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方式研究

2024-05-11 00:00李杰鸿
大众标准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整理测绘数据库

李杰鸿

(泉州市规划勘测研究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档案整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强调对收集的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组成有序体系,以便于后续调取和使用,一般包括区分全宗、全宗内档案分类、案卷封面编目、案卷目录编制等内容。测绘档案是记录测绘工作结果的各类档案,通常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必要的视频、信息化模型等,其价值较一般档案更高,管理、整理工作的要求也更严格。常规的测绘档案整理无法兼顾所有信息资源,尤其是模型资源,工作效率、管理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考虑到测绘档案在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其整理工作较为必要。在此背景下,分析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优势、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传统测绘档案整理工作的不足

1.1 效率不高

传统测绘档案整理工作一般以纸质档案为直接对象,并通过计算机提供辅助,进行一些非纸质信息的整理、归类和保存。纸质档案以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为中心,整理的难度相对不高,熟练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保证工作效率。但测绘档案的内容较多,信息化资源需要借助计算机或其他智能终端进行整理和储存,这意味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两种方式分别进行测绘档案的整理,效率也因此下降。未使用信息化资源的情况下,测绘档案的丰富性又会出现下降,整理工作、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不高。

1.2 复用性差

测绘档案的整理本质上看属于档案管理的前置性工作,大部分测绘档案需要在后续工作中频繁调取、使用,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商业开发等项目利用。传统的测绘档案整理模式下,档案的复用性难以保证。如纸质档案完成整理后,上级部门要求本部门提交档案用于测绘信息研究,需要本部门调取档案并做好记录,至上级部门处进行提交。此过程消耗了一定时间,且如果档案总量较大,查找和运输也存在一定难度,复用的便捷性不理想。

1.3 管理难度大

从目的上看,档案整理的目的在于对档案进行系统的分类,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作为档案管理的前置性环节,档案整理本质上没有脱离管理范围,传统的测绘档案整理管理难度较大,是其主要不足之一。如早期测绘档案尚未进行信息化模型建设,档案以文字、图像为主,管理难度尚可,但应用的价值有限。随着技术进步,测绘档案中拥有了更多信息化模型、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需要与纸质档案分别进行存储、整理,工作难度有所增加。后续的管理工作也因此更趋复杂,需要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信息更新、建库,管理难度增加。

2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优势

2.1 工作效率较高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基本优势在于工作效率较高。如在针对山区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情况、水文信息进行测绘后,生成的资料分为文字、图片、视频和模型等类别,可对其进行信息化加工,将文字、图片等传统资源整理到一个文件包中,将视频和模型等资源整理到另一个文件包中,两个文件包均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生成基础档案后,可快速利用信息化方式进行全宗区分、完成案卷封面编目和目录编制,无需在单独组织纸质档案和信息资源的分别处理,整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其他环节、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此思路下得到优化,显著提升档案整理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2 便于组织信息复用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对于信息复用也具有直接的优化作用。采用信息化方式完成整理的档案,其归类、分宗、编目工作并未出现本质改变,但信息化模式能够提升信息复用水平。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形成的结果也是信息化的,本单位、其他下属单位需要提取、利用测绘档案时,也可根据整理结果,利用信息化渠道完成信息交互、档案输送,测绘档案的复用价值和便捷性更高。如上文所述的档案调用工作,工作人员可根据档案整理结果,快速调取上级部门所需要的档案,利用信息化渠道将原始信息、结构化信息以及档案完本快速提供给上级部门,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2.3 管理便捷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没有脱离档案管理基本范围,以信息化手段组织档案整理,能够为整体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帮助。如上文所述的不同资源的管理,以信息化整理为思路,传统纸质资源、现代信息化资源可以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形成一个独立的文件包,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管理工作的前置性环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档案更新、调用等需求时,信息化档案也可以保证其便捷性,无需反复查看海量资料进行信息甄选。此外,信息化档案不需要考虑存储区域湿度、温度等因素破坏,整理工作便捷快速,对应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也得到保证、提升。

3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方法

3.1 建立标准化作业系统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以标准化的作业系统为基础,该系统主要强调以信息化技术支持各环节工作,测绘档案整理的大部分环节自线下转移至线上。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作业系统

对图1所示系统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主要分为4个部分,即执行一端、信息化整理结构、远程端和数据库。其中执行一端即各类测绘终端,包括无人机、遥感设备、地面工作站等,上述终端共同执行测绘任务,并生成原始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结构对原始测绘档案进行整理,完成建(归)类,包括区分全宗、全宗内档案分类、案卷封面编目、案卷目录编制等工作,之后将完成整理的信息化档案存入数据库中,以备后续管理、更新和复用。远程端可参与数据库管理,通过程序设置等方式,完成对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控制,以清晰的计算机逻辑完成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

3.2 确定整理标准

完成标准化作业系统建设后,为保证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质量,还应确定整理工作的具体标准,一般由计算机负责执行,通过人员对程序的编写提供逻辑支撑。如档案的归类,可采用封皮信息分析法精准、快速地进行。

