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践述评

2024-05-10 04:58储开宏张少微
河南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海安高质量发展实践

储开宏 张少微

摘 要:【目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堵点、难点,制约因素多,需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研究,有效提高转化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法】对海安市近年来在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生态、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强化人才科创项目招引等6个方面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海安市在打破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壁垒方面的有关创新和实践。【结果】海安市形成了具有县域科技创新治理“海安模式”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验,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结论】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安;实践;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3-5168(2024)05-0147-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05.031

Review on the Practice of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Hai′an City

CHU Kaihong ZHANG Shaowei

(Hai′an C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Hai′an 2266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Due to the blocking points, difficulties and many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ethods] In recent years, Hai′an City has carried out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six aspects: optimizing the policy ec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ng technology work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enterprise innovat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 constructing the market system of results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cruitment of tal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s.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ose ac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Hai′an City in breaking the barriers of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unties. [Findings] Hai′an city has form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ith the "Hai′an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governance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promot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tial working idea for improving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Keywords: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i′an; practi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包含内涵不同但又高度关联的两个概念。转移是从技术供体到技术受体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流动[1],核心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化技术,并推向市场,让科技成果得到快速、广泛应用,其途径约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市场、人才、管理、知识或信息、服务、工程、资源、机器设备、资本)10条;转化侧重于从研究到技术开发到成果应用的纵向链条[1],是指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2],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国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加强顶层设计,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实施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國办印发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了从法律条款修订、配套细则制定到具体任务部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世界性难题。科研一线工作者擅长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而如何将其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则是其弱项[2]。《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研究指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是导致我国目前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两副脸”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1]。

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国内学者研究提出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技术平台转移模式、产教深度融合转化模式、创新服务载体转化模式等[4]。对于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政府应做什么来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的问题,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提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构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等生态环境,加强服务、搭建平台,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强培育和引导,弥补市场失灵现象[3]。

作为江苏省两家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之一、五家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的海安市,近年来,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的战略定位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战略目标,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县域科技创新治理“海安模式”[5]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验。

1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生态

近年来,海安市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大政方针、改革试点要求,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印发海安市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海安市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海陵英才”计划及若干政策的意见》《海安市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购房优惠实施办法》《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相关事项操作办法》“人才强市36条”和“1+13+1”的科创政策体系等市级支持科技创新改革的政策性文件20多个,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 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

海安市以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型县(市)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注重顶层设计,优化组织体系。

2.1 建立网络化工作推进机制

2021年海安市在南通率先召开科技发展大会,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科创委下设办公室,负责科创委日常管理工作。科技局增设改革创新科、增核行政编制。区镇、产业集群培育部门分别设立科技人才局(办)、产业科创办,核增中层职数,通过优化组织机构设置,配齐配强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工作推进机制。

2.2 持续深化“科技行”服务内容

海安市从2014年开展“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以下简称“科技行”),至今已有十年。从当初围绕“七个一”,到2022年围绕“六项工作”,每年变化的是部门或企业数量的微调和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不变的是机关部门服务“科技行”企业的“精气神”和“服务型”政府服务意识的不断强化。近三年,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20项,年净增工业应税销售6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

2.3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海安市已成功举办十届“创新创业在海安”和九届“两院专家走进海安”科技创新主题活动,每次主题活动预先征集企业技术项目需求并印刷成册,安排5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分别安排4~5个“双一流”高校发布科技成果,由政府搭建平台,拉近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距离,有效开展产学研对接。每次活动期间,会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区镇达成合作意向60项以上。

2.4 加强考核督查

将“科技行”活动作为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纳入机关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中,得分与部门奖金挂钩。采取“现场查评、月度点评、季度通报、半年和年终打分”方式,建立常态化机制,实行考核动态管理。对区镇常态化开展“科技人才杯”考核。市纪委监委不定期走访企业督察服务情况,并在“科技行”会议上给予情况通报。

3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3.1 务实高效推进高企培育

深入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扎实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以高企为代表的优质创新主体,支撑形成较好的创新发展态势。建立“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小升高企业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库—重点科创企业培育库”五级梯次培育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完善入库评价和在库培育体系,提高科创载体孵育高企产出率,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的高企培育机制。近五年,高企认定数分别为107、112、155、135、171家;近四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分别入库150、502、623、800家。2022年底高企总数以461家继续保持南通领先。成功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如图1、图2所示)。

3.2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江苏中洋集团牵头组建了江苏省长江特色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持承担了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项,实现了一大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作为唯一一家企业成员单位,又参加了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牵头组建的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公司丰富的种质资源、成熟的人工繁养殖技术、规模化的繁养殖基地、现代化智能化的繁养殖设施设备以及优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全渠道营销力量,都可以成为联盟创新资源,为联盟相关项目研发、应用、示范、推广提供支持。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加了江苏省新型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持承担了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项。

