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萌 王甜
本报讯 4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術馆开幕。展览旨在梳理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彰显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开拓数字艺术的领域视野,激发艺术创新驱动社会创新的美术发展新能量。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分为“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四个板块,从12000余件报名作品中遴选出210件参展作品,类别涵盖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AR、VR、MR)、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AIGC,以及其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是对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实践、创作与教育的集中梳理和展示,呈现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之下产生的、面对艺术界与社会的新质生产力。此展览每两年举办一届。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表示,“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举办,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数字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也能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贡献中国力量,使得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建立更好的连接。同时,本次大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的一次尝试,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在美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世名在致辞中表示,在这次大展现场,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字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数字艺术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其二,数字艺术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它生来就跨界、破圈,不仅打通了美术、设计、影视、建筑等多个学科,而且融汇当代艺术、数字科技、智能制造,以及视听工业、流行文化等方面;其三,数字艺术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时空想象。从太空史诗到元宇宙,从未来科幻到数字考古……数字艺术渗透到古今中外一切主题领域。通过这次展览,我们看到:数字艺术不但建构起一种“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而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体系和幻觉工业,其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远超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的范畴。数字智能正在不断生产出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与艺术的耦合,它正在对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现实感觉进行新一轮的开发与整合。
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主任,中国数字艺术大展艺委会专家代表陈岩在致辞中谈道,此次大展搭建了一个跨界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将推动各行业、各学科的深度互动。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增进了解,携手推进中国数字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共同开创一个更具影响力、更具生命力的数字艺术生态环境。此次大展真实触及当下与未来、紧密联结科技与艺术,不仅是中国数字艺术领域的一次集体亮相,更是我们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与科技创新实力的独特窗口。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主持。开幕式致辞结束后,主办方代表为参展作品作者代表颁发参展证书,杭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陈卫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组委会主任马锋辉,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共同为“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