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对嘉绒藏族特色民族村寨甘堡藏寨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甘堡藏寨传统空间景观所蕴藏的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通过数字信息手段提取甘堡藏寨空间景观的数据信息,经过分层次的数据统计分析、储存与展示,分析其转化的内在逻辑链,为甘堡藏寨空间景观与营造技艺的数字转化及开发提供支持。
关键词:甘堡藏寨;空间景观;数字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嘉绒藏区甘堡藏寨空间景观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研究”(WHCY2023B03)研究成果。
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空间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在顶层设计层面,第一,数字化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第二,为保护乡村地区传统风貌、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保护农耕文明留下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等。目前,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和更新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时代更迭的过程中,传统的历史遗址将会慢慢消亡,数字化的保护既是打破传统文化本体无法保持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一、甘堡藏寨的空间景观
甘堡藏寨位于理县至马尔康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中心地段,是理县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嘉绒藏寨,由一百多户藏家依山傍河而建,构成堡垒形村寨,因其独特地域文化的民族特性和规模性被称为“嘉绒藏族第一寨”,在2017年也被收录于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甘堡藏寨多为山地和冲积扇状地貌,日落河穿寨而过,杂谷脑河流经全寨。最初建造藏寨目的是军事防御,在寨中建有碉楼和具有屯兵特色的藏式建筑,寨内建筑均为石木结构,为典型的嘉绒藏居风格,像一组壮观的艺术群雕,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表现出特有的石头文化和藏族特色。
甘堡藏寨错落有致,由大大小小的独居嘉绒藏族特色的建筑群组成,包括甘堡大桥、寨门墙、碉房、高碉、守备官寨等,具有明显的嘉绒藏族空间景观特色。甘堡大桥为进入甘堡藏寨的一条重要通道,桥下是奔涌的杂谷脑河。寨门墙是在甘堡大桥正对面的一座藏式建筑,墙上题写甘堡藏寨名称和藏寨历史。寨内每栋碉房的建造都是就地取材,石材取材于杂谷脑河水中花岗石,即当地俗称麻子石,用当地的黏土垒砌而成,木材出自当地产的桦树和杉树,石屋冬暖夏凉,一般有两三层,整体下宽上窄,有的藏居甚至还有类似现代楼房中内、外阳台式建筑。毗邻石屋栋栋相连,户户相通,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房屋之间有狭窄的巷道,有的巷道宽三米左右,有的巷道仅能容两个成年人并肩通行,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鹅卵石铺设而成。甘堡藏寨的高碉多为战碉,多修建于村寨内及出入村寨的主要干道旁、渡口及关卡等位置,底层一般设有战时需要的粮食和物资,二层及以上均设有战争所需的瞭望孔和射击孔。守备官寨是甘堡藏寨最古老和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它依山而建,规模宏大,除了居住功能,还具有衙署办案、议事等多重功能,其年久失修,墙壁已经斑驳,原本筹备把守备官寨改建成为嘉绒藏族民间博物馆。
然而,甘堡藏寨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守备官寨垮塌受损,寨内159户人家中近一半的房屋受损,基本未受损的房屋约83户[1]。理县政府在“原地重建,修旧如旧”规划目标下实行保护古寨、重建家园,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建政策,对整个寨内空间进行了重建整修。老寨建筑基本采取原址重建原则,采取原材原高形式建设,建筑外墙及装饰保持当地特色。为了尽快恢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重建后的甘堡藏寨从寨内布局到碉房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碉房不再采用原本的石木结构,而是加入了经济实用、施工便利的钢筋混凝土,毗邻的碉房不再户户相通,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寨内原本窄小的巷道被整体拓宽,重新出现了横贯整个空间的三条主路,还新修了汽车道,方便游客开车进寨。
甘堡藏寨作为嘉绒藏族第一寨,震前不仅建筑特色突出,而且建筑形制相当丰富,拥有守备官寨、高碉等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震后重建的藏寨对建筑的部分形式、功能、布局进行修整和提升,但毫无疑问,地震灾害对甘堡藏寨的空间景观保护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正如马德里文件所强调的:重建一个完全消失的遗产地或者某个部分并不是保护。作为历史的见证,一个遗产地的文化价值主要基于它原真的或重要的材料特征[2]。甘堡藏寨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流失、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破坏的困境。为了保护嘉绒藏族特色村寨文化不再流失,急需建设甘堡藏寨空间景观数字资料库。如“四川民族网络博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保护系统,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与公共空间形成数字转化的研究成果,使嘉绒藏族建筑文化和营造技艺得到永久保护与传承,延续嘉绒藏族特色民族文化。
