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鲲 段连华 李 卓
(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65;2.艾奕康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433)
针对蜀韵景观营造理论诗意意象缺失的问题,以及蜀韵景观与诗意人居建设相悖的情况,蜀韵人文景观空间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面临表面化、符号化、单一化趋势。通过构建蜀韵诗意空间的景观营造体系,创新提出蜀韵诗意景观的场景表达及诗词特色场景表达路径,促进蜀韵诗意景观空间的文脉传承营建运用,旨在保护与传承园林蜀韵空间的文化遗产,同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炼解读蜀韵诗歌文化,实现公园城市建设中的蜀韵园林表达,满足多元需求,塑造蜀韵诗意景观独特特征,重塑一条“入蜀之路”脉络,串联起“蜀地山水人文之韵”的锦绣文化图景。借助文本挖掘分析软件RostCM6,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300首描写蜀地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山水人文景观的诗词文本进行SPASSAU分析平台词频分析,挖掘蜀地区域诗歌意象空间单元,并通过语义网络及词云分析对蜀韵要素意境进行解析。蜀地区域山水人文景观的诗词文本可归纳为蜀山云雾、岷山江汉、日月故人、白云秋风、西山万里、剑阁高标、关山锦绣、渔舟春江8个类簇。总结归纳并传承蜀韵园林诗意空间营造艺术手法:(1)呈现自然园林的真实风貌;(2)展示多维层次的错落有致;(3)构建空间序列的开合得体;(4)运用因地制宜的景观布局;(5)塑造古朴雅致的审美意境。在此基础上,以天府国际会都岛为例,提出蜀韵景观意象空间的场景表达路径:(1)山水互补的空间架构;(2)循路入蜀的空间演绎;(3)蜀风气韵的空间体验;(4)诗意胜概的空间画卷。提出了“特色蜀韵要素诗词文本分析—蜀韵要素景观意向提炼一蜀韵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空间场景以“循路入蜀—流连天府—江河脉动—满园春归—锦城芳菲”为空间序列,塑造场景类型及空间主题,营造一系列空间营造意象,阐述蜀地5大特色:蜀道、蜀水、蜀山、蜀城、蜀园。为各类空间特色景观要素的选择以及其他景观元素的空间融合提供了指引。
风景园林;语义分析;蜀韵诗歌;景观意象;文脉传承;空间营建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景观信息。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代中国人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基因的独特表达[1]。其中蜀地山水诗歌文化,堪称中国文学领域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风貌。“自古诗人例到蜀”[2],众多富含充实信息的诗词文本于蜀地应运而生,为研究蜀地的历史山水人文格局和景观风貌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蜀地区域诗词文本以其时间跨度大、样本量丰富以及意象鲜明等特点而独具特色,体现了诗人超越时空界限的总体意识[3]。诗词是意识化的景观,景观是外化的诗词[4],诗人根据对蜀地山水及人文景观空间的认知,将人文山水景观的特质予以显现并定格,使其永恒存在于诗词文本之中[5]。
蜀地文化相对于中原与江南文化而言,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特性。在唐宋时期,蜀地诗人的诗歌创作在学术研究领域往往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地位[6]。这些诗人或因游历或因贬谪或因战乱等原因来到蜀地,他们不仅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同时也受到了蜀地文化的反向影响[7]。他们在蜀地游览、吟咏、居住、建造的园林,成为他们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元素[8],园林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特征。历史上,杜甫、李白、白居易、薛涛、苏轼、苏辙等文人墨客,均在西蜀园林中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词篇章[5]。五代时期,蜀地前后蜀宫廷园林对《花间词》的编选和词体特质的确立产生了直接影响[9]。“以诗为宅,寓园于诗”,蜀地独特的山水诗意赋予古典园林以无尽的创意灵感,为其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蜀韵山水诗歌文化具有多维价值,涵盖教学、学术研究、文化、精神等方面。同时,它为景观营造提供了灵感和创意,为现代景观带来了新活力与文化意义[10]。因此,正确提取和把握蜀韵山水诗歌景观意象对当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西蜀园林特色多样,主要包括祠宇、衙署、寺观园林,辅以宅院和陵寝园林,展现出自然为骨、文化为魂,飘逸清幽的西蜀独特风格[11]。