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艺术特性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线性转化与应用

2024-05-11 09:40邸书龙陈艳艳
美与时代·上 2024年3期

邸书龙 陈艳艳

摘  要:建筑与家具相互影响,关系紧密,家具常以建筑为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长期的历史积淀,让徽派建筑马头墙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特色,其中有表现马头墙造型空间层次的重叠性;凸显马头墙造型节奏灵活的韵律性,以及展现马头墙造型哲学内涵的朴素性。将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特性以线的形式予以转化,并在长凳与长桌两件家具的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特性与家具相融合,有助于徽州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中国家具行业摆脱当下困境,设计创新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经验。

关键词:马头墙造型;转化与应用;现代家具

家具行业的突破点在哪里?这是很多现代家具设计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家具行业竞争激烈,家具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家具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引起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缺乏本土文化特色是较为显著的原因之一。

一件合格的家具应该是一件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艺术品。文化既能让家具衍生出新观念、新功能、新风格,也能让现有家具市场存在的矛盾重新获得平衡与超越。中国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其中徽州建筑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建筑与家具结构形态上的做法相似,家具常以建筑构件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所以它的发展变化始终受到建筑的影响。徽派民居建筑是明清时期形成的一种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民间建筑。其中,“白墙黑瓦”的马头墙是徽派民居建筑重要的建筑构件,历来受到不同领域设计师的青睐,而将其与现代家具设计相结合,能够设计出具有文化性、艺术性以及竞争性的产品。

一、徽派民居建筑马头墙概况

(一)发展现状

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构件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建筑以安徽黄山的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徽派民居建筑的构件有多种造型样式,而马头墙是重要代表之一。

当下,马头墙在服装、产品等领域受到国内外设计师的关注与喜爱。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借助马头墙造型特性来表现中国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对于所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再利用,创新都是根本途径。马头墙的造型艺术特性是对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概括,也是现代设计创新与发展的灵感来源。“在‘文化强国及‘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利用的号召下,合理开发与传承徽派建筑文化资源,让其‘活起来、‘用起来势在必行。”[1]

(二)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功能与分类

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防火。由于古代徽州地区山多地少,人土地间的矛盾较突出,导致房屋间距较小。当一家发生火灾后,往往会牵连周围邻居,进而造成巨大损失。为了预防火灾,减少损失,徽州地区的民居建筑便大量出现了馬头墙。但随着防火技术的提高,马头墙以防火为主的功能减弱,进而衍生出防风、防寒以及装饰建筑主体等多项功能。其中,装饰成为当下马头墙的主要功能,其它功能要么消失,要么被现代技术替代。

马头墙厚度为20cm~30cm,外部墙体轮廓以阶梯状逐渐降低高度,墙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末端呈翘角状,或墙脊呈现圆弧面,但圆弧面的墙脊较少。马头墙墙脊顶面用砖石横向垒筑,覆盖黑色小瓦片,然后在墙脊末端安装印斗式、坐吻式、雀尾式、朝笏式等造型各异的座头,它们是房屋主人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现,所以个人化、社会化以及世俗化的特点较为突出。

二、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艺术特性

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在发挥功能的同时,也表现出多种特性,主要有重叠性、韵律性以及朴素性。

(一)重叠性

“重叠是空间中建立元素关系和结构关系有效的利器,是营造空间层级和视觉元素层级表现空间感最有力的手段,亦是对局部元素的创意发挥预留一定的空间和连接局部与整体视觉表现的形式美。”[2]可以简单地认为,重叠是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遮挡或叠加时,产生的远近感和层次感的空间视觉错觉。徽派建筑运用马头墙保护建筑内部木质结构不受损坏,其墙体高大垂直、平整光滑,而且高出屋顶很多,屋顶被隐藏在墙内,同时墙体沿着屋顶坡度渐渐降低。在以徽派建筑为主的徽州古村落中连续不断出现的马头墙展现出鲜明重叠性。马头墙有规律的重叠,相互遮挡、排列有规律,让徽派建筑具有空间层次感,增强了视觉效果。

绝大多数徽州民居的屋面被横向安放的正脊分为前后两个坡面。此时,马头墙耸立在屋面左右两侧,沿着屋面坡度呈水平阶梯状逐渐跌落高度。与一般房屋山墙不同,马头墙高出屋面,并将屋面全部挡住,隔绝了左右相邻建筑之间的联系。另外,马头墙体量各不相同,按照阶梯层数可分为一层、二层、三层、四层,最多五层。徽州民居建筑多为二层或三层,最多也就四层,但有的徽州民居建筑因为设有前后厅堂,体量相对于普通民居要大很多,从而导致马头墙的层数增加至五层。马头墙造型可概括为“一”字形,而当无数“一”字形按照规律出现在建筑中时,就会产生明显的重叠性(如表1)。

