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娴,李玉如,彭德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正畸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错颌畸形,即上下颌的错位或不协调。目前认为错颌畸形因素与遗传因素、生长发育异常、外伤、习惯性咬牙合不当等有关,可能导致咀嚼困难、发音不准确、面部不对称等问题[1]。同时,不正常的咬牙合关系也可能引发牙齿损坏、龋齿和牙周疾病等口腔健康问题[2]。因此,错颌畸形需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正畸治疗是修复牙齿不正常排列和咬牙合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3]。对于成人患者来说,正畸治疗的效果往往受到牙齿和颌骨的生长发育限制。为了加快成人正畸牙移动的速度,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以及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是一种通过在牙槽骨上切开小骨皮质窗口,直接作用于牙根和骨组织,从而刺激骨吸收和骨生成,促进牙齿移动的方法[4]。相比传统的正畸治疗方法,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等优点[5]。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则是在微创骨皮质切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得来的,通过将切口放置于牙根附近,使得手术区域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控制牙齿的移动和整体正畸效果[6]。同时,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也能够减轻手术疼痛和术后不适感。本文旨在对比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成人正畸牙移动方面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内容如下。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20例错颌畸形成人患者。(1)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拔牙支抗均为中度支抗;③符合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适应证;④既往无正畸治疗手术史;⑤智力正常,可正常沟通;⑥依从性好。(2)排除标准:①存在重度或进行性牙周炎;②合并内外科严重疾病;③既往具有颌面部外伤手术史;④合并骨代谢;⑤恶性肿瘤;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依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即接受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改良组,接受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微创组。改良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19~37岁,平均(27.54±5.31)岁。微创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19~38岁,平均(27.41±5.2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安装矫治器
牙列粘接直丝弓托槽,托槽宽度为0.56 mm;为增强支抗,第二磨牙列入矫治系统;使用初始弓丝进行排齐。
1.2.2正畸拔牙及骨皮质切开术
矫治1个月后,前磨牙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拔除,微创组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第一前磨牙和尖牙颊侧翻瓣,使用超声骨刀先在第一前磨牙根尖下约0.5 cm内横向全层切开骨皮质,然后在尖牙的远中骨皮质自牙槽嵴顶至横向切口作纵向切开,缝合切口;改良组在局麻下前牙区翻瓣,翻开黏骨膜全厚瓣至根方,用超声骨刀下前牙牙根之间的牙槽骨上做纵向骨皮质切开,切口,上端距牙槽嵴顶1~2 mm,下端距根尖约2 mm,深1~2 mm,穿透骨皮质至骨松质,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术后1周拆线。
统计两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牙位置变化量、软组织变化量、硬组织变化量。(1)牙位置变化量:统计术后1、2、3个月术后表示U1的内侧中心点至中线垂直平面的距离、U1的外侧中心点至中线垂直平面的距离。(2)软组织变化量:上唇与鼻子之间的角度、鼻底点到H点的距离、上唇中点到H点9的距离、鼻底点到鼻柱耳孔点的距离、上唇中点到鼻柱耳孔点的距离。(3)硬组织变化量:上颌骨前突面积、上颌骨基底角、下颌骨下移距离、下颌骨下移速率、下颌骨后移距离、下颌骨后移速率。
微创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短于改良组(P<0.05),见表1。
表1 3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比较月)
术后1、2、3个月微创组牙位置变化量均大于改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位置变化量比较
两组软组织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软组织变化量比较
改良组硬组织上颌骨前突面积、上颌骨基底角、下颌骨下移距离、下颌骨下移速率均大于微创组(P<0.05),两组硬组织下颌骨后移距离、下颌骨后移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硬组织变化量比较
与以往正畸治疗比较,骨皮质切开术具有如下优势,如可以直接改变颌骨的形态,从而更快地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还可以同时调整上下颌的位置关系,矫正范围更广;对牙齿移动力的要求较小,减少了在牙齿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牙根吸收、牙龈退缩等;可以通过改变颌骨形态来达到更理想的面部外观和咬牙合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的预测性和稳定性;且对患者的牙齿和软组织的刺激较小,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7-9]。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较大的切口暴露骨骼,以便进行更彻底地修复或处理[10]。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手术技术。相比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使用更小的切口,采用特殊的器械和技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手术疼痛、缩短术后康复时间[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短于改良组,原因在于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较小的切口和工具,减少了手术对患者口腔组织的损伤和破坏,因此患者在术后常常感受到较少的疼痛和肿胀,术后切口愈合更快。
牙位置变化量对于正畸治疗的效果评估、治疗计划的制定以及治疗方案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实时监测治疗进展,确保患者获得理想的牙齿排列和咬牙合状态[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3个月微创组牙位置变化量均大于改良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相对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来说,具有更小的手术创伤和疼痛程度,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牙齿移动[10]。软组织变化量指的是牙龈、嘴唇、面部肌肉等软组织在治疗后的变化程度。通过观察软组织的变化量,可以评估牙齿移动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如是否引发牙龈退缩、嘴唇塌陷等问题[14-15]。本研究发现两组软组织变化量并无差异,可能由于两种手术操作方法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切开皮肤和软组织,进而切开骨皮质,对软组织的损伤程度相似,导致软组织变化量无显著差异。硬组织变化量指的是牙齿、颌骨等硬组织在治疗后的变化程度[16]。观察硬组织变化量可以评估牙齿的位置和间隙是否得到纠正,颌骨的生长和发育是否正常,对于判断正畸治疗的稳定性和长期效果尤为重要[17]。结果显示改良组上颌骨前突面积、上颌骨基底角、下颌骨下移距离、下颌骨下移速率大于微创组,分析其原因,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骨髓膜切开,以便完全暴露患部,而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则通过较小的切口进行手术,限制了手术范围,因此,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能够更好地进行矫正,从而导致变化量较大[18]。两组硬组织下颌骨后移距离、下颌骨后移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两种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力量传递方式类似有关。
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成人正畸牙移动效果相仿,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方面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更具优势,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上颌骨和下颌骨调整方面更具优势。微创骨皮质切开术适用于需要进行一些较小的骨切除或骨修复的患者,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适用于需要进行较大范围骨切除、骨移植或复杂骨重建的患者,临床还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