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吉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
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 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1],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研究,必须围绕这两个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展开,这就涉及两个基本概念,即“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厘清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2]23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正本清源,准确把握“工人阶级”的科学概念,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全面阐明中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地位和历史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工人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从职业特征上讲的,无产阶级是从社会地位上讲的。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以自问自答的简明风格阐述了25 个有关“共产主义的原理”,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 世纪的劳动阶级。”[3]295在恩格斯看来,凡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的劳动者,都属于“工人阶级”。问题在于,“劳动阶级一向就有”,是不是有了“劳动阶级”也就同时有了“工人阶级”?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19 世纪的劳动阶级。这里就涉及3 个问题:其一,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其二,19 世纪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是19 世纪劳动阶级的本质界定在何种意义上至今依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这一革命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英国,后来,相继发生于世界各文明国家。”[3]295工业革命使得“工人原来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生了两个逐渐并吞所有其他阶级的新阶级”[3]296,即几乎独占了全社会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几乎完全没有任何财产,因而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的阶级——工人阶级。正是因为工人阶级是由工业革命产生的,恩格斯才有了无产阶级就是19 世纪的劳动阶级或者劳动者阶级的论断。
19 世纪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称其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40119 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3]407。可以看出,19 世纪就是一个由工业革命开启的时代,是从“自然联系占优势”转向“社会因素占优势”的时代,是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从“人的依赖性”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与此相应,人类社会历史也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也随之产生,这就意味着,从19 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人类社会也随即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是19世纪劳动阶级的本质界定至今是否依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一问题的阐明需要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问题的“抽象力”方法。马克思指出,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4]82。这种“抽象力”是一种思维抽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与自然科学通过理想的实验环境得出结论的过程不同,在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必须采取“抽象力”。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收入来源来看,除了完全依靠资本获得收入的资产阶级和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收入的无产阶级外,还有大量的中间阶级——主要靠资本,辅以部分劳动,或者主要靠劳动,辅以部分资本。但由于大量的中间阶级只有两种转化的可能,或者成为资产阶级,或者沦为无产阶级。因此,整个社会最后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才说“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3]295。马克思、恩格斯称这种“抽象力”为一种“普照的光”[4]707,“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4]93。
正如把握了摩擦系数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才能把握现实中复杂多变的运动过程一样,只有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抽象为两大完全对立的阶级这样一个“先验的结构”,才能把握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变化。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从生活资料的来源看,现实的阶级状况可分为4 种情况:一是完全靠资本;二是主要靠资本,辅以少量劳动;三是主要靠劳动,辅以少量资本;四是完全靠劳动。第一种和第四种情况是这种“先验结构”的两极,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二种和第三种这两种中间状态都可以通过第一种和第四种的对立统一关系得到阐明。这正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一样,任何现实的氧化过程绝不完全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的,也不一定是充分燃烧的,但任何现实的氧化过程都可以依据这一理想的“纯粹形态”的结果得到说明。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历史趋势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当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一定要和本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面临的时代问题结合起来,“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376。因此,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定义,其蕴含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到今天依然适用。
根据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概念本质内涵的界定,结合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①中国工会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指出:“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加入工会为会员。”同时强调,“工会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依法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笔者认为,工人阶级是指以工资收入或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阶级,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也包括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作为共产主义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承担着解放自己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为了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为了把社会的否定结果体现在无产阶级身上的原则提升为全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5]17。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承担着两大历史重任:其一,宣告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解体;其二,否定私有财产。那么,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承担这两大历史重任,并最终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呢?