包括测绘档案在内,其封皮信息主要包括全宗名称、类目名称、案卷题名,以及档案入库时间、保管期限、件数、页数、归档号等等。可设定关键词辨析模式,以“测绘项目”“项目地址”“时间”等作为关键词要素,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档案封皮信息进行扫描,获取“测绘项目”“时间”等重点信息,并根据系统默认记忆进行对照,确定扫描对象的类别归属,快速完成档案整理的归类环节工作。其他环节也采用类似方法,发挥信息化技术、自动化设备的优势,将传统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交由机械设备完成,只要程序(工作标准)科学可靠,测绘档案的信息化整理效率和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3.3 明确整理流程

在标准化作业系统建设完成且整理标准得到明确后,还需要加强整理流程的管理,确定测绘档案整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其先后顺序,并利用PLC逻辑控制等技术手段,确保信息化整理工作高效有序。按照一般要求,测绘档案的整理可包括如下几个环节:档案分类;档案组合;档案排列;档案编号;档案编目;档案存储。

信息化整理模式下,按照上述环节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通过计算机完成控制程序的编写,测试其无异常后,投入到信息化整理工作中。按照图1所示模式,可发现测绘档案信息较为复杂,如多台无人机同步传输了测绘数据,需要做好逻辑控制,保证信息化整理有序进行。应利用PLC逻辑控制设备,分别控制不同信息的传输,使其能够按预设程序接受整理,形成一定的时间差或传输信道差,避免信息互扰的同时,使其能够逐一完成整理归类,保证信息化整理流程管理质量。

3.4 建设数据库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仍属于档案管理工作大范围内,为保证档案复用、管理方面的便捷性,应在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完成后提供完善的存储服务,建议采用分层数据库为档案存储提供支撑。

分层数据库主要根据测绘目标特点建立层次。以一般意义上的国土资源测绘为例,应建设至少3个层次的数据库。第一层次为主界面,提供数据库的入口,操作者可点击数据库入口进入数据库第二层界面,第二层界面为地域界面,即本地各区域的测绘档案分库,包括A县、B区等。第三层界面为时间界面,包括2022年测绘档案、2018年测绘档案等。如果本地测绘档案数目较多且较为细致,还可以设定第四个层次数据库,在时间分库下设分区数据库,包括A县X镇、A县B乡等,进一步提升数据库建设的精细化水平。数据库建设不直接影响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质量,但可以提升测绘档案管理一体化水平,使整理和存储工作均可以在信息化模式下有序开展。

4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展望

4.1 智能化

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将呈现出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一些当前尚不能自动进行的整理工作,未来可以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快速开展,进而进一步削减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的难度,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测绘档案封皮信息的扫描,当前部分地区依然依赖传统扫描仪获取档案封皮信息,效率有待提升,未来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智能识别,信息化档案建设初步完成后,利用计算机内置的识别软件进行扫描,完成封皮信息的读取,并随之完成分类判断等一般性整理。即便在远程管理模式下,也可以利用其他计算机完成智能化的信息辨识,或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进行待整理档案的传递,再借助智能化手段进行信息分析和整理,提升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工作的效率、质量。

4.2 联动性

联动性是指未来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将强调多技术联用,以信息化整理为中心环节,在一般性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存储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分析、建模重加等技术,优化档案管理、档案整理活动的综合水平。以大数据分析为例,本地组织测绘且生成档案后,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整理,整理过程中,由计算机调取同地区此前各年份的测绘资料,快速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历年测绘信息的差别,生成具有结构化特点的数据结果,如森林覆盖率变化、水文信息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等,通过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阶段的技术联动,为本地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4.3 容错容灾机制

容错容灾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过程中,对错误信息的辨识和处理能力,二是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过程中,对一些严重破坏的应对能力。容错机制方面,可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对测绘档案信息的辨识能力,尤其是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如本地测绘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为33 333.33 hm2,系统在对此档案进行信息化整理时,发现此前一年本地耕地面积为30 000 hm2,前后两年差异较大,可由系统发出提醒,对照数据是否存在错误,如果系统内已有资料表明本地耕地面积为30 333.33 hm2,可由系统直接完成“33 333.33 hm2”信息的修正,完成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容错处理。容灾机制与此不同,主要强调在常规工作系统之外,额外建立测绘档案信息化存储体系,每日或每周对常规工作系统中测绘档案进行备份,即便常规工作系统损坏、信息丢失,也可以利用备份体系快速进行数据库重建,保证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结果的安全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具有一定优势,可在未来工作中加以推行。当前,测绘档案整理工作的不足较多,包括效率不高、复用性差、管理难度大等,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具有高效率、高复用性和管理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应对上述问题。其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求首先建立标准化作业系统、确定整理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整理流程,最后还应加强数据库建设。未来测绘档案信息化整理将更趋智能化,强调技术联动和容错机制建设,优化测绘档案的总体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整理测绘数据库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