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

2024-05-10 05:51刘伟兵
关键词:现代文明文明特色

刘伟兵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7。这一论断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遇到的现代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统一体。因此,把握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贡献,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社会主义文明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明形态。马克思作为一个严谨的思想家,并没有去空想社会主义文明的图景,而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的科学发现,规定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哲学定向是实现人类解放,未来前景是共产主义,文明主体是人民。

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内容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内容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并用新的话语符号表现了出来。在社会主义文明领导力量方面,新时代既加强了全面从严治党,又坚持和强化了党的全面领导,明确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及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新时代还建立健全了党的各项领导制度体系,完善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了反腐败斗争,使得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从而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方式推进了社会主义文明领导力量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文明主体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巩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人民主体,明确了人民至上的世界观,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明确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依靠的力量,明确了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治国理政内容的重要标准。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积极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并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 。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新定位”[3],明确了要“把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之中”[4],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化和完善了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举国体制,初步确立了“一个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5],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共同富裕,增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张,在实践上通过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制度化、仪式化的方式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明确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发展导向,推进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提出了全面脱贫的底线任务,明确了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方向,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再次将劳与德智体美并提,纳入教育方针,坚持和推进了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平安中国建设,推进了“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面对时代任务时,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文明新领域、新内容的创新和创造,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

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面对建构什么样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命题时,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次将生态保护提升到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念’到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再到十九大报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个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理论凝练不断系统化的过程”[6]。进入新时代后,生态文明是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环践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正式成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一部分。生态生产力的提出,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创性贡献,并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其他文明内容的方方面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7]。

其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面对培育和践行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命题时,创新提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维度,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8],是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着眼点。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还是具象的社会存在,生成于人们的历史社会实践之中。“意识形态在内容上是精神的,在形式上却不得不是物质的”[9]。马克思直言“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0]。

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面对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治理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命题时,创新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五个现代化”,是之前四个现代化的逻辑结果,也是实现之前四个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把握是从制度建构上进行的,包括了社会治理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等内容,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军事、党建等领域的系统化、法治化的制度建设、制度协调与制度运行,推进了社会主义文明制度建构。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已有成果,也对社会主义文明进行了创造,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的新论断。这在文明发展维度上,就是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实现了对包括传统、近代、现代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性赓续与时代化发展,构建和发展了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民族标识。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在时代化中,实现内容的现代性变革与形式的现代化转型,从而重新激活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在时代化中,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进程,是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评价、鉴别、取舍的标准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化创新发展的取向和内容。这一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叙事框架、话语体系、传承方式的发展,包括对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符号体系的再建构,对仪式体系的再融入,对话语体系的再阐释等,通过“记忆再造”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创新。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治国理政借鉴的重要经验和智慧来源,发展了中华文明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德治、礼治、教化、廉政等思想与经验,在治国理政中注重德治的价值认同,注重礼治的国家仪式规范,注重教化的家风家教的倡导,注重廉政的修身律己等,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功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是通过符号整合、话语整合、记忆整合、仪式整合的方式,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的文化心态进路,在时间、空间、心理意识三个维度上实现整合。

第二,革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近代中国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革命文化形塑了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斗争品格、革命特质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实现了对中华文明革命时期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并重塑了红色记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了中华文明伟大梦想的内涵。同时,在文化心理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发展了革命斗争品格,发扬斗争精神,进行结合当下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64,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和反腐败斗争,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斗争精神与斗争品格。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了革命文化,发挥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教育,将革命时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各种革命精神结合新时代的历史特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进入现代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符合先进生产力需要,满足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持与发展,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方式和形式。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规定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转变了中华文明自近代以来的文化心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现代化阶段的文化自信。其中,只有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需要,适应先进生产力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才能在文化层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精神,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命题,整体性地丰富和构筑了中国精神。提出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的命题,本身就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层面的创新概括与发展。中国精神命题的提出,在精神动力层面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源和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精神纽带。

在此基础上,又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历史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面貌,彰显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与道德风范。就两者关系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引领旗帜、重要内容,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这是因为中国精神是生成于中国人民的历史奋斗,是人民精神品格、精神意志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铸就的精神果实。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内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凝练表达,也是中国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要求。

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坐标系里,已经存在着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具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这些精神内容既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精神结晶和精神动力,也锤炼了民族品格,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传承和结合时代要求弘扬已有的精神,还正式提出了建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这些新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发展的贡献,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以来的精神动力和精神面貌。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全面地规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步骤、方法,是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文明的斗争品格,丰富了中国的精神谱系,立体式地丰富和整体性地发展了中华文明的具体精神内涵以及复兴愿景。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现代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为现代文明开辟了新领域,建构了新形态。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列思想,为现代文明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提供了美好生活的新样本。当前人类已经进入现代文明的阶段,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结合了本国的历史、现实的特点进行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较为典型的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等。但是,这些现代化模式并不适用于人口众多、长期落后的中国。因为其依赖资本增殖逻辑而呈现为一种不可调和的现代性悖论,使其现代化进程既不持久也有限度。因此,人类文明需要一个适合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还能规避现代性风险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具有了文明发展的意义。