从理论根基来看,无产阶级的解放同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它不会像剥削阶级那样存在一种狭隘的统治利益,而是从根本上清除不合理的利益关系,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利益。为此,它决不谋求自己对社会的统治,而是要消灭一切统治,因为奴役他人的人也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从实际进程来看,工人阶级所承担的人类解放使命,是一个从全面受到束缚到部分解放再到更全面、更彻底解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众多人受到束缚到少数人的解放再到多数人的解放,最终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过程。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一切阶级对立和由阶级对立引发的陈腐污浊的东西都将消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高度统一,将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一个完全自觉的人类历史的新开端,个人的发展不再以奴役、压迫、对抗为前提,而是以自由、合作为基石。换言之,“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7]309矛盾的特殊性意味着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中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地位和历史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党在各个阶段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百折不挠、浴血奋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毛泽东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的领导力量”[8]8。虽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动力,但革命的领导力量只能是代表中国新生产力的最有觉悟最有组织性的工人阶级,“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8]18。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与其运用之方法决议案》,明确了无产阶级在工会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指出:“一年来民族革命运动中,工人阶级却表现出了自己阶级的伟大力量以及在这些运动中的领导地位。”[9]167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之外,还具有最革命、最有觉悟以及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等突出优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团结自己和团结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当前的任务”[8]24-25。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新中国的成立,使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现代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较小。1949年,全国人口总数为5.4 亿人,全国职工只有809 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300万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到1952年底,全国职工总数已达1500 多万人。党积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注意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培育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操,并结合实际斗争需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治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得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劳动热情大大提高,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1957年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要在10—15年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9]194。
197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重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工会九大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工会召开的首次盛会,但由于工会九大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会通过的章程还沿用了一些“左”倾思想的提法。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而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0],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83年,中国工会十大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文化知识、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此后,1988年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一大,提出要推进工会改革,团结亿万职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事业的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工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在搞好国有企业经营体制转换的同时,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创新工会工作方向和工作方式以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等等。1993年中国工会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在“总则”第三段对我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9]228。中国工会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沿用这一表述,充分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踔厉奋发、奋勇前进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新时代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等作了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26,“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2]23--24。
2018年中国工会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在对工人阶级性质、地位的表述上,增加了“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的新定位,将中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地位完整表述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9]285。2023年中国工会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继续沿用了中国工会十七大的阐述,一字未变。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工人阶级会继续以忠诚可靠赓续工人阶级的政治本色,以劳动创造担当工人阶级的使命任务,以过硬本领展现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以团结奋斗弘扬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以更加昂扬的豪迈姿态、披荆斩棘的担当精神,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奋勇前进。
从国际工人运动史来看,虽然工会是早期工人运动发展到罢工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人早期按照职业实现联合的必然产物,是工人阶级由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但各国工会的性质特点、职能作用却不尽相同。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1]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宣传、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伟大事业,谱写了雄美壮丽的工会篇章。深入中国工人运动的脉络去梳理中国工会运动的变化历程,是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工会的性质问题。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与其运用之方法决议案》,第一次对民主革命时期工会的性质作了概括。该决议案指出:“工会是工人阶级斗争的营垒,他的组织,只有两种形式——产业的与职业的。他的原则是要严密的集中。”[9]167作为工人阶级斗争的营垒,工会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1927年6月,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对此作了回答,强调工人阶级要完成重大任务,必须做到:第一,尽可能吸收广大工人群众参加工会;第二,工会各级领导机关要深入群众,深入工人斗争的一线,与工人一起讨论斗争的方法;第三,在斗争中培养和提拔有能力的工人参加工会活动,不断发展壮大工会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会组织健全有力,进而与国际工人结成联合战线,共同斗争”[9]167。
关于工会的宗旨问题。1925年5月第二次劳动大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第一次明确指出:“本会以团结全国工人,图谋工人福利为宗旨。”[9]167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工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大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章程》进一步指出:“本会以团结全边区工人、职员、雇农,拥护工人的利益,争取民族和工人的解放为宗旨。”[9]167这就将工会的宗旨从“图谋工人福利”拓展提升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和工人阶级解放”。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大会恢复重建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劳动协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实现了全国工会组织的统一。大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第一章第二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会的宗旨作了完整概括。该章程指出:“本会宗旨为团结全国工人,保护职工利益,争取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联合全国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联合全世界工人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而奋斗。”[9]167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工会坚持4 个宗旨:其一,团结全国工人;其二,保护职工利益;其三,争取民族解放;其四,保卫世界和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1953年是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为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要求,有效地组织职工群众投入新的经济建设工作之中,全国工会组织需要进一步总结第六次劳动大会以来工人运动的经验,制定新的工运方针。为此,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全总六届三次执委会将第七次全国劳动大会更名为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53年5月,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后中国工会的性质作了新定位,明确指出:“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以后,中国工会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工人群众学习管理的学校,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9]187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据党的八大的决议精神,1957年12月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引带”和“人民民主政权最坚强的社会支柱”[9]194-195。该章程指出,“中国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广泛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引带。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中国工会是职工群众学习管理的学校,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9]194。总之,工会八大在坚持中国工会七大“三个学校”定位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了中国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引带”和人民民主政权最坚强“社会支柱”的重要作用。