二、数据修复与展示
数字资料库即通过数字信息手段对历史物质遗产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归档,并形成数字转化成果,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一些实际案例来看,数字数据库不仅能帮助受损的物质遗产进行修复和建设,保护物质遗产的实体部分,同时也能够展示和传播物质遗产,传承其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法国时间2019年4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包围了欧洲文学文化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由于教堂的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和石材,特别是圣母院内天花板采用了大量的木质结构,这些古老的木材非常干燥,极易被点燃。并且圣母院石砌的外墙让消防作业难以进行,所以这场火灾长达14小时才被扑灭。尽管圣母院内部重要文物得以救出,然而这座距今已经超过850年历史的建筑受损严重,标志性的93米塔尖与顶部随着大火燃烧后崩落,玫瑰花窗也被烧毁。随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会重建巴黎圣母院,但问题在于政府没有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平面图纸。在一片哀叹声中,游戏《刺客信条》的开发商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表示,或许可以为重建巴黎圣母院出一份力。数年前游戏制作工作人员在制作模型时,实地考察、绘制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比例和空间构造,当时只是试图还原现实的巴黎,来打造三维游戏模型,从而让玩家在游戏中有真实感和沉浸感,这些数据也将为未来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数据库除了在建筑受损后起作用,还可以为图像修复提供支持和帮助。文物工作者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利用数字图像技术来进行文物虚拟修复,可以有效避免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在时间、环境、天气的摧残下,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以往的人工修复需要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容不得一丝差错。由于工作人员缺少参考资料,在一些壁画缺失严重的区域,如人工锯缝的位置容易拼接错位。数字模拟修复可以有效地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通过对比数据信息,构建图像的多重面貌,减少主观错误,更加真实地再现壁画的原貌。如今,国内大多数古建筑都结合了数据分析,如敦煌壁画修复、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修复和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彩塑和壁画修复,都采用了数字化信息收集和修复方法[3]。数字修复利用计算机计算,根据实际比例构建出文物最初状态的三维数字模型,并模拟文物从最初状态到逐渐破损的变化过程,修复人员可以据此变化趋势进行修复工作。在图像损坏或缺失严重的部分,如因空气湿度和时间流失,壁画产生大缝隙和裂痕,数字修复可以利用修复技术消除数字图像中的裂痕,将图像中因裂痕缺失部分的两端,以平缓的方式利用层次线条连接起来,再自动填充画面的结构和色彩,恢复图像的原始面貌。如果提前对甘堡藏寨守备官寨的墙壁、寨内壁画、藏族人用于祈祷的石版画这类图像资料进行测量和保护,那么这些璀璨的嘉绒藏族艺术将继续延续下去。
数字数据库的展示与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线上博物馆、线上网络平台的建设上。欧洲图像数据库建造历史源远流长,谷歌艺术计划、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让人们以虚拟方式徜徉在美术馆之中,让西方艺术图像在全球传播。国内的博物馆也将文物储存在网络平台上,让全世界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艺术文化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网站,我们也可以通过虚拟方式游览紫禁城;结合台北故宫博物馆网站,我们可以深入感受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通过四川民族网络博览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保护系统,我们可以观赏桃坪羌寨、吉娜羌寨、西窝羌寨、大录古藏寨的特色建筑和民族风情。