而当代蜀韵人文景观空间目前面临着表面化、符号化的问题,同时在文脉传承的空间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失[12]。针对现实问题,存在以下问题:园林意蕴未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诗意景观语言单一,缺乏变化;园林要素与蜀地文化融合不足,未能体现蜀地园林特征;蜀韵园林文化无法满足多元需求。西蜀园林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数量相对较少,主要由国内学者承担。尽管已有针对特定案例的深入研究,例如杜甫草堂,但整体研究仍显不足[13]。高禹诗[14]以成都升庵桂湖为案例,对巴蜀园林景观的空间意象进行了深入分析;韦昳[15]对巴蜀园林的艺术手法与空间特性进行了系统总结;罗燕萍[5]则从诗歌与园林文学文献的角度,探讨了唐五代诗人及其与诗歌的关联,为丰富唐五代文学地图作出了积极贡献;李尚儒[8]则研究了川蜀地区古代诗歌意境对古典园林造园的影响,探讨了古典诗歌与古典园林的交融关系。然而,当前对蜀地诗歌文化与园林营造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地从巴蜀园林体系出发,主要聚焦于蜀道文化的地理形成与诗歌关系演变等方面,对于蜀地诗意景观的专项研究与系统性总结尚显不足[13]。值得一提的是,蜀韵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特性在当前的公园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16]。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融入诗歌文化,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蜀韵文化,同时实现与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
综上本研究以蜀地山水诗词为对象,通过对诗词文本分析,对山水人文景观词条进行分类与转译[17],提炼诗词中蕴藏的蜀韵人文景观意象,不仅可以厘清蜀韵诗意空间特征,促进蜀韵诗意景观空间的文脉传承营建运用,保护与传承园林蜀韵空间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诗意公园城市空间营造提供实例依据。本研究着眼唐宋时期蜀地区域山水诗词,采用RostCM6软件对诗词文本实施语义网络分析[18],构建直观的可视化网络语义图谱[19],以揭示核心词条在空间构成要素、景观氛围等特征性信息的表现。解析蜀韵诗意空间的景观体系,创新提出蜀地诗意景观的场景表达及诗词特色场景表达路径,旨在促进蜀韵诗意空间的传承运用,再现一条“入蜀之路”串联“蜀韵山水人文意境”的文化锦城景象画卷。
文本挖掘分析是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类型,以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语言学为基础,运用信息检索技术从海量文本数据中挖掘潜在关联、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有价值信息并实现高效组织[20]。目前,风景园林领域对诗词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意景观意象特征与格局的探讨[21],但较少将诗词文本中的人文山水景观意象特征应用于现代蜀韵景观空间营造,尤其是以蜀韵诗歌文化要素为切入点的研究更为罕见。
本研究筛选描写蜀地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山水人文景观的诗词文本,通过语义分析,提取出特色蜀韵要素提炼及诗歌意境的群化特征,对其进行蜀韵凝练及营造特征归纳,在此基础上为蜀地诗意景观的场景表达提供思路。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蜀地区域山水诗词文本解析的蜀韵诗意景观营建路径(图1)。
图1 蜀地诗词人文景观场景营建路径Fig.1 Shu poetry and cultural landscape scene construction path
运用百度搜索引擎、中国知网等多元化信息渠道,全面搜集描绘蜀地相关诗词文本,描绘蜀地地区的诗词以唐宋居多,首先将唐宋诗词相关诗词进行汇总,包括《全唐诗》《全宋词》《全宋诗》《历代诗人咏成都上下册》《成都历代诗词》《成都竹枝词》等著作,同时,为了丰富研究资源,将古诗词数据库网站“唐宋文学编年地图”[22-23]纳入其中。该网站详细记录了自618年至1279年,148位诗人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相应地点创作的诗词。古诗词数据库网站“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系统能够精准检索某一地点多位诗人所创作的诗词内容,便于搜集和研究范围内的诗词文本数据,同时有助于挖掘诗词中空间信息的定位[24],根据详尽的数据统计,诗词创作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创作记忆点(如诗人的代表作品及其创作地点)、蜀地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与蜀地相关的诗作数量、蜀地诗人的人生历程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朝代等。