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统“礼”智 服务时代“礼”治

2024-05-10 07:01王莉熊雷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风华礼仪时代

王莉 熊雷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以“治礼义”为培养“恒心”的不二法门,古人赞晋文公守“仁”“知”“武”之德而不进攻秦军为“有礼”,《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奉璧留谢也无不是“礼”在日常交往中的显现。

“礼”有哪些丰富内涵,传统“礼”文化在当今又应有怎样的更新和发展?请写一篇文章,对此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3月联考作文题)

命题解读

本命题是一道教考衔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正是聚焦古人对“礼”的理解,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这些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同理,兼有对“礼”的个人修养(礼节、礼貌)的浅层理解,与道德品行(谦让、守信)的深层理解,甚至还彰显了治国、理政等深刻内涵。从材料来看,可以立足于“礼”在引导和教化人们面对生活和社会实际时,要以文明指南、道德准则、政策设计、制度安排等理性约束自我,实现创新社会秩序,引导青少年思考如何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运用传统“礼”智,服务时代“礼”治的时代导向。

命题考查教材衔接,尤其反映在《烛之武退秦师》后的“学习提示”中:《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思考这类问题,对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需紧密结合任务的具体要求,对“礼”的意义、要求等展开分析。特别是要探讨“礼”在当今社会中的新型呈现,以及其在当今时代建构向好的社会新秩序、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考生在构思过程中,应避免停留在对“礼貌”的浅表理解上,而应深入关注“礼”在当今社会的具体表现。通过突破对“礼”的传统理解,考生应努力呈现出有思辨性的观点,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探讨“礼”的内涵和价值。

参考立意

紧扣命题的写作任务,坚持以材料为本,着眼“礼”的“丰富内涵”,探讨“礼”在当今的“更新和发展”。把握利用传统“礼”智,呈现出青少年将所学知识关联起时代的思考,写出服务时代“礼”治的看法。

参考立意如下:

1.“礼”行天下,壮己强国

2.承“礼”之智而安家国

3.“礼”多人不怪,“礼”多国不衰

4.有“礼”治天下

素材推荐

1.《礼記》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魏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

/佳作示例一/

承古礼韵   谱今风华

⊙ 湖北省团风中学   王一涵

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精神总让人回溯千秋,见贤思齐;孔融让梨、孟母断织的故事总让人心弦激荡,口耳相传。揆诸当下,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绵延;我们的举手投足间,是魏晋风骨的接续。两千年陵谷沧桑,礼韵飘香。“礼”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在中华民族灵魂的谱系里生生不息,孕育着代代相传的灼灼风华。

礼仪如纽带,构建和谐空间。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在庄重的商务场合中,礼仪表现为握手的力度恰到好处、言谈举止稳重大方,彰显专业与尊重;在温馨的家庭聚会中,礼仪流露于谦让长者的席位、倾听亲朋的心声,尽显亲情与关怀;在雅静的教育环境中,礼仪显现于师者以身作则、学子虚心求教的姿态,凸显尊师与重道。礼仪无处不在,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古今,构建和谐的社交空间。

礼仪似江河,承载民族血脉。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在波澜壮阔的国际交流舞台上,礼仪表现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熟谙各国礼俗,言辞谦和有度,传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气度和人文情怀。如同《诗经》所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进气势恢宏的元首外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举旗定向,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指引方向。这是大国之礼,也是民族根脉。

礼仪若磨刀石,塑造未来脊梁。

在新时代,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又该如何赓续和发扬礼仪文化呢?我认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青年人应牢记“礼者,敬人也”,让礼仪融入生活的点滴,化为待人接物的自觉。同时,应当秉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念,将传统礼仪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有“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实践智慧,又需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礼仪为镜,修身养性,锤炼品格。“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让我们用青春的热忱和高尚的礼仪素养,共同描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画卷。

礼仪,如烛照个人心魂的明灯,指引个体修养提升;似贯穿民族脉络的丝线,维系国家精神风貌。承古之礼韵,谱今之风华。青年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传承礼仪之美,用真诚展现大国之风,使之在人际交往与国际交流中熠熠生辉,构筑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  评/

本文层次清晰,逻辑严谨。首先谈礼仪是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交空间;接着论证“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最后从新时代,新青年出发论述礼文化的赓续。

总分结合,层层递进。行文构思采用三个分论点,撑起了全文的框架,分论点的写法也很新颖,前半句以比喻句式来写,后半句缀以层意深刻的表达,淳厚隽永。使文章形成层次递进的有机整体。文章语言优美,精彩的引用,整齐的句式,形象的表达,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值得我们认真地品评借鉴。

/佳作示例二/

当以礼为先   展中国风华

⊙ 湖北省团风中学    杨萌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中华民族也因此被誉为“礼仪之邦”。回溯五千年中华历史,可发现:唯有以“礼”治天下,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唯有以“礼”造国运,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故我认为:当以礼为先,展中华风采。

“礼”于华夏,源远流长,修身治国。

钱穆先生曾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从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到孟子以“治礼义”为培养“恒心”的不二法门,再至古人赞晋文公守“仁”“知”“武”之德,而不进攻秦军是为“有礼”……中国先哲希冀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遵循礼仪,而子路毫不谦逊的态度,被孔子取笑。由此可见,“礼”下至个人修养,上至治国理政,都极为重要。

“礼”于当下,与时俱进,崇真向善。

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礼仍是为人之本。知礼仪,便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更加美好安定。君可见扶老人过马路的学生,微笑前行;君可见红灯停绿灯行的车辆,秩序井然;君可见洒满朝阳的清晨,校园中声声入耳的“老师好”;还有那些努力践行着光盘行动的人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仪细节,在无形中传递着文明的力量,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弥散着和谐的芳香。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我们青少年应将礼行天下践行到底。

“礼”于民族,中国力量,大国芳华。

回顾那些升旗仪式上庄重的敬礼,国歌的雄壮旋律响起,它们是对“礼”之内涵的生动展示——中国力量。同时,那些驻守在高山雪原边境、肩负钢枪保卫祖国的战士,以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秩序的警察,都彰显了中国的力量。在国际交流舞台上,中国外交官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礼尚往来精神,所展现的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力量,也展现了中国式的优雅与浪漫,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明的魅力。

“礼”无处不在, “礼”无处不温馨,吾辈青年当潜学奋进,以礼为先,不断展现我中华风华。

/点  评/

本文总分构思,文脉清晰。作者通过引议联结与总分结合的模式,從不同侧面论证论点。分论点的拟写既紧扣材料,又能体现对生活的思考,守正创新,论证充分。

文章逻辑严谨,明暗扣合。作者先从传统的礼仪文化入手,阐述了礼仪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有序的重要性,进而将话题延伸至当今社会,从个人到民族,贯穿古今,娓娓道来。文章既明合材料,又暗扣观点,展现了青少年的思辨智慧。

猜你喜欢
风华礼仪时代
百年风华
百年风华
百年风华
穆欣欣:最是风华正当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