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诗去旅行

2024-05-10 15:32嘀咪
红蜻蜓·高年级 2024年4期
关键词:刘秀花落孟浩然

嘀咪

鹿门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城东南约15千米的地方,与汉江相邻。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都曾在此隐居,鹿门山因此而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千古诗山”。

鹿门山具有“五峰齐秀”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鹿门山、香炉山、霸王山、狮子山、李家山等五峰层峦叠嶂,山奇石异,集峻、秀、雅于一身,构成了山、谷、林、花、草、石、水等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图画。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这首千古绝唱《春晓》正是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下面,让我们穿越千年,跟随孟浩然的脚步,看看鹿门山的美丽景色吧。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處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开创了全新的山水田园诗派,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大多清淡雅致,如同展开的山水田园画卷,意境悠远,回味悠长。

作者介绍完之后,让我们看一看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吧。晓,天刚亮的时候;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整首诗简单易懂,大意是春天的觉真好睡呀,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的叫声。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美丽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当然,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听觉来描写春天,令人耳目一新。“春眠”交代了时间为春天。“不觉”二字,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风声雨声,好梦落花,十分惬意。“处处”,让我们想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个“闻”字,与下文“风雨声”相呼应,虽然诗人没有出门看春景,但从这些叽叽喳喳的鸟儿声中,就已经感受到了早春的生机。这种景象,不只在眼前,更在诗人的梦中。“花落知多少”,只是诗人的想象,“花落”二字,给人时间流逝的感觉。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我们理应珍惜春光,可以说这首诗是咏初春诗中的千古名篇。

孩子们你们看,有的诗,不用解释,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美。我们小时候咿呀学语时,这首诗是最早深入我们心灵的旋律之一。那时候,虽然还不能领会其中绝妙的意境,但每次背诵都是一种享受。春天、啼鸟、风雨、落花,童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一片片花瓣,那些花瓣至今还在我们的梦里……

孟浩然一生淡泊洒脱,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诗歌财富。这让我想起他的另一首写鹿门山的诗: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朦胧。忽然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曾隐居的地方。山门的松间小路寂寥幽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徘徊流连。

前面提到了隐居鹿门山的名士庞德公,这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相传庞德公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老师,一直隐居在襄阳,从未去过人群热闹的城镇,更不愿接近明争暗斗的官府。

当时群雄割据,荆州牧刘表为了招揽贤才,专门来到庞德公隐居的乡下,想要请他辅佐。

刘表问庞德公:“先生辛辛苦苦地耕田事农,不肯当官享受俸禄,以后去世了拿什么留给子孙呢?”

庞德公说:“世人追逐名利,只会把危险留给子孙,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

刘表听了以后,知道富贵名利无法改变庞德公的志向,无奈之下便离开了。

亲爱的孩子们,跟着唐诗去旅行、去玩耍、去学习,我们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名胜古迹。你会发现,每一句诗歌都别有洞天,每一处风景都令人流连忘返,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驰神往。关于鹿门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鹿门山的由来

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带领大臣习郁巡游苏岭山附近一带。夜里,君臣二人做了一个同样奇怪的梦,他们梦见苏岭山神化身两只神鹿前来护驾。

刘秀封习郁为襄阳侯。习郁到任后,在苏岭山建造寺庙以作纪念,完工的那一天,又雕石鹿一对,卧在寺门两旁,寺庙故称“鹿门寺”。

因为这座庙与皇帝刘秀托梦有关,名声越来越大,苏岭山便改名为“鹿门山”。

孩子们,这个传说是不是非常神奇?它不光道出了人们对鹿门山的美好想象,也体现了世人对山川的崇敬,值得我们思考。

好啦,亲爱的孩子们,一首诗中有一个故事、一段足迹、一次心灵的相遇,等下一次我们在唐诗中再见吧!

猜你喜欢
刘秀花落孟浩然
春晓
舟中晓望
11月,花落寒轻
刘秀苦寻同窗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春晓
盈盈花落,洁白的念
花落不知惜
刘秀苦寻同窗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