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化破局之道

2024-05-11 09:40曾健丹
美与时代·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态圈

摘  要: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乡民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但随着工业化大生产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手工艺的命运急转直下,生产模式逐渐解体消失。潮州传统花篮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当代生活观念改变的冲击下,潮州传统花篮工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以潮州花篮工艺为例,对其历史、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研究解析,探索其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局部观全貌,强调以设计驱动、技术创新和建立可持续化生态圈等理念作为破局之道,希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潮州花篮;设计驱动;可持续化;生态圈

基金项目:本文系肇庆学院质量工程及教学改革项目(zlgc202108)研究成果。

当前社会对于可持续化发展有着迫切需求,而对于可持续化发展最普遍的定义则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设计理念往往只注重功能和美观,而忽视了物品对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因此,通过设计促进人类与自然、社會、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必定会成为社会进步中不可逾越的论题。

潮州传统花篮工艺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及民众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这一曾经繁荣的手工艺行业却面临着逐渐衰退和消失的困境。本研究把“设计驱动”作为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化发展的破局之道之一,期望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建立一个乡镇可持续化的内循环生态圈,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化设计之路,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潮州花篮概述

(一)潮州花篮的起源

潮汕地区在中国南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持续化理念与潮汕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可持续化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在潮汕民俗文化中,这一理念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潮汕人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潮汕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形成独特的“潮汕风格”。此外,潮汕民俗文化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注重家庭、宗族和社区的团结与和睦。这种注重和谐共处的文化传统,为传统手工艺产业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潮州传统花篮是一种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工艺品。它起源于潮汕地区,盛行于清代至民国时期,是当地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潮州花篮的制作始于明清时期,当时潮州成为韩江流域竹木贸易转运中心,城内竹木店铺林立。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所需,当地的竹编艺人开始尝试用竹篾编织出各种精美的花篮。比如潮剧《春归燕》中糯米婆出门所提的篮子便是“春篮”;《珍珠衫》的薛婆手提的是春篓;《绛玉掼粿》的绛玉提的是小巧玲珑的篓仔,粿品放在里面。由于花篮隐蔽,可以藏东西,故百姓把送礼行贿戏称“掼花篮”。在潮汕地区,婚嫁、祭祀、祈福、入宅、成人礼等潮汕民俗活动都必须用到花篮。由此,潮州花篮不仅成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手工艺品,也是潮汕地区广泛应用的民俗用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具有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潮汕花篮在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制作历史最久。庵埠镇在1956年被定为“农村第一集市”,自此,成为潮汕第一镇。庵埠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中国竹器之乡”的称号。在这里,最有名的手艺就是制作潮汕花篮,其中以“花篮村”最为出名。这里的居民闲暇时都会编竹篮,整条村几乎每家都有一间制作花篮的作坊。据最早的统计数据表明,庵埠镇在1991年时,每天生产出的花篮数量就已超过10万个,足以看出这里制作花篮的历史之久远。

(二)潮州花篮的基本技法与工艺特点

潮州花篮小的称为市篮、春篮、春篓(如图1左),大的潮州花篮在潮汕有另一个名字“春木盛”(如图1右)。潮州花篮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经过反复加工和处理后,其精美的外观和坚固耐用的品质。潮州花篮的制作十分考究,花篮用竹篾编成,整体呈圆柱形,中间略大,底有环形“脚”,大的有二层,特大的有三层、四层,小的仅一层,叫篓仔,都有盖,并配有拱形的提把和藤丝缠绕的提梁。需要经过破竹、锯竹、撕篾、编织、描绘、浸泡等一系列将近70道工序方能制成(如图2)。尤其是描绘和浸泡桐油,在提高器具美观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其防水、防蛀、防腐性能[1]。这其中,图案和字样的绘制十分考究,画师在花篮身上精心描绘如凤朝牡丹、孔雀开屏、鸳鸯戏莲等色彩斑斓的花鸟图案,以及吉祥字样,如“福”“寿”“喜”等。这些作品色彩古朴淡雅,自然和谐,技艺极为精细、巧夺天工。

总的来说,潮州花篮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的民间工艺品,它不仅体现了潮汕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才艺,也彰显了当地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二、潮州花篮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潮州传统花篮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在面临现代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首先是技艺传承困难。由于潮州花篮编织工艺需要掌握复杂的技能和经验,年轻人普遍对于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认可度不高,导致技艺传承出现困难,从业人员日益减少。其次是生产效率低下。潮州传统竹编工艺的生产过程十分繁琐,制作周期长,生产效率较低,导致成本较高,这也限制了潮州花篮编织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后是创新不足。尽管潮州花篮编织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创新不足,其产品形式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难以满足现代日常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潮州传统花篮存在问题的同时也面临机遇。在文化传承方面,潮州花篮作为潮汕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已有600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崇日益增强,这为潮州花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市场需求方面,潮州花篮作为民俗用品,在潮汕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结婚、嫁女、入宅等。此外,由于其制作精美、寓意吉祥,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市场对潮州花篮的需求仍然巨大,为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在国际交流方面,潮州花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外观,吸引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将潮州花篮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政策支持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为潮州花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可持续化发展的破局之道

