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2024-05-10 07:37郭永生郑丰裕郑圣安韩建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5期
关键词:压缩率前缘压缩性

郭永生 郑丰裕 郑圣安 韩建华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 102209)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由于老年群体的骨量减低、骨强度下降以及骨脆性增加等原因,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受到较轻的损伤,也可发生脆性骨折,故该病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有研究发现,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与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相比,常合并诸多内科基础疾病,且症状表现相对严重,故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经皮椎体成形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方法,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等优势,可最大程度恢复椎体的高度,增加稳定性,减少椎体内神经末梢的刺激,缓解疼痛程度[3]。经皮椎体成形术可通过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其中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造成的伤害相对较小,但仍存在骨水泥在椎体两侧分布不均匀,远期手术疗效不理想等不足之处[4~5]。目前,临床针对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案尚未完全统一。鉴于此,本探究将分析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对照原则将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A 组与B 组各90 例。A 组男41 例,女49 例;年龄60~85 岁,平均(73.82±6.23)岁;病程2~21 d,平均(7.94±1.28)d;骨折部位:胸椎46 例,腰椎44 例。B组男40 例,女50 例;年龄60~83 岁,平均(73.64±6.18)岁;病程2~20 d,平均(7.63±1.57)d;骨折部位:胸椎42 例,腰椎48 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已获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伦理字2020004015 号)。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6]中相关诊断标准;年龄≥60 岁;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且符合手术适应证;新鲜骨折;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者;椎体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者;椎体压缩>3/4 无法放置骨水泥或导针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将腹部悬空,局麻下手术,C 臂机透视确认病变椎体,调整C 臂机球管位置使棘突居中,双侧椎弓根显示对称等大,标记穿刺点。A 组行单侧入路,穿刺轴与矢状面的角度为20°~30°,穿刺针刺入骨质少许并稳定后正位像针尖位于椎弓根投影2 点或11 点位,侧位像上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上半部;再进针至椎弓根约1/2 处,正侧位像上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内;继续进针达椎体后缘与椎弓根结合处,正侧位像上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内;继续进针位于伤椎体前、中1/3 处,正位像上针尖达到的部位尽可能靠近椎体中心线。于透视下将拉丝期的骨水泥注入,并观察扩散的方向,在弥散、填充满意后将穿刺针与套管旋转拔除,使用无菌敷料对切口进行覆盖,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B 组行双侧入路,手术操作方式与A 组一致,骨水泥从两侧同时进行缓慢注射,在骨水泥溢出椎体范围或稍有渗漏时则立即停止。

1.4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2)伤椎前缘、中间高度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于手术前后对比两组伤椎前缘、中间高度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椎体高度/伤椎上下椎体高度的平均值)×100%。(3)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总分为0~10 分,得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4)腰椎功能。借助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共10 项内容,以0~6 级评分,得分与腰椎功能恢复呈反比。(5)自理能力。参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ADL)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6)并发症。记录两组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数据,围术期指标、伤椎前缘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VAS及ODI 评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用%表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A 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比B组更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组别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骨水泥注入量(mL)术中透视次数(次)住院天数(d)A 组B 组90 90 tP 50.48±14.23 61.58±15.47 5.010 0.000 13.52±6.18 20.85±5.62 8.325 0.000 3.75±1.92 6.58±1.83 10.122 0.000 15.43±4.68 27.62±5.87 15.404 0.000 4.76±0.58 4.71±0.62 0.559 0.577

2.2 两组伤椎前缘与中间高度、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 角对比 手术前后两组的伤椎前缘与中间高度、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 角对比相当(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前缘及中间高度相对术前均提高,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 角相对术前均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与中间高度、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 角对比()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与中间高度、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 角对比()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n伤椎前缘高度(mm)术前术后Cobb 角(°)术前术后A 组B 组伤椎中间高度(mm)术前术后前缘高度压缩率(%)术前术后90 90 tP 17.26±4.38 17.45±4.41 0.290 0.772 20.26±3.57*20.68±3.42*0.806 0.421 37.26±10.58 37.11±10.75 0.094 0.925 63.26±17.64*63.61±16.58*0.137 0.891 31.58±6.42 31.75±5.63 0.189 0.850 14.27±4.06*14.58±4.03*0.514 0.608 15.34±2.05 15.57±2.18 0.729 0.467 9.24±3.57*9.37±2.79*0.272 0.786

2.3 两组VAS、ODI 及ADL 评分对比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ODI 及ADL 评分相当(P>0.05);但术后两组VAS、ODI 评分均比术前降低,ADL 评分比术前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后VAS、ODI 及ADL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术前后VAS、ODI 及ADL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nVAS术前术后ADL术前术后A 组B 组ODI术前术后90 90 tP 6.72±1.13 6.85±1.08 0.789 0.431 2.89±0.72*2.76±0.75*1.186 0.237 30.56±1.26 30.74±1.35 0.925 0.356 12.46±1.58 12.71±1.62 1.048 0.296 56.84±8.48 57.21±8.65 0.290 0.772 64.27±8.26*65.52±8.67*0.990 0.323

2.4 两组并发症对比 B 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与A 组(5.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对比[例(%)]

3 讨论

老年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身体功能降低,在发生骨折后负重中心会前移引起脊柱活动功能受限,增加了摔倒受伤的风险[7]。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表现相对复杂多样,以腰背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随后凸畸形、腰背部肌肉痉挛与抽搐等,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以往临床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多采取开放性手术为主,但由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存在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且合并骨质疏松增加了手术的失败率,无法成为临床首选方案[8]。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椎体成形术在该病的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在该病的治疗中被广大医患所接受,但入路的选择仍无统一定论[9~10]。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手术时间较对B 组短,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较B 组少,且术中透视次数较B 组少(P<0.05)。提示单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与骨水泥注入量。顾越等[11]对134 例胸腰椎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侧与双侧入路对比研究发现,单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照射次数均少于双侧组,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目前关于单侧与双侧入路的研究结果与结论仍存在诸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骨水泥通过释放聚合过程中的热量,对椎体内神经末梢及炎症因子等起到一定作用,可起到镇痛的效果,注入后可产生弥散作用,达到稳定伤椎的作用[12]。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术后伤椎前缘、中间高度比术前升高,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 角比术前降低,且两组术后VAS 评分、ODI 评分比术前降低,ADL评分比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上述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双侧入路虽利于骨水泥的分布更加均匀,在骨小梁结构中充斥,可平衡椎体的力学性能,保证伤椎获得足够的生物强度,利于预后的恢复。单侧入路的形式虽可能造成骨水泥的分布不匀,但通过手术操作将穿刺针置于椎体的合适位置,也可获得满意度的止痛效果,利于恢复[13]。He 等[14]研究亦发现单侧椎弓根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暴露少,骨水泥量少,渗漏率低。Chen 等[15]亦发现单侧与双侧入路均可有效控制疼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但单侧入路益处更多,推荐在临床实践中用于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 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与A 组(5.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入路方式并发症均处于较低水平,有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相比双侧入路更短,且出血量与骨水泥注入量更少,但两种入路方式的恢复效果相当。

猜你喜欢
压缩率前缘压缩性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水密封连接器尾部接电缆的优化设计
缠绕垫片产品质量控制研究
多载波通信系统中CQI无损压缩法研究
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