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张 波 高敏敏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学生的必备品德。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为树立正确的“三观”打下基础。而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学校教育不应该只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效,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要厘清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采取相应对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
感恩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地填鸭式灌输,而是一种能够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顺应感恩教育的教育趋势,使教育活动的意义与成效得到双重保证。感恩教育一般要经历形成认同、促成共同价值观和自觉承担责任三个不同的螺旋上升的结构,最终促成知行合一。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我国,感恩已经在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感恩思想、感恩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之始,要利用好这种强大的感召力,进一步形成对德育内容的认同。
在中华文化中,感恩的最理想境界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他人,这并不一定是物质或者其他载体的答谢。“大恩不言谢”是感恩的本质表现,这样的道德认知必然促成道德行为的发生,人们可能会因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在感恩教育中,要在思想观念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自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感恩教育的最终价值也就实现了。
早在2018 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以下简称“指南”),开启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其建设的德育内容,是建设感恩教育内容的基础。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结合“指南”中五大领域的德育内容,可以建构相对应的感恩教育内容。
在理想信念方面,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在低学段引导学生讲好感恩故事,形成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可以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感恩先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付出和牺牲。可以讲述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故事,感恩党、国家、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讲述新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故事,感恩伟大的祖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高年级学段,要突出实现从价值观的树立到社会责任行为的落地。具体而言,可以在低学段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理解感恩革命先烈的基础上,走进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走进革命先烈后代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重要的纪念日,在学校组织开展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可以在理解和认同伟大中国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将伟大的中国梦和自己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结合新闻实事,如解决区域冲突的中国方案开展讨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不同的价值目标。感恩教育要特别注重如何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低年级学段,要学会感恩家庭和国家,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承担家庭责任。要常怀报效祖国之情,在学习中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要积极参与班级建设,树立团队意识,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在高年级学段,要从根本上把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作为自我成长的理想价值追求。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社会。要自觉维护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权威,依法依规办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指南”与教育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的“3+2+N”推进模式相结合,可以设计如下的感恩教育内容。
在低年级学段,注重引导学生感恩中华文明的哺育,不断提高文明素养。要将感恩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追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
在高年级学段,注重引导学生感恩人民,继承和发扬仁爱、民本的人文精神。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在低年级学段,主要感知物种的多样性,感恩物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尊重一切生命及生存环境,积极参加林木绿地抚育养护,树立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
在高年级学段,理解关于环境的观点,综合分析和思考环境生态问题,积极参与植树护绿的志愿活动,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让环保理念在心中生根发芽。
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尊重与感恩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学会学习和生活是感恩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低年级学段,要尊重生命,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感恩自己的成长和努力,能对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高年级学段,要积极生活,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尊重自己的选择,感恩自己的生命,不断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感恩教育的内容广泛存在于人文类课程中,尤其是历史、思想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这些学科的教师可以在上述感恩教育的内容基础上,立足新时期德育的原则和方向,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要根据感恩教育的内容,把不同的学段联系起来,形成符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内容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实际,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
学校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妇女节等节日、纪念日,引导学生对祖国、父母、师长等常怀感恩之情。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还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感恩教育价值的理解。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却不应该是教育开展的唯一场所。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将感恩教育的成果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行为中充分体现。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共同构建共育的社会环境,让感恩教育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更大范围的辐射,从而建立良好的感恩教育生态,实现感恩教育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感恩作为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更是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感恩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