197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拨乱反正的开始。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重申了1957年中国工会八大关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工会性质的界定,即“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支柱,是广大职工群众学习管理的学校,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9]204。从工会八大提出的党联系群众的“引带”到工会九大强调的“纽带”,突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工会的重要作用。大会认为,各级工会要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必须做好以下5 项工作:第一,进一步落实工会是广大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学校的定位,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第二,发挥“纽带”作用,吸引工人参加管理,保障工人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第三,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四,关心群众生活,保护工人利益,工会应当成为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第五,把各级工会组织切实整顿好、建设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也随之拉开。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中国工会的特性和作用也不断丰富和拓展。
1983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在“总则”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9]210这一性质定位,强调了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突出了工会群众组织的特色。1988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将工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该章程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9]219这一性质定位,突出了中国工会的政治属性,强调了工会的政治功能。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1993年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工会的性质、职能、作用。1998年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沿用了这些表述,在文字上未作修改。
关于中国工会的性质。 1993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9]228。这一界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会的性质以及工会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相应地,围绕这一性质,中国工会十二大首次将工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能概括为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4 个方面。
关于中国工会的作用。1998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将其概括为3 个方面:其一,在经济生活方面,工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维护职工政治权利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和物质文化利益,并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其二,在政治生活方面,工会维护国家政权,协助人民政协开展工作,发挥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其三,在社会生活方面,工会通过组织广大职工“自治、互助、互济”和建立帮扶机制,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事业的发展[9]239-240。
2003年9月,中国工会十四大第一次对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作了明确界定,指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9]250。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五大、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六大都沿用了这一表述。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年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七大和2023年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都在“总则”开门见山地写道,“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从字面上看,自1993年中国工会十三大以来,历次中国工会代表大会都沿用了中国工会十三大关于中国工会性质的定位和表述。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因此,还需要结合中国工会十七大,尤其是中国工会十八大的相关表述来把握新时代中国工会的性质定位。
2018年中国工会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写入工会章程,增加了中国工会“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内容,鲜明地强调中国工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承担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提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中国工会应“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人运动时代主题”[9]285-286。
中国工会十八大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工会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全面履行工会的社会职能,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团结和动员全国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阐明“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这两个基本概念,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研究。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研究需要围绕“什么是工人阶级、什么是工会”“什么是中国工人阶级,什么是中国工会”“中国工会干什么”“中国工会怎样干”“中国工会如何发展”这5 个问题,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理论、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的性质理论、中国工会的职能和基本职责理论、中国工会治理理论、中国工会改革创新理论,形成一个内在关联、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构成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需要系统研究3 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的理论、关于工人阶级的理论、关于工会的理论,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要旨、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理论、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会的起源、性质、地位以及工会国际联合的思想,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分别阐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理论。
第三个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方向、根本方针、时代主题、政治责任、战略任务、精神旗帜、基本职责、根本动力,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在理论阐释上,要结合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系统阐明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主题、根本问题、科学体系、理论特质、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是贯穿工会各项工作全部过程的、带有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大问题,也是每一个工会工作者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毛泽东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7]171同理,不了解中国工会的性质,就无法确定工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所谓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不同性质事物的结合。因此,只有正确认识中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地位,正确认识中国工会的性质和地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工会工作的理论原则和行动依据。
工会的性质地位通过工会的职能和基本职责来体现,离开工会的职能和基本职责,工会的性质、地位就成了无内容的空洞抽象概念。
工会的职能是工会通过自身职责的确定和履行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即工会的社会职责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职责,所要说明的是工会这个社会组织究竟是干什么的,它有哪些社会责任,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功能,是指工会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之后,会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和社会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因此,工会的职能是工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工会的基本职责是工会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
中国工会的职能和基本职责是由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与中国工会的产生、目标和任务紧密相连。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关系新变化,顺应职工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中国工会要通过履行职能、承担基本职责,充分发挥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作用。
中国工会应该怎样干,怎样才能干好,这事关工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工会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11],这为工会参与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
推进中国工会治理理论研究,需要阐明3 个问题:其一,宏观层面,工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工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提升工会治理能力。其二,中观层面,工会治理的目标是要建立健全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要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使工会工作更贴近基层、更贴近职工群众、更符合职工意愿。其三,微观层面,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基层工会离职工最近,是工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要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不断赋能基层,激发基层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12]。工会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性质,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工会自身的建设、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中国工会十八大提出的“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深入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健全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要求,系统推进工会改革创新。中国工会的改革创新理论,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其一,工会的组织建设与改革;其二,工会的思想建设与改革;其三,工会的工作方法、作风建设与改革;其四,工会的经济、事业建设与改革。
总之,基于“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这两个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围绕“什么是工人阶级、什么是工会”“什么是中国工人阶级,什么是中国工会”“中国工会干什么”“中国工会怎样干”“中国工会如何发展”这5 个问题,构建一个逻辑统一、内在关联的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