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汲取新鲜血液,积极创新融合,才能迎来现代发展的生机[2]。过去传统手工艺经营模式,通常是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流通。潮州花篮的流通范围基本局限于潮汕地区以及有大量潮汕华人聚居的国外某些地区,比如越南的堤岸、泰国的曼谷、新加坡的牛车水。这种模式虽然可以确保技艺的传承和保密,同时也导致了技艺的失传和创新的局限,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萎缩甚至于消失。如果用现代化工业化大生产模式改造传统手工艺,在规模化的基础上拉长扩大生产链,形成手工艺的增值收益,虽然可以产生短期的收益,但是真正到手工劳动者的收入并不会同步增长,反而导致地方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与消失。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过剩,以及碳中和超标,对工业化所在地域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生态平衡。意大利学者Verganti提出在传统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之外,还存在设计驱动型创新的第三种创新模式[3]。因此,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以设计驱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化”生态圈。

一般而言,建立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化设计生态圈是一种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从产品创新跨越到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或者新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社会性行为方式,具有社区参与性、公共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特点。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指出:“设计并非只是千方百计去创造商业价值,而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4]现代社会强调可持续化,而所谓可持续化设计除了系统考虑手工艺设计的环境影响,也应该充分考虑手工艺与消费需求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生态供需体系。一方面要借助设计驱动产业升级,另外一方面在理念上要强调社会化的城乡合作互动、永续共生的可持续观念。因此,促进潮州传统花篮工艺的可持续化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让传统回归日常生活

功能是器具价值的核心,也是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关键所在,日本“民艺之父”柳中悦指出,传统民艺只有与“用”和“民众”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动民艺的传承与发展[5]。对于潮州传统花篮工艺的传承,要突破其民俗用品的限制,让其回归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从技艺和设计创新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技艺传承的力度,通过开办技艺培训班、推广竹编手工艺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潮州传统花篮工艺的技能。另一方面,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对潮州花篮进行创新和改良,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例如,可以尝试引入新的材料、色彩和图案,改变工艺结构陌生化产品,或者结合本土其它工艺产品设计出新的符合现代人日常的生活用品,提高其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比如与当地陶瓷产业相结合的花器、烟灰缸(如图3)等日常用品。正如porter所指出的“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功能”,拓展的新功能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6]。

(二)加强品牌建设,以设计驱动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教授曾经指出:“只有在自主品牌基础上,好的设计才能够真正释放其价值、并由拥有优秀设计师的品牌企业所享有。”[7]因此,扩大潮州传统花篮工艺品的市场份额,需要加强其品牌建设。通过科技、设计、商业的融合创新方式,以人为本,以使用者为中心,把传统的工艺品转换为受市场欢迎和消费者追捧的时尚实用品。把“用户体验”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所有的手工艺创新设计都要围绕着使用者创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设计才能让传统手工艺持续发展,日本岐阜县的美浓和纸,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案例。1971年,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通过改变传统手工和纸的功能设计创作出“TAKO”和”KYO”两个系列的照明灯,如今依然大受年轻消费者欢迎,可见设计驱动为传统工艺所带来的生命力是永续共生的可持续状态。

(三)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建立可持续地方生态圈

要建立可持续生态圈,必须平衡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据估计,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使用不到一年就被丢弃,那么在某种意义上,生产、包装和运输这些日用品的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也就被丟弃了,所以必须考虑到所使用的材料浪费。据2023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8%和4.1%。在中青年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形势下,建立以本地传统手工艺为中心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圈,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乡镇就业内循环的环境。同时也可以吸引本地人群就近工作,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产生的能源消耗。因此,建立一个围绕潮州花篮制作、加工、销售、回收再设计的内循环产业生态圈(如图4)十分必要。潮州传统竹编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社区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推广让不同乡镇内的居民也参与花篮工艺的生产、加工等环节,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减少非必要的流通消耗,是当前的利益。至于未来利益,可以尝试建立旧花篮工艺产品的回收机制,居民可以通过回收老旧破损的花篮换取一定的报酬,培养居民养成可持续化的生活观念。回收的产品可通过解构重塑再设计,让其以新的形式再次回归到人民生活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潮州传统花篮工艺在材料选择上以竹子为主,而竹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持续性。潮州传统竹编工艺具有独特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其传承是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工艺的重要一环。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以设计驱动手工艺发展创新的理念鼓励竹编工艺从业者进行创新,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造出更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产品。这种创新不仅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能使传统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机。潮州传统花篮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社区文化内涵,其发展与当地社区的繁荣密切相关。可持续化共生理念提倡通过促进社区内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竹编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因此,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化破局之道不在于手工艺本身,而是从传统手工艺的语义角度把设计因素引入创新领域,提出设计驱动的概念,并赋予产品新的设计语言与功能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云.广东民间竹器的设计特色探析[J].家具,2021(6):90-94.

[2]王琥.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7.

[3]Verganti R.Design of languages: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Italian firms[J].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2003(3):34-42.

[4]Victor Papanek.Design for the real word: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1984.

[5]刘晓春.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J].民族艺术,2018(1):83-90.

[6]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Free Press,2006:58-60.

[7]童慧明.童慧明:设计驱动型品牌才能另设计的价值最大化[J].设计,2019(8):36-38.

作者简介:曾健丹,硕士,肇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生态圈
教育信息化2.0视野下学习生态圈的探索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新水贝创新生态圈
平越 :做职场生态圈的串连者
新区制造生态圈
医生集团激活医疗生态圈
互联互助构筑崭新金融生态圈
方正电子助印企成功自建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中国创造”首开裸眼3D 超多维SuperD携梦工厂建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