从以上实际案例来看,对甘堡藏寨进行数字转化十分有必要。第一,数字转化成果能够把甘堡藏寨空间景观的数据进行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便于今后的提取和调用,有利于保护甘堡藏寨实体物质遗产和营造技术,以防其受损后因为技术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修复的情况,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甘堡藏寨的空间景观。第二,数字转化成果能够克服在固定地点以静态方式展示嘉绒藏族民族文化的缺陷,展示并传播甘堡藏寨空间景观文化,并传承嘉绒藏族特色民族文化,推动嘉绒藏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三、数字平台搭建与应用建设
通常来说,村寨景观数字转化过程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合,需要掌握寨内各类空间景观的数据信息,进行多元、分层次的数据统计、模型制作与可视化表达、展示平台搭建,建立展示数字文化遗产的多媒体平台,提供村寨文化魅力展示与传承的快捷方式,实现村寨景观文化的广泛性、活态化传承。甘堡藏寨的数字转化链条依然如此,首先,借助数字摄像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统计并对甘堡藏寨的区域、布局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和归档。其次,在数据的基础上创建空间景观模型,用三维建模方式在电脑上呈现甘堡藏寨的虚拟图像。创建完成后,用户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浏览甘堡藏寨的特色风貌,甚至还可以采取虚实结合的形式,以实体景观为基础,全面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全方面综合展示和体验嘉绒藏族特色民族技艺与文化。具体建设流程如下。
首先,对甘堡藏寨进行实地田野调研。甘堡藏寨建筑形式較为丰富,包括具有住宅性质的碉房和守备官寨,公共建筑包括甘堡大桥、寨门墙、高碉等,寨内景观布局也极具特色。本研究基于最终制作多项景观的数字化内容,对相应的甘堡藏寨景观原始素材进行数据收集。最初通过测绘将传统碉房、公共建筑等实物转化为具体数据。再应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如通过Web GIS结合网络地图技术、高清相机拍摄、360°全景拍摄和动态拼接技术,整合空间数据信息,并进行数据的深度处理。将人工测量和通过技术手段收集起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比校验并筛选出有效的信息进行存档,以便甘堡藏寨数字资料库的建立。
其次,结合平面类制图软件Autodesk CAD和三维建模精准度高的Autodesk 3D Max进行三维模型制作。通过已经整理好的数据信息,使用Autodesk CAD软件创建甘堡藏寨的平面景观布局结构图,再将平面结构图导入Autodesk 3D Max中,按照各个建筑单体进行分组,将每个单体建筑的原始图像和数据,按照横立面关系进行组合,进行数字化三维景观重构。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收集到的高清图片,截取原始素材用作贴图并赋予三维模型。最后对比原始图片模拟并调试灯光环境,在虚拟场景空间中建立足够真实的甘堡藏寨空间景观。
最后,运用VR-Platform软件完成交互与输出制作。交互功能性设计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的漫游设计,通过将模拟的三维实体模型导入VR-Platform交互软件中,调整贴图、灯光、天空环境等一系列参数,增加可控制的操作命令界面,如界面互动、文字解说、语音导航、展示介绍等,使用者操纵电脑就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甘堡藏寨的空间景观,使用者还可以实现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的转换,让其在了解嘉绒藏族民族文化的同时,增添一些趣味因素。
通过对甘堡藏寨数字平台的搭建,让信息语境中平面的甘堡藏寨融入人文内涵、纪实地理场景和历史情境。通过虚拟三维叙事空间的构建,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甘堡藏寨景观的魅力。通过数字转化的方式保护与传承了嘉绒藏族民族文化和甘堡藏寨的营造技艺。
四、结语
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机遇,这就要求古村寨发展与保护并重。在此语境下为嘉绒藏族甘堡藏寨的空间景观建立数字转化机制,一方面可以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在甘堡藏寨的保护与整治工作中,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紧缺的保护项目中,避免甘堡藏寨空间景观文化和营造技艺的流失。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出一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展示路径,游客通过网络平台和数字虚拟技术,能够了解嘉绒藏族的特色空间景观、历史人文信息,有利于四川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四川藏族特色乡村旅游和甘堡藏寨的旅游产业开发出一条全新的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媛.理县甘堡藏寨灾后重建的几点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3(5):80-81.
[2]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第1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6:544-545.
[3]石晓蕾.文化产业化建设背景下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策略[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罗丹,硕士,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