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24-05-11 00:21
大众考古 2024年1期
关键词:普查考古文物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

韩建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年1 月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 篇。作者认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距今5000 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

刘建国、彭小军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年8 月

作者探讨了江汉平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模式,认为史前人类为了能够在江汉平原繁衍生息,必须掌握当地气候、水源、环境等多项特征,审慎地选择合适的居住与耕种地域,合理整治、管理和调配水利资源,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丰衣足食,产生复杂的社会分工,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周代邓国考古学文化研究》

王先福、尹弘兵 著

科学出版社,2023 年11 月

邓国于西周初年封于“南土”,公元前678年灭于楚。本书通过传世、出土邓国铜器推定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对邓国铜器、陶器、玉器及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分期研究。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邓国在“南土”政治地位的变化和邓文化的演进及其流变,进而考订楚邓县、周代邓国的中心及辖域范围乃至前后的变化。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

徐长青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23 年11 月

本书由主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主要人员参与编撰。主要内容涉及海昏侯国遗址与海昏侯墓的考古背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科学技术检测与分析等,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的最集中展现,其中漆木器、玉器文物发布了大量最新材料,图文并茂,丰富了阶段性研究的内容。

《发现秘色瓷》

郑建明、林毅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年7月

本书以考古学者的足迹为线索,以文献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再现秘色瓷的发现过程。从兴盛的中晚唐荷花芯窑址,到由盛转衰的北宋寺龙口窑址,然后发现南宋越窑的低岭头类型,最终在后司岙窑址找到秘色瓷的集中产地。这一过程正好再现了越窑发展中几次大的转向,其时的政治、文化的变迁皆留存在青瓷的散落的背影里。

《辽墓初探》

冯恩学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年12 月

本书对辽墓出土的多种瓷器、马具进行了缜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并在此基础上将辽墓划分为三期。分别对契丹人墓和汉人墓进行考察,依据墓葬的结构、规模并结合出土的墓志志文,首次对辽墓作等级划分,阐述不同阶层墓葬的特点;同时对辽墓进行分区研究,归纳总结出各区辽墓的文化特征。

穷物理

《自然》封面故事:古欧洲基因组如何影响现代人群

2024 年1 月11 日出版的《自然》(第625 卷,7994 期)有4 篇论文讨论了古欧洲基因组如何影响现代人群,Eske Willerslev 和同事利用古代欧亚人的遗传学数据探究了跨大陆迁徙对史前人群的影响。研究者们揭示了可能由于古代草原、农业和狩猎—采集人群混合导致的部分遗传学变化。特别是,他们发现草原迁徙带来了欧洲的多发性硬化遗传风险上升,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人群从狩猎采集向农业和养畜过渡,随之产生了与防御病原体相关的演化压力。(NaturePortfolio微博)

太湖流域史前植物性食物资源

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是一种人类重要行为模式,与整个史前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立足太湖流域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考古遗址的孢粉、植硅体和大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全新世以前,该区域很可能有野生稻分布;稻作农业发生、发展于全新世大暖期(7900—4400 BP);距今7000 年前,水稻在太湖流域即以驯化稻形式存在;马家浜文化以后水稻栽培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第二,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体系渐趋完善,水稻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植物性食物的种类多样化。第三,植物性食物资源组合复杂化,既有谷物类的水稻,也有瓜果类的甜瓜、菱属等和可能作为蔬菜类的食物;植物性食物资源分布呈现区域一致性,又不乏地方性差异。第四,史前太湖流域在波动的环境体系中,稻作农业体系和考古学文化相互促进。(邱振威,《中国农史》2023 年第5 期)

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揭秘欧洲梅毒起源

欧洲首次有记载的梅毒疫情暴发于1495 年法国军队入侵那不勒斯期间,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的船队在跨大西洋航行时将致病菌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从美洲带到欧洲。瑞士巴塞尔大学考古遗传学家Kerttu Majander 的新研究冲击了这一观点。Majander 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从荷兰、芬兰和爱沙尼亚(距离哥伦布船队停泊的地方都很远)出土的古人骨骼和牙齿样本中发现了梅毒病例:其中一例是被称作雅司病的相关疾病,另一例则是一种不再传播的相关细菌,引发这些病变的都是梅毒螺旋体的亚种,这些微生物在欧洲流行的时间可能远早于哥伦布船队回到欧洲的时间。(NaturePortfolio微博)

