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燕 突破极限 强者自强

2024-05-12 11:34程杉
中国新时代 2024年5期
关键词:世界纪录残疾残疾人

程杉

文晓燕说:“是党和国家的培养,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实现了人生的华美逆袭。我也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发光发热,影响激励更多的人。”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的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内,一个穿白大褂的短发女孩穿梭在治疗室和办公室,十分忙碌。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手臂还能支撑住吗?”跟患者交流,协助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在患者眼里,这个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女孩做事风风火火,是个“辣妹子”。

初见文晓燕,你很难把这个身材瘦小、做事麻利的女孩和残奥冠军联系起来。虽然有着先天左侧肢体功能障碍,但这并无法阻止她在体育赛场上驰骋。

2016年,文晓燕参加了里约残奥会。首次站上世界大赛舞台的她,就在女子跳远T37级项目及女子4×100米接力T35-38级两个项目中夺金,女子400米T37级项目中摘银。之后的东京残奥会,文晓燕又一举夺得女子100米T37级、女子200米T37级、女子跳远T37级3个项目的冠军,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虽然没有健全的身体,但体育让文晓燕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个坚韧的女孩表示,只要肯努力,自己一样可以撑起梦想。

“我跟大家一样,没什么不同”

对于1997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农村的文晓燕来说,人生底色并不算明亮。

“我出生时因为产科常见的‘脐带绕颈问题,导致左侧肢体有一些功能障碍。”文晓燕说。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左侧肢体的功能障碍会让右侧肢体承受额外的压力,所以跑步时会出现大腿腱侧肌肉代偿,产生一系列肌肉疼痛问题。

起初父母担心女儿的残疾会影响成长,但很快他们就释怀了——文晓燕从小就被家人呵护得无微不至。

从小到大,文晓燕觉得自己跟其他小伙伴没什么两样。爸爸妈妈去广东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留守”村里。紧密的村落生活充满人情味。“我家马路对面就是小学,读初中的学校离家不到200米”,每天,她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头巷尾追逐打闹,一起上学放学。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文晓燕并未因残疾而自卑。“我打小从未被特殊对待”,她说,这是为什么自己“总有余力去推人一把”的根源所在。

在同学们看来,文晓燕唯一特别的就是,夏天不论有多热,一直穿着长衣长裤,“露出胳膊、腿的话,可能走起路来会看出些区别”。

她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虽然在外打工,也经常会提醒文晓燕注意形体,每天进行拉伸,走路要走直线,睡觉不要侧睡。

父亲跟小学体育老师相识,拜托对方督促文晓燕“多搞搞运动”,“脑子不用会生锈嘛,肢体也是,越用越活”。

锻炼本是目的,结果文晓燕展现出了天赋。纤细的身材、强大的爆发力,使她在跳远和短跑方面超越了大部分同龄人。小学六年级时,她和一个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姐姐比拼,却把人远远甩在身后。这一幕恰巧被体育老师看见,于是她被带入了学校田径队。

桃江一中田径教练丁德军和吴志军是文曉燕的启蒙教练,他们还清楚记得2010年去选拔田径苗子时,发现文晓燕做课间操都极为认真,眼神专注、动作协调、青春活力,让人眼前一亮。两位教练现场测试后,当即决定将她特招进队进行专业训练。

当时的学校体育老师介绍,文晓燕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祖母带着她和弟弟在家。这个小女孩从小吃得苦、霸得蛮,奔跑能力强,她的奔跑速度甚至快过许多同龄的男孩。

一直到加入湖南省残疾人田径队之前,“残疾”这个词从未出现在文晓燕的生活中,“高中之前都没申请过残疾人证”。

转折发生在2014年。2014年,湖南省残联教练下乡选材,文晓燕获得了推荐。这让第一眼就被教练看中的她,有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向。

文晓燕的母亲原本并不太支持她进行专业体育训练,因为加入残疾人田径队意味着要公开承认自己的身体缺陷。文晓燕内心也有所犹豫,因为她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上大学。但加入田径队可以让她去更广阔的省城见识世界,而且她也热爱体育运动。最终,文晓燕做出了决定,勇敢踏上了新的征程。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拥抱未来”

2015年,文晓燕被选入湖南省残疾人田径队,并被定级为T37级,这是一个几乎与健全人运动员等级相当的级别。在毫秒必争、毫厘必较的田径运动中,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更多的困难。