马头墙造型所展现出的重叠性在遵循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空间秩序感。相似元素大量且有规律的重复叠加出现本身就具有美感,所以马头墙不会因为重叠式的造型方式而显得枯燥乏味,其墙顶覆盖相同的黑色小瓦片,以近乎相等的距离从上到下逐层排列。相似的造型形态在不同的墙体上排列使用,产生层次分明的叠加效果,从而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韵律性

“韵律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在造型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很多现象中都存在规律的重复和有秩序的变化。”[4]建筑的韵律性常会借助对建筑构件的处理来展现,并与建筑的结构形式完美结合。马头墙是徽派民居建筑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韵律性的表现形式常以直线与曲线的方式实现。线条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和体验的手段,也是展现建筑韵律性的重要元素。马头墙造型中的直线给人带来极富韵律性的视觉体验,尤其当大量水平直线反复出现在建筑顶部时,不但拓展了建筑向外的空间,更彰显了建筑整体的韵律性。从高处俯瞰徽州古村建筑,自上而下、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带来强烈的韵律之美。此时,马头墙造型中的直线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几何线条,而成为展现建筑韵律性的重要方式(如图1)。

与直线相比,曲线作为空间中灵活且多变的造型元素更容易让人获得愉悦感,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i Cornet)曾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5]曲线自带韵律性,给人带来婉转柔美且不拘一格的视觉印象。马头墙造型中略微翘起的墙角,打破了平直墙线给人带来的平稳感。与高大厚重的墙体相比,轻灵的翘脚让马头墙造型增添了“俏皮”感,使其具备了更多生活气息。另外,略微翘起的墙角又具备了一定的视觉导向性,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唤起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巧妙的造型形象与精湛的加工技术让原本静止的马头墙在视觉上产生律动感。众多耸立在徽派民居建筑屋顶两侧马头墙,构成庞大的马头墙群,从远处观看犹如一群脱缰的野马,让人产生极强的动感,展现了徽州人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

(三)朴素性

马头墙造型的朴素性主要体现在墙体装饰对中性色的运用上。尽管这些色彩看似简单朴素,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与徽州人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徽州人偏爱中性色(黑白灰),它们是一些纯度低,不带有任何色彩倾向,让人感到舒适、安静,且十分低调的无彩色。中性色的特征符合徽州人折衷调和的处世态度与心理需求。马头墙造型的外部色彩几乎都保持一致,在外人眼中毫无差异,从而避免了被心怀不轨的人惦记,危害房屋主人与家人安全。此外,也抑制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的风气,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护与赞扬。

马头墙对中性色的运用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其中黑色神秘沉稳,让人产生无限的空间遐想;白色空灵纯净,让人产生特有的虚幻美;而灰色则是黑白相互渗透后的产物,是岁月流转的见证,具有斑驳陆离之感。中性色的使用让马头墙造型的朴素性更加明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马头墙造型经过长时间沉淀形成了一幅永恒、美丽且朴素的水墨画卷。验证了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6],展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朴素观念,同时也是对老子《道德经》中“五色令人目盲”[7]思想的继承发展,这些传统美学思想对马头墙造型朴素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马头墙造型在选择色彩时会主动避开艳丽多彩颜色,而追求朴素的无彩色。另外,古代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约束,不能随意僭越,否则会受到严厉惩治,这也成为马头墙造型朴素性产生的重要原因。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马头墙造型所蕴含的传统观念在整个徽州地区根深蒂固,并且徽州的文化传统、风水理论和哲学思想让徽州人养成了“中庸”的处世之法。

三、在现代家具中的线性转化与应用

(一)马头墙造型艺术特性的线性转化。

设计不是对中国古代建筑造型元素的简单复制与嫁接,而是一种继承与创新。以线性方式展现马头墙造型艺术特性,并与现代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能推动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能增加现代家具的内涵、提高现代家具的竞争力,减少对西方设计文化的依赖。

“线条是宇宙万物在人类视觉中构成形象的基本要素,极短的静止的线条就是点,排列的线条又形成面。”[8]线条能够概括马头墙造型特性,并归纳出与家具设计相符合的元素符号。无论是绘制草图还是刻画形态,家具设计都离不开对线条的应用。当多组横向线条的排列组合能使马头墙像音符一样,产生上下起伏的律动感。马头墙在保留了原本轮廓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线性组合艺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印记的继承和创新。此时马头墙原本复杂的座头早已消失,但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节奏感却依然存在(如表2)。

(二)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艺术特性的实践应用

马头墙造型以线的形式抽象与概括后,原本复杂的造型转化成简洁的线元素,其重叠性、韵律性以及朴素性也在线条表现下变得更加清晰。马头墙造型特性的实践应用主要以长凳与长桌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1.长凳