经过筛选,确定了300首描写蜀地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山水人文景观的诗词文本。这些文本将成为蜀韵诗词语义解析研究的重要参考,为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分析可知:样本中有25%为“成都”,“卢照邻”的比例为15%。样本中诗文代表作“1.0”的比例为25%。从诗人人生轨迹来看,样本中有超过一成的样本为“诗人37–38岁人生轨迹:成都→彭州→成都”。从朝代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初唐”,比例是30.77%。其中杜甫和陆游是其中蜀地诗作较多的诗人代表。
2.2.1 词条转译
蜀地区域代表诗词中人文景观及其要素及表达形式异彩纷呈,同一种景观要素语义符号(标准词条)可以异化为多种能指(源词条)[2],为此,须人工筛选出诗篇中具有相同语义变异的源词条,将诗篇中的多能指符号归并为一个特指词条。如将诗词中的“锦川”“锦江”“烟沙”等多种源词条统一为标准词条“锦江”。同时,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景观空间布局、山水画卷、时空季节、建筑风貌等隐性语义信息,往往无法在原诗中直接体现,需通过深入的诗词解析,方能揭示其内涵。经词条标准化处理及重要语义词条补充后,将筛选出的300条诗词文本整合为一个txt文件,命名其为“蜀地代表诗词.txt”。
2.2.2 分词处理
经整理后的文本数据,拟导入RostCM6分词词表文件中。然而,需注意该软件在处理部分地名、专有名词等方面,识别准确性存在不足之处。用户需自行创建分词自定义词表,将需保留的分词添加其中。如杜甫草堂、锦里、芙蓉塔、剑阁、峨眉山、锦江、蜀道等。最终,利用软件中的分词功能得到“蜀地代表诗词—分词后.txt”文件。
2.3.1 词频分析
通过利用RostCM6 软件对分词后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得出蜀地代表诗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75个词条(表1)。根据表中分析数据显示,万里、白云、成都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景观词条,锦江、杜甫草堂、锦里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历史名址及人文景点。此外,词频中出现较多的还有悠悠、寂寞、不见等诗人内在情感表达评价性词汇,反映出古时蜀地山水人文之盛况,反映了诗人对蜀地盛景的赞誉和人生际遇与时代变迁的内在情感[25]。
表1 蜀地代表诗词排名前75高频词Tab.1 Shu represents the top 75 high-frequency words in poetry
2.3.2 语义网络分析及聚类分析
导入RostCM6软件中对分词后的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该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各项要素之间的语义关联强度,进而构建二元关系[26]。形成反映各景观元素相互关系的网络结构图,依据词条所映射的语义信息和在网络结构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进一步将蜀地诗词景观归纳为8个类簇(图2),构建二值化共现矩阵的语义网络,并将所得结果导入Ucinet6软件,以生成景观要素的中心分数(表2),同时形成蜀地代表诗词语义要素风景类词条分类[27](表3)。
表2 蜀地代表诗词排名前75高频词词条度数中心势Tab.2 Shu represents the top 75 central potential of high frequency words of poetry
表3 蜀地代表诗词语义要素风景类词条分类Tab.3 Shu land represents the semantic elements of poetry landscape entry classification
图2 蜀地诗意人文景观要素语义网络图Fig.2 Semantic network diagram of Shu poetic 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3.1.1 蜀韵诗词语义类簇要素归纳
经过软件分析,得出蜀韵诗词语义的8个类别景观特征。为了提取特征判别词,统计每个类别的景观要素数量,并生成雷达图。图3可清晰地看到各子类别在语义要素构成上的特征词偏重情况,有助于理解词条分布特点。围绕8个类型的特征构建特色诗意空间。通过对各类簇类型的深入分析可得,蜀韵景观的构建是由确定性景观要素与不确定性景观要素共同完成的。这些不确定性要素,包括气象变化、动物活动、人类行为以及各种事件等,与确定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富有诗意的蜀韵景观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组织这些景观要素,将其细分并重新组合,形成了“天景—地景—水景一生景—建构筑—人物”的景观组合序列[28]。