文晓燕之前不成系统的训练,在这里成了“三脚猫功夫”。因此对她来说,省队的训练量和强度是相当大的挑战,有时一组高强度训练下来,“呼吸都带着浓浓的血腥味”。

有些无法适应训练强度的文晓燕曾经找到教练说:“我是不是天赋不太好?您看我行不行,不行的话,我还是回去吧。” 但事实上,文晓燕并未真的考虑过退出。听到教练的鼓励,“适应一下就好了”,她就像得到了莫大的肯定,乐颠颠地回去继续训练。

随着训练进一步深入,文晓燕在进入高难度训练时,明显感觉肢体的“不合作”会让她受限,“就像一个人被绑住一条腿和一只手后,去跑去跳”。

跳远时,起跳的左腿被要求抬到90度以上,可任凭她怎么用力,就是做不到。自卑,又带着些好胜心,她从来不说,只是想尽办法弥补。

就像视障运动员总是听力超群一样,左侧肢体缺陷会让右侧特别给力。她尝试最大限度地抬高右腿,举起右胳膊,靠右侧身体将整个重心往上提。个子不高、身轻如燕的她,在右侧身体的助力下,完成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双腿起跳5米,单用右腿就可以达到4米多。

“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而且能吃苦。在训练中受了伤,她都硬着头皮挺下去。” 当提及文晓燕的成长经历,她的母亲说,“每次通电话,她即使受伤了也不告诉我们,都是她奶奶说,我们才知道的。”

“她是我们的榜样。”队友如此评价文晓燕。文晓燕拼劲十足,虽然运动天赋高,但身体的情况却支撑不了这份天赋。刚入省队时,每次训练任务完不成,她就课后加训。一遍又一遍地蹬踏起跑器,压低身体向前,起身,冲出跑道……这样枯燥反复地练习,就是憋着一口气:要战胜自己。

2015年9月,文晓燕迎来了参加专业体育训练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比赛。在成都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残运会上,她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块金牌。随后,她在2016年进入国家队跑跳组。她说,当知道自己能进国家队以后,感到既开心又荣幸。

2016年,为了获得残奥会比赛资格,文晓燕必须调整比赛项目。通常,一堂课平均持续两三个小时,一天两堂课,但文晓燕却每天练习3堂课,以增强耐力和提高速度。“因为过度疲劳,那时候看着她瘦下去了,低烧了近半年,不管多难受她都咬牙坚持。”文晓燕的队友说。

文晓燕坦言,走上体育这条路,自己也曾因压力大想要放弃。“因为身体的原因,有的动作不达标会影响成绩,哪怕努力加练,一时间并不能看见成长,这时候压力和失落感会更大。”但是坚韧如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拥抱未来。”文晓燕说,一路走来,她受到了各方的关爱和鼓励,她也看到自己面对的平台更宽广、资源更丰富,心底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一定要站在最高领奖台上。

“刻苦训练,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去突破”

“爱生活,爱运动,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文晓燕的人生轨迹,一如她的朋友圈签名。

文晓燕先后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和2020年东京残奥会上夺得5项冠军。

里约残奥会上,文晓燕以5.14米的成绩夺得女子T37级跳远比赛金牌,与队友一起夺得4×100米接力比赛金牌,两个项目均打破该级别世界纪录;在田径女子400米T37级决赛中,她以1分03秒28的成绩夺得银牌。

东京残奥会上,文晓燕夺得女子100米T37级、女子200米T37级和女子跳远T37级3枚金牌,打破2项世界纪录,成为本届残奥会湖南省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为了备战东京残奥会,文晓燕1年多没回过家,连续集训446天时间。有一次,文晓燕训练时腹部被刮伤,撕裂了一个口子,直到现在还有一道疤痕。当时不敢和教练说,也不想让家人担心,她就自己一个人捂着伤口回去处理了。

文晓燕的主教练介绍,她除了有运动天赋外,还对训练足够认真和用心,善于主动和教练进行沟通,平时也能够快速接收和掌握教练提出的要求和动作要领。“伯乐遇到千里马才是最幸运的事,我能遇到晓燕这样的弟子,此生无憾!”

