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思政课课堂革命的研究与探索

2024-05-10 10:00杨玉秀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棉被党史思政

杨玉秀 ,武 强

(1.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2.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3)

问题链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且问题之间逻辑清晰,让众多问题形成类似“链条”一样环环相扣的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且特色明显的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教学具有天然的结合点,两者都从现实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建立连接、激发兴趣、发现困惑、引起思考、探究学习、形成体系”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要用最鲜活的中国故事讲好思政课。如何在思政课上呈现有温度、有深度、有理论的故事呢?问题链教学为思政课故事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从问题链教学运用于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的价值出发,深刻剖析问题链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链教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的有效路径。

一、 问题链教学应用于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中的价值意蕴

在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中,将百年党史以故事化方式呈现,将故事以问题链形式进行提炼和梳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互动式教学,与课程教学知识点、重难点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宝贵教学资源,而且能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链搭建故事化桥梁,促进思政课教学立体化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即通过提出问题阐明教学目标,通过解答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其中的问题恰似一座桥梁,在解答问题中逐步实现整个教学目标的子目标。这从侧面更印证了问题链搭载桥梁,将百年党史故事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效衔接,能够巧妙解决教学重难点。将“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讲事实”与“讲原因”有机结合,“讲故事”与“讲政治”(指思政课的政治性)有机结合,拉伸理论维度,扩宽理论深度,实现横向、纵向理论内容对比,引导教学、激发学生,有效解决一讲故事就无聊,一讲理论就无趣的两张皮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问题链教学法用层层递进的问题铺陈逻辑,解读理论,揭示故事背后蕴含的真理,以征服学生,提高抬头率,增强获得感,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而向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

(二)问题链搭建故事化情境,促进思政课教学生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因此用生活中的、学生身边的小故事来剖析大理论,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形式,问题链教学融入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中,是讲活思政课的生动实践。在思政课上,将故事化教学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穿插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和学生关切点,进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我问你答、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在良好教学情境的烘托下,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凸显故事性的来龙去脉,完成教学知识的深入浅出,增强教学针对性,保证教学连贯有序,引导学生从故事走向理论,从现象探求本质,完成从“生动故事—情绪渲染—感情升华—勤思辩悟—价值认同”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课堂的“旁观者”变为课堂的“主人翁”,让思政课真正地活起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

(三)问题链创新故事化表达,促进思政课教学理论化

以百年党史故事为抓手,以思政课教材教学重难点为蓝本,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在倾听故事中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引用经典党史故事“半条棉被”,提炼“为什么是半条棉被”“半条棉被还在吗”“红军离开时承诺,等革命成功之后一定送一条完整的新棉被,送了吗?”三个问题形成链条,层层递进,第一个问题讲清楚半条棉被的经典故事,交代故事背景,明确它是党和人民的一种选择;第二个问题通过交代半条棉被的后续,拉伸理论维度,对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不同之处,从而讲解人民在历史的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个问题送了吗?交代故事发展脉络,拉伸故事维度,挖掘故事深层次内涵,不仅送去了完整的新棉被,还送去了脱贫攻坚,送去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古论今,社会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就是最正确的选择。这种“故事化+问题链”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更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效果,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二、 “问题链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的问题归纳

“问题链教学”虽然在思政课故事化教学改革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运用难度大、教学经验积累范围小、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一)教学方法运用难度大

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困惑和教学难点而进行的,可以说“故事”的目的在于“化”,促进学生的价值内化,行为外化。党史故事如果讲得不生动、不具体,缺乏带入感、没有问题意识,实际上是脱离主体缘木求鱼,特别容易形成故事、理论两张皮。当前,许多教师在故事化教学改革中注重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互动,或者课堂翻转,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作用。但是,“问题链教学”在故事化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还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回答问题交流上,或者机械的课堂活动上,甚至出现为了互动而发问的无效问题上,比如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你知道这个人物是谁吗?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问题链,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缺乏生动内在的课堂活动。在调查研究中有这样一道问题,“您对‘问题链教学’了解多少?”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没听过,只有少部分学生很熟悉且实际应用过。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问题链教学在故事化教学改革上应用难度大。

(二)教学经验积累范围小

问题链教学运用于故事化课堂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授课教师必须对问题链教学和党史故事的全貌、思政课程的知识、重难点等有充分了解,对三者的把控和掌握程度是达到育人效果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百年党史故事中如何精选课程需要的故事、如何洞见和把握现实社会热点和问题、如何进一步精选故事,设计问题链成为教学储备中的难题。例如在引用“半条棉被”经典党史故事中,如果提问“你知道‘半条棉被’的党史故事吗?”很难引起学生关注,这种属于无效问题。如何有效提问,引导到教学知识点,这对授课老师来说不得不说是一项艰巨的考验。更进一步说,不同学生针对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和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各不相同,而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范围有限,并不能随时完全准确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和疑惑。在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您怎样看待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问题,少部分学生选择“一般都有明确答案,不能引起我的兴趣”,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提问有一定难度,但对学习该课程没有帮助”。这从学生视角反映出授课教师对“问题链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因此,当前思政课老师对问题链教学的教学经验积累范围小,进而导致对问题链教学运用于故事化课堂革命的认识不够,已然成为限制课程改革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三)教学内容更新太快