图3 蜀地代表诗词人文景观8种类簇特征雷达图Fig.3 Shu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map of eight clusters of poetry cultural landscape
依据蜀韵诗词语义要素的数度中心势数值,类簇1中的要素词条依次为蜀山—巴山—朝廷—山林—江海—欢娱—古人—云山—今日—云雾—风月,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今日、欢娱和古人,该结构与四川名山的景观特征一致,四川山峦以“蜀山多缥缈”闻名,峰峦叠嶂,风光奇绝。有巍峨雪山如贡嘎山、四姑娘山、亚丁三神山、达古冰川等,以及文化名山青城山、峨眉山、金城山等。山中观星、赏石林极具蜀韵特色,为游客带来震撼的“云雾蜀山”视觉盛宴,故将类簇1类型定义为:蜀山云雾。
类簇2中的要素词条依次为岷山—锦里—四海—白露—飘飘—江汉,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情感要素飘飘,该结构与四川山水平原景色的自然景观特征相符。中国西南部的岷山和江汉水网,风光旖旎,文化深厚。岷山以雄峰、清流和密林闻名,为四川省的高峰之一,江汉水网则展示着富饶美丽的平原风光。两者共同描绘了西南地区的壮丽画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变迁,故将类簇2类型定义为:岷山江汉。
类簇3中要素词条依次为日月—故人—洛阳—东吴—天寒—使者—将军—天子—拾遗,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天寒,可以看出,唐宋时期诗人由于游历、贬谪、战乱等原因到访巴蜀之地,他们所游览、吟咏、居住、建造的园林成为诗歌重要元素[29],在诗篇中,蜀中地势与蜀国忠魂交织,诗人漂泊西南的心路历程与日月追忆故人的思绪共同构建了历史遗迹与诗人的永恒联系,故将类簇3类型定义为:日月故人。
类簇4中要素词条依次为白云—悠悠—故乡—明月—秋风,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悠悠,该结构与四川咏史怀古诗中所展现的景致意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卢照邻的诗句“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以及“明月沈珠浦,秋风濯锦川”均体现了诗人以物言志的手法。蜀中诗人通过描绘白云和秋风的哀愁,抒发了对蜀韵景观的咏叹和对往事的怀念,故将类簇4类型定义为:白云秋风。
类簇5中要素词条依次为成都—西山—杜甫草堂—云中—风化—万里—武侯,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风化和云程万里,该结构与四川成都享有盛誉的西岭雪山、杜甫草堂及武侯祠紧密相连。在唐宋时期,杜甫以外的诗人如李商隐、杨汝士、章孝标等[5],均对武侯祠和西山等景观表现出极高的赞誉,形成独具蜀中特色的人文诗歌意象,故将类簇5类型定义为:西山万里。
类簇6中要素词条依次为锦里—剑阁—高标—花溪—风流—繁华—轻舟—江边,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风流和繁华,该结构与四川入蜀之路景观紧密相关,蜀道穿越巴山蜀水,最具蜀韵景观特色的人文要素是剑阁栈道,建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曲折,险象环生,因而作为蜀地文化标志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故将类簇6类型定义为:剑阁高标。
类簇7中要素词条依次为旌旗—道路—锦绣—关山—干戈,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锦绣,该结构与唐宋时期,蜀地(即四川地区)频繁发生战争,这一历史现象有关,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蜀地成为争夺焦点。至宋朝,蜀地成为与西夏、金朝争夺的重要战区。政治角逐频发战乱,边塞风光与蜀地独特人文元素的交融,共同塑造出蜀地别具一格的边塞文化,故将类簇7类型定义为:关山锦绣。
类簇8中要素词条依次为锦江—渔舟—春江—青天—鹤山—大江—风烟,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风烟,该结构与成都平原田园水系景观紧密相连,包括锦江波光粼粼的水面、渔舟轻摇的悠然景象以及鹤山下大江东去的壮阔景色。这种紧密联系展现了蜀地山水画卷与滨水元素的完美融合,共同勾勒出蜀地独特的水岸生活画卷[25],故将类簇8类型定义为:渔舟春江。
3.1.2 蜀韵诗词语义类簇意象群化演绎
通过蜀韵语义网络构成要素绘“形”,叠加诗词语义要素,营造空间层次,还原“清新自然,浑然天成”的蜀韵诗意画境。构建语义网络,可以将蜀韵景观意象原型结构组成元素以网络关系的形式连接为一个整体,识别蜀韵景观意象感知对象、蜀韵景观意象格局与景观意象感知特点词之间的联系。借助对蜀韵诗词语义类簇要素的归纳来对特有场地(天府国际会都岛)实现特色诗意空间表达转译,在对绿竹坳、茱萸岭、蜀岳(取像蜀山/视觉焦点)等天府空间营造意象及典景空间的提炼下,同步剖析诗词语义成分与空间图像,融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物化营造(表4)。
