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明
读《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记下一语:“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现实生活中,尝闻人喊“活得忒累”,颇有“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之忧。究其原因,有一些是为生存压力所迫,但相当一部分是不能摆脱“眉间尺”的测量,陷入了“翠波鸟”的困境。
这“眉间尺”,非《搜神记》中的那个孩子,而是笔者所言之——眉眼间只有“得失進退”,心里头全是名利算计。瞧,职场新人一进办公室,就被一把把“眉间尺”给测出了:没背景,副主任科员排队他还得攒底;没人脉,晋职称他的学校忒一般,学历也不行;能力嘛,那咋衡量,没机遇,姜子牙72岁不也得蹲守于渭水之滨?
唠着说着,这“鄙视链”就显露无遗了。社会生活中,这样的“鄙视链”处处流行。老同事难得聚会,一上桌,远至儿女身高颜值、挣钱多寡,近至喝什么茶、住多大房,紧跟着一句冬天去哪儿当“候鸟”,一张张脸阴晴分明。就连校园似乎也沾染了,接送车辆是“代步标准”,小朋友便直言“您远远地停吧”。向上逐级攀比,向下逐级鄙视,在这根链条中,每个人都是攀比者,也是被鄙视者。
至此,就引出了翠波鸟。这种生长在南美洲原始森林里的精灵,筑的巢堪称广厦,比自己的身体要大上几倍、十几倍。为何?动物学家观察发现,一只翠波鸟筑巢,絮好能容下自己身体的窝就停工了。若是再捉来一只,放进同一个大笼子,情势就迅速起了变化。只见那早已停工的翠波鸟又开始疯狂絮窝,这两位争先恐后、疯狂竞赛,竟至眼见着各自的鸟巢大了又大,眼见着第一只翠波鸟累到断气。
可悲吗?悲剧尚未落幕。见累死了同族,另一只翠波鸟立刻停工。然而,当第三只翠波鸟被关进大笼子,絮窝决斗重新开始,再次陷入循环,直至累死其中一只,甚至两只都一命呜呼。容不得你的家比我的大,哪怕大一点点……何等执拗而愚蠢的攀比,何等惊人的“翠波鸟定律”!由此及彼,想想在攀比一途上,你我他是不是将翠波鸟引为同类或知己?
仅以一例为证:我们有自己的孩子,可我们更有“别人家的孩子”。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总会比自家孩子爱学习、成绩好、懂礼貌、特长多……攀来比去,大人急,孩子“被急”,不仅要“自奋蹄”,还需再加鞭!看看,你是一只“翠波鸟”,花骨朵似的二代也成了小“翠波鸟”。细想想,《道德经》早就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