谈及里约残奥会的“两金一银”变成东京残奥会“三金”,文曉燕表示,田径场就像她的第二个家,长年累月都奔跑在训练场上。让她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沉淀自己,这才有成绩质的飞跃。

在文晓燕看来,比赛是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挑战,推动她不断向前。

2023年7月,巴黎世锦赛,文晓燕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哥伦比亚选手Karen Palomeque打破了她100米、200米的世界纪录,将纪录分别刷新到了12秒82、26秒42。

被超越的赛后,文晓燕将比赛成绩存在手机里,当成她发起冲击的新目标。

“刻苦训练,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去突破。”在此后的训练中,文晓燕不断自我鞭策。

仅仅过了3个月,在杭州亚残运会上,文晓燕用12秒59和26秒18将其覆盖,重新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此外,她在跳远T37/38级决赛中以5.45米的成绩赢得金牌。这使得文晓燕在杭州亚残运会上连续3天破了3项世界纪录。

连续3天打破3项世界纪录,文晓燕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前的成绩维持也挺久了,就像是在一个瓶颈处卡住,总算是有突破了。”当被问到“三天三破世界纪录,达到运动极限了吗?”,文晓燕自信地回答:“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会一直努力,在巴黎残奥会上不断超越。”

杭州亚残运会过后不久,文晓燕又立即返回训练场,开始备战来年的巴黎残奥会。尽管时间还算充裕,文晓燕依旧仔细做下规划:要让身体得到恢复,更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在竞技状态。

“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人”

在赛场上,文晓燕是一名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优秀残疾运动员,在工作中则有着另一个身份。2022年,文晓燕入职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的康复部。

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文晓燕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工伤预防和残疾预防进行宣讲,以及协助有返岗需求的工伤患者进行就业、康复指导,“医体不分家,运动对残疾人是很有效的康复手段”。

一位因中风导致偏瘫的90后让文晓燕印象深刻,“他很想配合医生的指令,但我能理解他的力不从心”。医生建议这位患者把腿抬到90度,可看他的发力情况,文晓燕就知道“他可能抬到50度都很困难”,她结合自身经验给患者“支招”,“别把注意力放在患肢,可以用健全的那条腿去带动另一条腿”。这个建议非常有效,患者的抗拒情绪减少了,配合和信任却增加了。

“她是个聪明、活泼的女孩,眼里透着一股韧劲儿。”在康复治疗部主任崔金龙看来,文晓燕年轻、有活力,她的经历对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会更有感染力。

很多患者在得知文晓燕的故事或跟她交流后,信心明显得到了增强,他们进行日常康复训练也更加投入,康复效果明显。有些患者更是提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2023年年初,文晓燕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我7年的体育生涯增添了一个新身份,医院员工。2023年,又有了一个更骄傲的身份,全国人大代表。”

“我是一名残疾运动员,我今天带来的建议是……”2023年3月8日,全国两会会场上,文晓燕将自己一贯的自我介绍前加上了“残疾”二字。

起初,“残疾”二字在她生活中被淡化,因为她的家人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让她觉得自己与他人并无二致。成为残奥冠军后,哪怕身体经过科学康复看不出异样她也不会提及。而现在,身份不一样了,肩上有沉沉的责任,她微笑着表达,为这一群体发声。

“残疾人群需要更多的爱和鼓励,每个残疾人都有追梦的力量,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人,鼓励他们追逐梦想,‘跑出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在文晓燕看来,只要心中有目标,就要一直坚持向那个“远方”跑去,残疾不会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文晓燕见过太多默默奋斗的残疾人。作为人大代表,她提出扩大高校招收残疾运动员,并建立贯通式的残疾运动员教育体系,让更多人站上她所站的位置。

“我是受益者,也希望他们能有这样的平台。”文晓燕说。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胸怀,让她在残奥会夺冠后矢志不渝地为残疾群体发声。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文晓燕除了继续关注无障碍体育设施推广、建设外,还深入思考并提出支持残疾人创新创业、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建议。“建议整合资源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支持、努力培养残疾人技能型人才、落实和拓展残疾人创新创业服务、加快建设残疾人创新创业平台。”文晓燕说,“在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奔跑在奋斗的赛道,赢得精彩人生。”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残奥冠军……文晓燕身上,有着太多的光环,也经历了多次身份转换,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残疾人群体的关心和关注。

文晓燕说:“是党和国家的培养,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实现了人生的华美逆袭。我也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发光发热,影响激励更多的人。”

猜你喜欢
世界纪录残疾残疾人
一只苍蝇摧毁世界纪录
刘湘打破世界纪录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长池世界纪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九项神奇的世界纪录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