表4 蜀地代表诗词类簇蜀韵要素意象群化特征演绎Tab.4 Shu represents the image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hu rhyme elements
3.2.1 路径的凝练:蜀韵园林艺术手法的古今传承
蜀韵景观意象空间的灵感来自巴蜀园林体系。其核心的园林艺术手法是构成蜀韵景观意象空间的关键要素[30]。诗意营建的文化表达通过对巴蜀园林造园手法的总结,可归纳为4种精神内核的传承传达来突显蜀地园林的文脉气韵:(1)“正”与“变”的群体精神,有序组织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以及观览线路,呈现蜀地自然园林风貌,展示多维层次错落有致;(2)“景自天成”的自然精神,以自然融合之态来融合自然野趣之境;(3)“气韵生动”的人文精神,园林建筑通过诗意命名融入人文元素,创造诗意的氛围;(4)“飘逸与宁静”的意境精神[28],入口、过渡和延展空间通过氛围渲染、巧妙运用和完美呈现,塑造古朴雅致的审美意境。在继承巴蜀园林艺术精神的基础上,精炼蜀韵园林特色技艺,构建独特造园体系,共同描绘蜀地韵味画卷。
3.2.2 路径的探究:蜀韵场景空间营建的古今诠释
通过从古诗词中挖掘构建出诗意的蜀地诗意人文景观要素[31]和对蜀韵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传承来构建空间表达路径,塑造场景类型及空间主题,营造一系列空间营造意象[32],总结4大场景营建路径为:山水互补的空间架构—循路入蜀的空间演绎—蜀风气韵的空间体验—诗意胜概的空间画卷[33]。以此来表达蜀道、蜀水、蜀山、蜀园、蜀城作为蜀地5大特色空间主题,探索蜀韵诗意景观的场景表达(图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①李白《蜀道难》古诗文网。由古至今,自秦入蜀,一路上经历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②左思《蜀都赋》古诗文网。,“蜀道”呈现出曲折、奇丽、高差、林泉、崖瀑、引趣的意境特征,“龙池瀥瀑濆其隈,漏江伏流溃其阿。汩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③《蜀道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20180721)》网页。蜀地地形变化多样,“蜀水”形成了丰富的“表情”。“被清幽,金顶观海,光明开阔,气象万千。”贡嘎、四姑娘山、众多雪线之上的蜀山,展现了野性之美、神圣之美、明朗秀逸之美、生活之美、烟火之美、巴适之美。而蜀中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园艺术,通过精巧的空间布局和丰富的植物配置,巧妙地传达出蜀地的韵味与美丽。5大特色要素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蜀韵诗意空间独特的营造方式,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图4 蜀韵场景空间营建路径Fig.4 Shu rhyme landscape image space scene construction path
以成都天府国际会都岛为例来探究蜀韵诗意景观的场景表达,践行蜀韵景观意象空间场景营建路径。国际会都岛位于成都东部新区奥体城西南侧,坐落于成都最大湖泊三岔湖东畔,西望龙泉山,是环绕生态区交汇地带,具有突出的山水生态资源与地理优势。空间场景以“循路入蜀—流连天府—江河脉动—满园春归—锦城芳菲”为空间序列(表5),通过构建一套系统的表达路径[32],即以“场景类型及空间主题”为起点,明确空间营造的意象,进而确定重点营造的景观要素,最终运用蜀韵诗意的表达手法[33],展现蜀地5大特色——蜀道、蜀水、蜀山、蜀园、蜀城。这一路径旨在以严谨、稳重、理性的方式,将蜀地的独特魅力与韵味融入空间节点的设计之中,从而呈现出具有地域特性和文化内涵的蜀韵诗词场景。
表5 蜀韵诗词场景空间节点Tab.5 Scene space nodes of Shu rhyme poetry
4.1.1 循路入蜀的山水描绘
蜀韵气象营造通过塑造山水互补的空间架构,呈现循路入蜀的空间,继而通过采用以下4个核心策略来塑造独特的蜀韵空间:(1)引水入谷的地形整合;(2)成湖筑岛的空间拓展;(3)山水廊桥的地域特色;(4)显山露水的规划格局来突出彰显蜀韵特色。其次,借助地势起伏间串联组合,呈现曲折而有情的景观;水面开合变化,因景生成路径;主轴院落层层递进,营造出静谧肃穆的氛围三大游览序列有序组织,引导探索蜀道意境空间。
4.1.2 蜀韵场景的景观化演绎
通过诠释蜀地的三大自然特色要素:蜀道、蜀水、蜀山来展现蜀地深厚的文化传承,在景观化演绎上,采用多种手法,如以廊桥结合流水、地形,堑道以及模拟高山的漂浮种植,步道结合流水叠瀑和关隘,来具象化展现蜀道的独特魅力。在演绎蜀水时,运用水帘、雾与花的交融、云与谷涧的相映、泉瀑流入静水池,以及湖面的倒影,来解构并呈现蜀水的灵动与静谧。至于蜀山,则通过框景之美、精神之美,并借助西岭雪山的质朴、贡嘎的清逸光明、峨眉山的安逸丰盛,以及龙泉山的美学符号[28],来传达蜀山的雄伟与秀丽(图5)。
图5 诗意会都诗词要素空间序列Fig.5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poetry elements