思政课的鲜明特色就是具备很强的时代性,更新变化的速度往往很快,虽然基础理论不变,但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故事的选取、运用、侧重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需要根据学科、理论的新进展来丰富内容,这是课程发展的普遍规律。教学内容适当的更新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但教学内容更新的频次和间隔需要符合学科、课程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更新频次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学科、课程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从问题链教学与思政课程课堂革命的关系角度来看,有的老师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设计质量不高、问题之间关系松散、问题设计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致使问题链教学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只有现象不见本质。

三、 问题链教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故事化课堂革命的有效路径

借助问题链教学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故事化教学,实现思政课程的课堂革命和提质增效,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一)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直播,都要避免发生失误或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环节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为此,首先要培育教师的整合与创作能力。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专题的整合能力。教师的创作能力主要是指故事化教学的二次创作,即“故事化+问题链”的设计与转换能力。党史故事数不胜数,党史故事的讲述方法也千差万别,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链,达到既讲述故事细节又讲背后理论,既讲故事结果又讲深层影响,既讲故事理论又讲与学生的关系,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整合和创作能力。第一,要明确主题主线。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百年党史经典故事,融会贯通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二,要突出价值取向,紧扣课程的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爱好选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先进榜样的经典故事,建立覆盖整本教材、各重点章节、各重要专题的党史故事库。第三,要突出效果导向,将问题讲深、讲透、讲活,通过“故事化+问题链”教学整合与创作,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其次,在授课中,教师要具有教学调整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对故事的选取类型、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时间、提问的逻辑点等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解中国革命道路的选取过程中,开始采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故事,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兴趣不大,问题设置不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研究、资料查找,决定调整教学策略,更换歌曲故事《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通过听歌解读歌词,为什么挖野菜当粮,为什么红米饭南瓜汤也能餐餐吃得精打光来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讲述引兵入井冈山的艰苦岁月;继续引申问题,为什么当时反围剿失败,生活困难,又唱到了“反围剿,斗志旺呢”?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道路的探索;最后问题再问为什么能“天天打胜仗”,实现从节节失败到天天打胜仗的转变呢?总结道路的重要性。通过听歌,层层递进,问题抽丝剥茧,逐步深入,总结升华。最后,在课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与收获。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感受,积极进行反思,汇总经验教训,形成系统总结。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问题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问题设置的灵活性、开放性,使学生在多种答案比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认识、掌握教材内容,感悟故事的伟力,感受真理的力量。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形成师生共建课程资源的格局。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设定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学习状态。比如在半条棉被党史故事的讲解过程中,就是学生主动提问:“老师为什么是半条棉被,为什么留下的不是整条棉被?”给教师以启发,总结提炼出了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是半条棉被却经典流传”的问题,学生的提问激发了教师问题链设计的灵感。其次,要贴近学生生活,构建答疑解惑的教学情境。“故事化+问题链”是思政课的创新模式,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教师要从内容到形式针对青年的特质进行因材施教,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同时要善于运用学生的日常网络工具辅助教育教学,将学生喜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热点话题,甚至研究学生所思所想。比如“故事化+问题链+情景剧”“故事化+问题链+微课堂”等形式,比如教师融合某个网络时政热点问题在APP上发起“头脑风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将问题和教学中的问题链接起来。这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问题的逻辑链条,贯通教学的全部环节

问题链教学在故事化教学课堂革命中应用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问题成链,能否设计出真问题、好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能够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对于推进故事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第一,要合理设置问题。“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解答好问题不容易,设置好问题同样不容易。问题的设计和确定需要突破传统问题导向,探寻课程内容的重难点、故事发展的悬疑点和学生兴趣点。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知教材知识结构,提炼教学核心问题;其次,要具有丰富的党史材料库,在党史故事中精选课程需要的故事,提高问题意识,总结提炼有效问题链。最后,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问题,结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问题创设恰当的情景,依靠问题让思政课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第二,问题要形成链。教师要注重问题之间形成逻辑链条,增强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助力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搭建”,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内涵、精神的动力、逻辑的力量、理论的魅力。教师可参照“创设故事情境—提炼故事问题—分析探究—引导启发—提高拓展”流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得问题与问题间、问题与故事间、故事与理论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围绕问题互动。围绕问题,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探求真知、增长才干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要加强对教学问题的类型、性质和特点的逻辑分析与研究,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更要注重问题链的逻辑性、整体性、针对性、开放性,突破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把故事发展脉络或者故事名称、人物作为教学起点的教法,沿着解疑释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沿着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深化教学。

猜你喜欢
棉被党史思政
半条棉被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牛奶奶晒棉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