知文明

湖南桂阳千家坪遗址出土礼器图像造型规律及信仰意义

2011、2012 年千家坪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 年的带有精美刻纹、戳印纹图案的白陶、白衣陶、红陶等器物,其造型和纹饰,与高庙文化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千家坪人与高庙人属于精神文化相近的两种不同的族群,后者可能蕴含了一些前者的后裔。

高庙文化实际上只是对千家坪人所创造的图案加以传衍和些微改造。千家坪大部分礼器用白膏泥制造,礼器图像有严谨的规律,很多构图在不同的礼器上重复,构图之间的互映关系明显。纹饰母题除了太阳下的山景、日圭高立、四分日历纹等直接表达太阳者之外,还有分别象征白日的鸷鸟和象征黑夜的猛兽獠牙两种图案。大部分图像皆以不同方式将此三者搭配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表达拜日信仰和祭日行为。根据礼器纹饰分析,可知在以千家坪为代表的湘南游猎族群眼中,旦霞时分鸷鸟载日高飞,夕阳后日落于地面之下,这被看成是太阳被吞入猛兽的嘴里;夜行猛兽既吞噬太阳,也吞噬日鹰;可借由巫术仪式,加强日鹰从獠牙间再生和飞升的力量;人们祈祷日象羽化而能像老鹰一样从猛兽的獠牙间飞出,再次照亮大地。(郭静云、郭立新,《民族艺术》2023 年第5 期)

双古堆汉简《算术书》校释及相关问题

197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 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有损坏严重的数学简,整理者共辑得30 余枚残简,并据内容拟题为《算术书》,还释读了其中4 枚残简简文。对所有已刊布残简进行释读,并重新编联,结果显示仅有3 组(枚)残简简文文意相对清晰完整,即残简1、残简28+27+21+20+5、残简24+25。对比《九章算术》相关算题,确认它们分别与《九章算术》“均输”章第25 题、第1 题和“少广”章第8 题相合。考察《九章算术》的删补者张苍与双古堆1 号汉墓墓主的情况,认为二者有条件并有可能在算学方面有交流。双古堆汉简《算术书》与其他简牍算书有着不一样的血统,张苍在整理《九章算术》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本子可能是它的一个重要来源。(周序林,《自然科学史研究》2023 年第3 期)

中国古瓷视角下的斯瓦希里文明嬗变

自9 世纪起,中国陶瓷就通过印度洋贸易网络流通到东非,随后在斯瓦希里海岸出现了一种中国物质文化与阿拉伯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采借现象。11—15 世纪,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进口器物被广泛地运用在东非沿海城市的核心建筑—柱墓、清真寺和石屋中,用来连接过去和现在、本土与海外,并成为精英贵族“大传统”的一部分,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跨文化特征,反映了前现代的亚非联系。来自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移民群体的更迭使东非地区对中国陶瓷作为建筑装饰的使用呈现出时代性变化,同时斯瓦希里人发挥非洲主动性,形成了将珊瑚石建筑、城市与文明挂钩的生活方式和象征体系。以中国古瓷来解释斯瓦希里文明的发展变化成为学界外来起源和本土起源争论的一部分,而借助跨学科的视角能更为全面地认识这段东非历史。(钱一平,《古代文明》2024 年第1 期)

读天下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2023 年12 月14 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领导小组组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委员、领导小组组长谌贻琴主持会议。会议强调,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刻领会普查重大意义,明确普查新形势新任务,践行应保尽保,丰富文物内涵,推动系统保护,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工作基础。会议要求,要抓紧建立普查机构,提升普查手段,梳理普查线索,落实普查经费,确保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局良好。要在文物普查中强化政治引领,用好主体力量,加强协同配合,动员公众参与,营造浓厚氛围,惩治违法违纪,让普查成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滋养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物保护大行动。要加大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及

时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我国分别从1956 年、1981 年、2007 年开始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新华社)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授予严文明教授“终身成就奖”

2023 年12 月15 日,上海“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将“终身成就奖”授予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终身成就奖作为世界考古论坛颁发的最高荣誉,专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学术造诣深厚、对考古学领域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学者。这是首次授予中国考古学家该奖项。颁奖词说,“这不仅是对严文明先生在推进考古学科发展上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不懈地向公众宣传考古学对于当代社会及人类共同未来重要性的肯定。”(杨雪梅,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普查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三星堆考古解谜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