(1)蜀风气韵的空间体验,延续诗意胜概的空间画卷的呈现。以空间序列展现蜀地风光,开篇呈现“入蜀之路”的壮观景象,结合堑道与地形。随后展现“蜀山花谷”的开阔视野,草甸与野花交织。视线推移,叠瀑与森林相映成趣,形成“泷池飞瀑”的近景。接着,平湖与落客和谐共融,展现“潺云天光”的前景。最后,湖水与青山交相辉映,构筑“水远烟微”的远景(图6)。5大场景构成精美的蜀地画卷,以“引视归览趣”的节奏感串联景点,与《蜀都赋》诗意呼应。展现蜀山秀美、冰川雄浑、叠瀑壮观,融入蜀山倒影、视觉焦点、仙人岛等元素,共同营造蜀地独特景观。
图6 诗意会都诗词要素空间体验层次Fig.6 The spatial experience level of poetry elements
(2)蜀风风光的场所经营,串联蜀地风光的诗意符号转译。“气韵生动”始终作为中国古典山水画卷的核心审美准则。本研究通过描绘诗意会都诗词要素空间组景及山水长卷来将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境界相融合,并予以符号化的艺术成果[28](图7)。这一符号化创作过程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生命精神,构建了一个庞大且有序的宇宙。通过气韵生动的条理脉络,搜妙创真的游观组景,人、居、山、水的整体经营,天人和谐的境界创造4大山水人文营造要点[23],来生动呈现“一条入蜀之路 串联蜀地风光”(图8),达到山水描绘,—场所经营—人文风景的记录的诗意营造目的。
图7 诗意会都胜概图图景营造Fig.7 Poetic meeting is better than outline picture creation
图8 诗意会都诗词要素空间组景类簇蜀韵要素意象群化表达Fig.8 Group expression of the image of poetry elements
(1)基于蜀地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山水人文景观的诗词文本分析,能够将蜀地区域诗词中的语义人文景观要素共现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在此基础上探索蜀地区域景观的场景营建手法。本研究以蜀地区域唐宋为代表的山水人文景观的诗词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充分考虑不同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变迁对诗人的情感表达影响,采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以及景观类簇群化分析等方法,对特色蜀韵要素的意向特征进行提炼,进而归纳并提出了8大特色蜀韵要素,总结5大特色要素来表达诗词要素空间组景及类簇蜀韵要素意象群化呈现。
(2)从景观规划的宏观应用角度以及空间形意表达的微观应用角度,探讨了特色蜀韵要素在诗词景观中的表现路径。这一研究为各类空间特色景观要素的选择以及其他景观元素的搭配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提出了“特色蜀韵要素诗词文本分析—蜀韵要素景观意象提炼一蜀韵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特色蜀韵景观的构建与城市生态资源、蜀地地域山水文化、历史演变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然而,受当前资料和数据局限,对其全面深入地了解仍有待提升。
(3)以唐宋蜀地代表性诗人的诗词为文本基础,进行深入挖掘与解读,进而归纳并总结出蜀地人文景观营造的空间要素。这一成果不仅为巴蜀园林在当代空间的文化传承及营造提供了新的内容,也为公园规划布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为营造审美诗意场景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据所构建的研究手段与路径,进一步从古典诗词中提炼出富含诗意的蜀地地域景观的微观、中观与宏观体系;也可继续将8个蜀地区域山水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更深入的语义分析,阐述更为全面的蜀地景观语义结构,为蜀地区域景观规划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借鉴。
(4)研究分析着重于蜀地区域山水景观的创新构建,旨在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历史风貌、空间及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适应时节和地域特点,打造全面覆盖的蜀地公园城市诗意景观网络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深化对蜀地历朝诗词的探究,巩固数据资源基础,推进诗词文献数据库建设和价值识别研究,从而为地域性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另外,本研究主要关注唐宋时期,未对各朝诗词文本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尚未讨论蜀地人文景观的形成演进的时空过程。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注:图5-图8底图源自于作者参与的成都天府奥体城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