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晓,李萍,步涵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 476000)
新生儿重症肺炎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危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一旦确诊后需及时进行诊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增加医疗风险。常规护理缺乏医疗风险意识,致使效果欠佳,而基于循证的主动风险防范是结合循证证据制定的针对风险较高疾病的早期风险防范护理方案,较注重早期预判、处理风险事件,提高护理安全。有研究将主动风险护理应用于儿童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新生儿重症肺炎的年龄更小,风险性更高[1-2]。基于此,本研究以新生儿重症肺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循证的主动风险防范模式的效果,为重症肺炎患儿的护理风险干预提供参考。
(1)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制定)》[3]中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证实;②新生儿日龄≤28 d,接受机械通气治疗;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血液疾病;③合并癌症;④家属依从性较差。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重症肺炎,依据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7~28(17.53±2.41) d;病程3~12(7.37±1.12)d;合并症呼吸衰竭3例、腹泻呕吐11例。观察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8~28(18.12±2.53)d;病程3~14(7.43±1.08)d;合并症呼吸衰竭2例、腹泻呕吐14例。两组数据均衡可比(P>0.05)。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消毒病房,保持通风。(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3)风险评估。患儿入院2 h内,运用小儿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4]评估患儿风险情况,将患儿分为低风险(0~2分)、潜在风险(3分)、高风险(≥4分)3个维度;并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利用STRONGkids评分[5]评估患儿的营养风险,0~2分、3分、4~5分分别对应低、中、高营养风险,对于高风险患儿每2 h监测1次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潜在风险患儿需每6 h监测1次,低风险患儿需每12 h监测1次,包括呼吸、心率、尿量,还需注意有无烦躁、惊厥等情况,一旦出现则需及时上报,同时安抚家属的焦虑情绪,诸如出现中毒性肠麻痹需积极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出现呼吸衰竭者需及时吸痰,监测机械通气参数及血氧饱和度等。排痰困难者可给予机械吸痰,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患儿遵医嘱用药,患儿家属接受健康宣教。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循证的主动风险防范模式。(1)组建主动风险防范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护士长、科室主任组成,护士长任组长,负责总体调度。①明确问题:组织组内成员结合本院以往的病例找出实践中“风险问题”,诸如“风险评估方案是否完整?护理人员的风险预防现状?”等。②系统检索文献: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寻找证据。③评价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包括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结果推广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及研究的临床意义,筛选合适的研究。④汇总证据:对筛选后纳入的研究进行汇总,即对具有同质性的同类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同类研究进行定性总结和分析,标注证据的等级或推荐意见,然后将获得的科研证据组织成临床专业人员理解的形式,转化为临床证据,完善风险指标体系及预防措施。⑤证据应用:引入证据后,临床护理人员将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患儿家属的需求相结合,根据临床情景,制定适合的护理计划。(2)实施预防计划。①风险评估。评估方法同对照组,并评估完成后,主动对患儿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风险档案,并在小组内根据评估结果再次明确危险层级,计算危险度临界值,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并对护理任务进行分解,以明确护理目标,便于追溯。②护理人员方面:定期邀请专家通过内部讲座、专家解析等方式对组内成员进行风险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对风险的预测分析及管控能力,培训完成后专家可设计情景,考核组员的团队协助及危机意识,结束后可通过专家点评引导组员改进。在实践时需结合护理人员层级、风险系数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风险越高的患儿,指定护理层级更高、经验更为丰富的护士。③患儿方面:不同风险患儿可安排不同的病房,除了进行对照组中对应的监护及处理外,还需不定时了解患儿的病情状况,收集和分析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并根据新的情况和变化及时组织集体会议,分析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调整和改进风险预防措施,使预防方案更具个性化。④加强医、患及家属、护三方的沟通,利用视频、动画、互动式讨论、在线问答、模拟演练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向患儿及家属普及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还可建立支持性社群或平台,使患儿家属可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减少其焦虑、恐惧和孤独感,促进共同成长;鼓励患儿家属参与护理,提前预判风险事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⑤风险监管:结合“双因素理论”建立监管体系,同时通过自评、同行评议、评审等方式监测临床证据的实施效果,提升风险监管质量,并动态评审证据应用后的效果。
(1)护理风险事件及投诉率。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意外坠床、漏执行医嘱、用药错误、自主排痰障碍、心律失常。(2)护理安全:参照患者安全护理自评量表[6]制定,包括风险档案、预测与分析、危机处理、管理追溯、人文关怀及教育5项,每项采用4级(1~4分)计分法,总分分别为4~16、5~20、5~20、4~16、5~20分,分数与护理安全成正比,与护理风险成反比。(3)护理质量:运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表评估基础护理、重症护理、专科护理、风险规避、药品与医疗器械护理5个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4个条目,各条目运用4级(1~4)计分法,每个方面的总分为4~16分,分数与护理质量成正比。(4)患儿家属焦虑感:于护理前、后,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7]评估,共40道题,采用4级(1~4分)计分法,分数越高,焦虑感越严重。(5)治疗指标。包括高流量给氧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仅发生1例自主排痰障碍,3例投诉;对照组发生意外坠床、漏执行医嘱、自主排痰障碍各1例,用药错误、心律失常各2例,10例投诉。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投诉率分别为2.27%、6.82%,均低于对照组的17.50%、25.00%(χ2=5.638、5.295,P=0.018、0.021)。
观察组各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安全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护理前,两组ST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的STAI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高流量给氧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高流量给氧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重症肺炎是肺组织炎症发展到一定疾病阶段恶化加重而成,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其病死率高达30%~50%,可加重医疗经济负担[8]。因新生儿尚处于发育期,各项生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较低,更易发生重症肺炎,而新生儿重症肺炎更为凶险,且病情多变,致使其护理工作更为繁杂,风险更高。
新生儿重症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监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9-10];加上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免疫力较弱,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且重症肺炎会导致新生儿食欲不振,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此外还可增加新生儿的心血管负担,发生心脏负荷过重、低血压等[11-12],因此需监测患儿的体重、奶摄入量、尿量、电解质、心率、血压情况,以便及时处理。而主动防范风险更注重早期对风险事件做出预判及主动处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13-14]。本研究中,基于循证的主动风险防范模式组建了护理风险预防小组,小组成员经验丰富,利于早期评估、干预及实时监控的实施,紧密结合护理评估、预防各环节,以“患儿为中心”为原则,结合循证证据,分析其发生风险的原因,提前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层层把控,第一时间实施安全防控措施,有效规避一部分风险,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此外因新生儿重症肺炎护理操作繁杂,耗费了护理人员更多精力,增加了工作压力[15],故还对护理人员实施了“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干预[16-17],以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完整的监管体系可降低了漏执行医嘱、用药错误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新生儿患病后,家属往往会因疾病的严重性、未知的后果、长期治疗、病情不稳定等而感到焦虑[18-19],主动防范风险的主动性更强,避免了任意一方出现误解,使沟通更加有效,健康知识得宣教更为到位,避免患儿家属因未知而产生的焦虑,调动了患儿家属的主动性,让患儿家属感到控制力和安全感,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了投诉率,提高护理质量。
基于循证的主动风险防范模式可降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减轻了患儿家属的焦虑程度,提高了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