件与需求,注入不同的创意形成新生后的空间。

“老屋新生”这一创新方式的出现,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更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改造后的老屋与其最初的期望和实际的发展是否相符?“老屋新生”对使用者的意义何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现实或情感的联结?如何扩大老屋更新后的影响?对于老屋所在的整个街区,如何促进地方空间的整体再生以及塑造新的社区关系?这些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ZHANG J T, CHENG H H. The selection factors of reused old house in Tainan historical districts: a case study of commercial use of the old hous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 Innovation in Environment,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2017: 97-98.

[2]范红,徐尚方. 台南老屋的再利用与发展城市文化[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4):34-36.

FAN Hong, XU Shangfang. Reuse of old houses in Tainan and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J]. Urban Management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19(4): 34-36.

[3]HINGLEY R. Ancestors and identity in the later prehistory of Atlantic Scotland: the reuse and reinvention of Neolithic Monuments and material culture[J]. World Archaeology, 1996, 28(2): 241-243.

[4]MCKERCHER B, HO P S Y, DU CROS H. Attributes of popular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2): 393-407.

[5]朱磊. 古村老屋迎新生[N]. 人民日报,2022-09-02(013).

ZHU Lei. Old houses in village welcome new life[N]. People's Daily, 2022-09-02(013).

[6]姜立娟. 旧建筑新生命,共生共创永续新气象

[EB/OL]. (2012-12-14)[2022-08-15].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 serial=209&type=2.

CHIANG Li-Chuan. The regenerated old buildings create a new life and sustainable atmosphere[EB/OL]. (2012-12-14) [2022-08-15].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209&type=2.

[7]GARCIA B.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in western European cities: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J]. Local Economy, 2004, 19(4): 313-324.

[8]CRISTIAN D. Cultur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regeneration[J]. Revista Economica, 2014, 66(6): 28.

[9]NAKAGAWA S. Socially inclusive cultural policy and arts-based urban community regeneration[J]. Cities, 2010, 27: 16-24.

[10]KAZUKO G K. Public policy for culture and city[M]. Tokyo: Yu hikaku, 2005.

[11]孔任遠,陈小愿. 台湾写真:台北“老屋新生”记[EB/OL]. (2019-03-14)[2023-05-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964226245387783&wfr=spider&for=pc.

KONG Renyuan, CHEN Xiaoyuan. Taiwan photo: the record of regeneration of old houses in Taipei[EB/OL]. (2019-03-14)[2023-05-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964226245387783&wfr=spider&for=pc.

[12]JOSEPH A W, PACKARD R T. 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8.

[13]DARMAWAN E, ENIS A S. The changing function of heritage building for roling tourism planning progres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27: 712-719.

[14]漂亮家居編辑部. 老屋新生创业学[M]. 台北: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

Pretty Household Editorial Department. Entrepreneurship of regeneration of old houses[M]. Taipei: Cite Publishing Ltd, 2017.

[15]有记名茶. 亲茶空间 真情传香大稻埕[EB/OL]. (2011-06-02)[2022-08-15]. https://shop.wangtea.com.tw/home/media_reports_detail/9.

Wang Tea. Tea friendly space in Dadaocheng[EB/OL]. (2011-06-02) [2022-08-15]. https://shop.wangtea.com.tw/home/media_reports_detail/9.

[16]李露瑶. 台南老屋再利用现象的启示与反思[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LI Luyao. The revel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ainan old house: take the "Old House, New Life" for example[D].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7.

[17]辛永胜,杨朝景. 老屋颜[M]. 台北:马可波罗文化,2015.

XIN Yongsheng, YANG Chaojing. Elegant demeanour of old houses[M]. Taipei: Marco Polo Press, 2015.

[18]好样文房[EB/OL]. [2022-08-15]. http://www.chapter.com.tw/#chapter3.

VVG Chapter[EB/OL]. [2022-08-15]. http://www.chapter.com.tw/#chapter3.

[19]祝健敏. 全力推进“老屋新生”计划 再造品质宜居新街区 白鹤街道蹲点调研手记[J]. 宁波通讯,2018(15):31.

ZHU Jianmi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houses" plan to rebuild the quality of livable new blocks: Baihe Street squat research notes[J]. Ningbo Communication, 2018(15): 31.

[20]赵美川. 新时代民族特色小镇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创新设计研究——以莲花镇为例[J]. 广西城镇建设,2021(11):2-4.

ZHAO Meichua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sig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thnic towns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Lianhua Town[J].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2021(11): 2-4.

[21]林凌. 愈演愈烈的“怀旧风潮”会对当下文化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EB/OL]. [2022-08-15]. https://www.gongshengyun.cn/yunying/article-28768-1.html.

LIN Ling. What impact will the growing trend of "nostalgia" have on the cur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EB/OL]. [2022-08-15]. https://www.gongshengyun.cn/yunying/article-28768-1.html.

[22]靖鑫. 老屋新生[J]. 投资北京,2019(2):92-95.

JING Xin.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houses[J]. Investment in Beijing, 2019(2): 92-95.

[23]HU Y J, MORALES E.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project in Beijing, Chin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6, 82(2):148-151.

[24]陈郁秀,林会承,方琼瑶. 文创大观1——台湾文创的第一堂课[M]. 台北:先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CHEN Yuxiu, LIN Huicheng, FANG Qiongyao. Cultural innovation view: the first class of cultural innovation in Taiwan[M]. Taipei: Advance Awareness Publishing Co., LTD., 2013.

[25]GREK-MARTIN J, SILVER A. Now we understand what community really means: 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sense of place in the disaster recovery proces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5, 42: 32-41.

[26]2019金点设计奖映射永续循环、老屋新生等全球设计热点[J]. 设计,2019,32(22):154-159.

Winning design trends in the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and Golden Pin Concept Design Award 2019[J]. Design, 2019, 32(22): 154-159.

[27]查尔斯·兰德利. 创意城市:打造城市创意生活圈的思考技术[M]. 台北:马可波罗文化,2008.

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 Taipei: Marco Polo Press, 2008.

猜你喜欢
老屋新生历史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老屋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老屋夜雨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