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性”,是发展趋势的全面性和计划的全面性的辩证统一。在借助资本增殖的内在驱动力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会由于资本的全面扩张而获得全面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会出现全面生产、全面消费的趋势,会成为不自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力量。但是,资本增殖的全面性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尺度上又具有片面性,甚至虚假性。因为资本会通过制造虚假需要来刺激人们的消费,从而使得人们在各种拜物教的异化方式中片面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驾驭资本逻辑的方式,既通过资本增殖实现全面扩张,也要发挥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世界各国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贡献中国智慧,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14个“坚持”、10个“明确”,全景式地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这种计划的全面性、丰富性,又是建立在开放性、发展性基础上的,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不断增加内容的全面计划。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规划,可以超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为人类现代文明提供一种新的发展图景可能,描绘出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景。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触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计划,为现代文明建设什么样的强国提供了样本。西方现代文明遵循的是资本逻辑,建构的是霸权国家,其“强国”的强大性建立在与人类的对抗性基础上,即西方的现代化强国必然是要有在其体制内的弱国供其剥削。这种强国是依靠资本剥削与掠夺的方式建立起的现代文明,是“窃取”的文明。这种方式既不正义,也不持久,更不可持续,会在国际上愈加严重的两极对立与对抗中走向自我灭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图景,在人类现代文明史和社会主义文明史上重新定义了强国的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图景。强国不再只是经济实力富裕、国防实力强大、政治民主,更是社会文明和谐、生态环境美丽。这在事实上规定了强国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强国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资本,评价标准是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是财富的多少,必然前提是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增进的是“民生福祉”[12]而不是资本增殖。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面对现代文明人类命运关系愈加紧密的现状时,就如何进行全球治理,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贡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将世界带向何方,是人类文明不同道路、不同形态都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资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世界历史的进程时,是以资本增殖的逻辑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满足的是资本增殖的需要而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使得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建立的人类命运关系是全球霸权体制,把世界带向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对抗性的关系。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在遵循世界历史进程的规律基础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口,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承认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面对着共同问题、共同矛盾,有着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具有着共同价值,需要进行共同行动才能实现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以往的霸权主义、单极世界的人类命运关系建构,以文明共生取代了文明冲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命运关系的原创性建构,也是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创新和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了安全、经济、责任、生态、文化的共同体建设。其一,是人类通过共建的方式形成普遍安全的安全共同体,共同应对人类的共同危险。通过超越国家、民族的安全建设,建立一个涵盖不同国别、民族和人民安全诉求的普遍安全的共同体,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其二,是人类通过共建的方式形成同舟共济的责任共同体,承担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各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共同承担全球治理责任。其三,是人类通过共建的方式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就是在世界历史阶段,不断坚持和发展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其四,是人类通过共建的方式形成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就是互相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文明共生、共存、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文明互鉴,互相学习。其五,是人类通过共建的方式形成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就是人们意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任何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需要全人类的共建、共治,共同承担责任。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现代文明寻找到了共同价值基础,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理论。现代文明之所以可以共生、共存、互鉴,是因为现代文明存在着共同的人类价值观。习近平在2015年,正式就人类文明中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什么,做出了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概括与提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在现代文明意义上,是对西方文明“普世价值”的超越。

西方文明也曾就现代文明的共同价值是什么,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他们立足于抽象的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以普遍主义的方式抽象建构出了“自由”“民主”“博爱”“平等”“法治”等“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用抽象的人性论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掩盖了其现实生成起点是资本的事实。“普世价值”普世的并不是人类共同价值,而是资本主义文明中普遍的资本关系。这是因为在资本的文明中,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普世价值”的“自由”是资本的自由,“普世价值”的“平等”是交换的平等。而且在资本增殖的逻辑中,“普世价值”追求的是共同的“同”,是不同价值观的同一,其实质是资本关系普遍化的世界历史进程。这在价值观领域就表现为“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很明显,如果现代文明中共同价值基础是“普世价值”的话,那么在事实上就是接受了现代化只是单一的资本逻辑,现代文明现状就是文明冲突。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恰好是对现代文明共同价值的正确把握,是对现代文明价值观领域的“拨乱反正”,为现代文明寻找到了正确的价值观建构道路,具有重要的文明意义。

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文明价值观领域的重要创新。因为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中国,才能明确共同价值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性。只有明确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才能从人的需要出发,明确共同价值观之所以可能共同,是因为其满足了人民共同的需要,是人们共同实践的价值反映。同样,也只有中华文明的智慧才能在“和而不同”的文明主张中,明确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不在“同”,而在“共”,就是要共生、共存、互鉴。

其中,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价值反映,公平与正义是人类尊严生活需要的价值反映,民主与自由是人类政治解放需要的价值反映。这三组概念、六对范畴,回应了现代世界历史状态下人成为“类”的共同价值。人作为“类”的前提之一,就是人能够以“类”的形式生存下去。这存在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人类能够和平共处,而不是战争互相毁灭;二是人类能够持续发展下去而不是停滞不前。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底线需求,后者是人类生存延续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人类还有尊严生活的需要。有尊严的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文明体现,是现代文明中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价值反映。民主与自由则是世界历史阶段政治解放的价值反映,是现代文明政治关系的价值体现。正是基于此,现代文明的不同模式、不同道路、不同形态,都可以超越制度的对立,以历史条件下共同的价值观实现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原创性上回应了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发展遇到的难题、问题,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内容与形态。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