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破解“不可能三角”

2024-05-12 06:59陈婷婷
先锋 2024年4期
关键词:行者成都人工智能

陈婷婷

与老师一句句教唱的传统音乐课不同,借助AI音乐教育平台,可以轻松辅助学生进行音乐编创,探索音乐魅力;在一场皮影数字沉浸式互动展上,游客可以变身皮影角色进入屏幕里,随意与其他角色开展互动……

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行者AI”)的AI场景应用远不止于此:从文本到图像,从音乐到视频,从游戏到教育、文旅,等等,多个领域的AI技术应用场景拓展,让行者AI发展驶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人工智能企业超过850家。伴随产业的蓬勃发展,“潮头企业”在AI场景应用拓展新赛道上各显身手。

AI落地,“玩具”变“工具”

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作曲是不折不扣的天赋+技术活。而当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时,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登录行者AI音乐制作系统,屏幕显示出AI交互式作词、诗歌作曲、词曲互动编创等功能界面。在软件中选择相应的关键词,不出一分钟,AI就能作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如果想深入参与创作,随机填写几行文字并画几行代表旋律的曲线,不一会儿便合成了一首由AI歌手演唱的歌曲。要是觉得不满意,还可以随意进行修改,然后再自动生成一首新歌。

“这是我们在教育场景应用的AI+音乐产品之一,目前已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进行实践教学。”行者AI创始人兼CEO尹学渊介绍,公司推出了游戏领域自研算法和AI虚拟玩家、内容审核、AI美术、AI音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场景应用覆盖数字文创、教育、文旅、游戏和营销等各领域,目前客户数已达上千家。

“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产品、新场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尹学渊看来,AI的本质是生产工具,其应用的底层逻辑是要打破内容创作的“不可能三角”,让成本、质量和效率兼得。秉持这一理念,行者AI不断探索,把产品带入各种各样的场景。

曾有人将游戏称为“第九艺术”,是各项艺术的集合体。已深耕游戏行业十年的尹学渊非常认可这一观点,一款游戏即一个交互式的复杂系统,集成了众多AI场景应用,而这些场景应用可以拆分出来,与不同的行业进行很好的结合。正是在游戏行业的深厚积累,为行者AI拓展场景应用奠定了基础。

于创新企业而言,AI场景应用落地的关键何在?尹学渊认为,尤为重要的是具备行业和领域知识,才能建出与场景应用相适配的垂类大模型。“以行者AI音乐教育方案为例,早期产品的生成模式是一次性生成音乐作品。理论上来讲,一次性生成技术难度更大,但在场景应用落地时,我们和老师沟通后明白了‘一次性的局限性,需要细分步骤,调高产品可编辑的细腻度,让学生参与,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尹学渊说。

尹学渊表示,高质量的数据、技术的成熟度和适配性以及用户的接受度和市场需求,也是AI场景应用落地的关键因素。“AI大模型的训练,离不开经过清洗和标注的高质量数据;AI要真正落地行业,需要与具体的场景、实际的工作流程做结合,真正助力行业生产力升级。解决了‘玩具变‘工具的问题,让产品保持一致性、高可控和高精度,才能成为生产工具。”

随着2024成都世园会的到来,“我们做了一个叫‘桐妹儿讲百科的AI交互式产品,希望现场的游客们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学到很多知识。”尹学渊说。

场景供给,赋能企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将突破30万亿元。

巨大的市场机遇下,行者AI也迎来发展良机。“2023年,我们纯软件到账收入5000万元,同比增长300%,预计今年将超过1亿元。”尹学渊坦言,行者AI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助力,成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数据、算力、算法方面陆续出台了精准政策措施,让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政策助力和引导下,数据和场景的开放随之加大,我们获得政策的红利机会也会更多。而人才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公司平均招聘周期缩短了一半。”尹学渊说。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在生产环境中部署落地不超过5%。”对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尹学渊直言,AI商业空间虽然巨大,但技术成熟度和行业的适配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算力成本目前仍然是制约AI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他表示,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非常必要。

“场景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场景不足,会制约企业顺利走通‘市场关。”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杰介绍,近年来,成都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产业发展争取到了政策空间、场景空间和极其重要的改革试错空间。成都在人工智能场景供给设计上做了大量工作,明确提出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应用领域打造“三大特色场景”和“四大重点场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场景供给方面,还可与本地企业精准培育相结合,在非涉密领域要注重向本地有技术、有能力的科研团队及初创企业开放,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验证、模式迭代,快速形成市场竞争力。”陈杰表示,要注重通过本地市场培育先发优势。人工智能有典型的规模经济属性,成都要充分利用本地及成渝地区市场规模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券”等形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加快培育垂直领域冠军企业。

当前,要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陈杰认为,成都应该围绕数据归属、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伦理规范等领域,用好试验区、先导区两块牌子,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率先探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契合前沿技术趋势、回应企业关切的制度创新,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度生态。

猜你喜欢
行者成都人工智能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逆行者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最美逆行者
穿过成都去看你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看成都
数读人工智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