3.3 推进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

区镇和“科技行”挂钩部门联动,主要负责人牵头,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海安市现已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江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家;建有企业研究院21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工作站3家。江苏联发高端纺织技术研究院成为江苏省委编办审批的南通市首家由民营企业成立的省属科研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

4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4.1 全面推进孵化链条建设

近年来,海安市重点推进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省级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创园、上湖创新区等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将开发区和高新区的科创园由股级事业单位升格为正科级行政单位,落实市科技局和重点园区“交叉兼职”机制,开全省先河。发挥载体平台磁场效应,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形成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围绕创业企业发展的全孵化链条,为初创期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海安市现建有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加速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社区)12个。全市总孵化器面积达9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60家,已毕业企业124家。

4.2 聚焦乡村振兴强农惠民

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鑫缘茧丝绸产业园、中洋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园、雅周现代农业科技园建成为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海安蚕桑产业科技园建成为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推行“公司+基地(蚕业家庭农场、蚕业合作社)+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品牌、专利)+科技服务”的茧丝绸创新模式,建立茧丝绸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条龙茧丝绸创新体系,专利、技术、标准、商标品牌等覆盖全产业链,高品位桑蚕丝、丝绸制品享誉国内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丝绸行业第一。海安市先后获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23 家;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1 家、省级“星创天地”2 家。

4.3 加快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建设

海安市坚持把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作为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積极推进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打造产业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为根本,充分发挥资源及人才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渐成为海安市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新兴产业的发动机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海安市现已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海安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成为南通2022年唯一获批立项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连续四年获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奖励补助。

5 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

5.1 深入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

海安市获批建设南通市金融赋能海安科技创新示范区,先后成立了科技银行、科创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打造以股权和创业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服务平台;打出“苏科贷”“高企贷”“科创贷”“人才贷”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组合拳。2021年与江苏省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海安高投毅达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基金规模2亿元。新筹建总规模1亿元的海安英才天使投资基金,实现对人才项目的优选优投。“苏科贷”合作银行由原来的4家扩大到11家,连续多年被评为“苏科贷”绩效评估优秀(A类)合作地区。

5.2 推进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建设

技术市场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连接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据是直接反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数据。海安市近年来持续推进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规范化管理,通过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加强对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促进企业规范享受科技税收优惠政策。2019—2022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为7.97亿元、34.59亿元、35.64亿元、55.36亿元(如图3所示)。

6 强化人才科创项目招引

6.1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保障

海安市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持续开展人才项目招引工作,着力引进产业匹配性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招引落户人才项目136个,其中入驻科创园或孵化器的86个,共资助金额1.54亿元。成立南通首家县级人才学会、首家“青年人才驿站”,为来海安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指导、社会融入等专属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三年内新建人才公寓、青年公寓30万m2。近三年推出“租+购+补”全周期人才公寓2 738套,7 519人次享受政策兑现8 700余万元。近年来,先后引进国家级人才62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 141人,2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18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2个团队入选省“双创团队”。全市人才总量近19万,并保持着4%左右的年均增长率。

6.2 创新服务机制,招引培育科创项目

组建海安市科创企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工作专班,形成助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制定《海安市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施方案》,树立科创项目招引“管家式”服务理念。构建“3+10+X”科技闭环服务机制,即3支助企专业服务团,10支科技服务小分队,“X”个企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现实诉求。开展协同联动服务闭环运行机制,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服务,确保形成“发现问题、即时交办、专人跟进、结果反馈”的闭环服务。建立“一企一档、一项一档”科创项目管理档案,实时掌握拟建和在建项目手续办理、应税销售、知识产权等信息。近两年,共招引认定科创项目69个,培育科创项目35个。

7 结语

海安市作为江蘇省两家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和五家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在优化创新生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载体建设、构建市场体系、强化项目招引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和实践,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形成了具有县域科技创新治理“海安模式”[5]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宝贵经验,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8月高分通过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表彰为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地区,在2022中国创新百强县(市)中位列第13位,在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位列第28位。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连续十年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参考文献:

[1]付恭华,王莹,陈春林,等.科技成果转化概念辨析与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21(12):1124-1129.

[2]陈宇学,王芋朴.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践和政策的再思考[J].理论视野,2021(5):54-58.

[3]王志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杂志,2017(7):21-23.

[4]蒋建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转移模式研究[J].科技广场,2020(1):17-26.

[5]夏凯丽,周晓明.江苏省县域科技创新治理模式研究:以常熟、海安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0(1):1-3,7.

猜你喜欢
海安高质量发展实践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