古典家具的许多细节显示出对古建筑构件的借鉴与模仿,虽形态有所变化,但在功能与造型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图2,长凳造型灵感来自徽派建筑中的美人靠。美人靠是徽派建筑构件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分隔空间,还可以提供休息功能,它的存在让建筑布局形式变得丰富且富于变化,而它巧妙的造型形态和浓厚的文化韵味至今仍被广为延用。徽州民居中的“美人靠”,是一种下面安装长条凳,并与上方栏杆相连的木制建筑构件。因为向外延伸出的靠背与鹅颈相似而得名。这种椅子采用流畅的曲线设计,与人体的轮廓线相符合,依靠而坐时非常舒适。

长凳最多能容纳三个人,凳面左右两边跨度较大。长凳在借鉴“美人靠”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与简化后的马头墙造型相结合。马头墙经过抽象提炼后,被提取成末端翘起的直线样式,然后应用到长凳靠背与扶手两处。长凳靠背的重点在于展现马头墙造型的重叠性,并以阶梯状由高到低排列,整体呈現非对称形态,同时与扶手相互呼应。长凳靠背共分为上下两层,其中横材和竖材的粗细相等,以圆柱十字榫卯结构交叉,并与长凳座面垂直相连。长凳座面采用整块北美黑胡桃木实木大板制作而成,同时利用蒸汽加热弯曲工艺使长凳座面一端弯曲翘起,形似简化后的马头墙。蒸汽加热弯曲工艺是现代家具制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蒸汽弯曲是在木材上使用蒸汽让木材更具柔韧性的过程。然后,木材可以依靠模具自由弯曲,并获得制作家具时所需的形状。蒸汽加热弯曲工艺使长凳整体造型简洁、线条自然流畅,并且有效地保留了木材纹理的完整性与美观性。长凳腿部被设计成圆角形的长方体,然后将长凳座面从底部架起。从长凳侧面观看,三组凳腿如同徽派建筑庭院的拱门一样,具有层次感(如图3)。

2.长桌

长桌造型简洁、结构合理、比例匀称、原生木材与传统榫牟工艺相结合,强调物尽其用,放弃复杂的装饰构件,给人以直观明快之感。长桌整体造型突出线条感,在吸收与借鉴明式家具制作特征与方法的基础上,刻意减弱功能性,凸显艺术性。不管是较大的支撑构件,还是较小的装饰造型,都非常简洁流畅。桌子构件的长短、粗细,都追求对比与统一的视觉效果(如图4)。

康定斯基在《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曾提道:“依赖于对艺术单个的精神考察,这种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内在律动的桥梁。”[9]设计师容易被外界复杂的信息所迷惑,但只要静下心来,从设计的根本元素查找,就能得到新的启发。长桌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方式,通过长短线条的相互融合,线与面的交叉拓展了空间的层次感。

为增加艺术性与趣味性,研究人员选取长桌一角降低高度,并在该位置加入三组简化后的马头墙造型元素。中国传统数字观念认为“三”表示天、地、人,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代表尊贵。三组马头墙造型沿着桌面切角的倾斜角度,长度逐渐缩短,并且每个马头墙造型之间产生约2cm的间距,底下形成一个空间。此时,该位置可以用来支撑书、iPad、手机等小型物品平稳站立。尽管长桌艺术性被加强,但功能性也不能缺失。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让长桌避免了只注重艺术性而忽略功能性的弊端,而长桌整体与局部的不对称性,使其在视觉上造成失衡之感。马头墙造型与长桌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产生鲜明的装饰艺术效果。长桌的基本结构被设计成直枨加竖枨,无束腰条,桌腿上粗下细,直径被最大限度地缩小。这种简洁的结构让桌子的线条感更加突出,进一步展现了线条流畅的艺术美(如图5)。

四、结语

家具与建筑关系密切,使得家具设计能从建筑设计理念中挖掘出诸多可用的创新方法。马头墙作为古代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失的构件,不仅具有防火、装饰等功能,还是徽州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现代家具与马头墙造型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并且展现的设计效果也与众不同。本文将马头墙造型艺术的重叠性、韵律性以及朴素性在现代家具设计中进行线性转化,并以长凳与长桌为实践应用案例,在表现马头墙造型特色与文化内涵,探索其传承与发展新方法的同时,也为现代家具提高设计创新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中国家具特色的品牌提供设计方面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映芬,饶灵珊,吕炜亮,郭琼.贵州苗族服饰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上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1(6):220-225.

[2]设计圈.设计中重叠手法表现的意想不到美[EB/OL].[2019-11-27].https://m.sohu.com/a/356748948_161378?_trans_=010004_pcwzy.

[3]郑崴崴.建筑韵律的设计要点[J].民营科技,2010(6):280.

[4]屈明娇.编织艺术形态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5]徐安澜.浮世绘图案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1.

[6]刘仁义,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工业建筑,2010(5):146-148.

[7]席景霞,章程.徽派建筑馬头墙元素价值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4-127.

[8]杨英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1(2):143-145,118.

[9]吴福寿.论华嵒山水画中的现代构成要素[J].艺苑,2021(2):87-90.

作者简介:

邸书龙,博士,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家具造型、产品设计与数字媒体理论研究。

陈艳艳,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