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召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学科建设处,河北 廊坊 065000
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引导高校关注学科生态体系建设,实现学科之间的共生与平衡状态。
1966年,在生物学研究的启发下,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使用隐喻方式,首次将生态学理论引入教育学研究领域。他借用生态学视角对“大学是怎样发展来的”和“大学应当如何发展”这两个重要的教育命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的观点[1]。“遗传”是大学发展的内部传承,“环境”则是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成为大学发展的内生逻辑与外生逻辑。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样适用于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自身结构要素和自我生长机制,也要面临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受到的外驱力的推动。因此,不能用单一视野和静态思维去研究学科的成长机制,需要用系统的、动态的思维去研究。不仅需要考察学科的内部要素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还要考虑学科与其他学科、高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并且这种交互关系往往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将阿什比基于生态学视角研究大学和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学科研究过程中,用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对学科建设进行研究,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和尝试。需要注意的是:在自然界的生态体系中,生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且呈现出更多的被动性,而学科则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建制,在受到环境影响时可能会有意识地选择暂时“逃避”或主动回应环境影响。
学科生态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还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健康、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一般会有如下特征。
多样性是指在某一学科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门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学科之间的多样性表现为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内部的差异,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正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多样性可以延长生物链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学科的多样性同样能够赋予系统以稳定性和韧性。学科生态的多样性不仅使得学科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活力,一个多元化的学科环境还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平衡性是学科生态的一个关键特性。平衡性是指在学科生态系统中,各个学科之间和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的平衡。各个学科和研究方向之间应保持适度的比例和关系,任何重大失衡都有可能造成学科剧烈变动,过分偏重或忽视某一学科,也有可能打破学科生态平衡,对高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要注意调控各学科的发展速度,确保其平衡发展,避免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
共生性是指在学科生态系统中,各个学科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资源互补,共同维持学科生态平衡。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学科之间的共享、竞争、交叉、融合上,也体现在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交互借鉴上。通过跨学科文化知识的传播、研究方法的移植等,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启发,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某个学科的突破和创新,带动或引发其他学科的变革和发展。
适应性是指在学科生态系统中,各个学科都需要具有寻求适合自己生存方式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定生态体系中的某一种生物,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意味着衰退和消亡。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持续满足外界的需求,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生存和进化。这种环境变化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例如,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也包括学术环境的变化,如科技进步、学术潮流的变化等。只有具备了适应性,学科才能够在变化中生存和发展,保持其生命力。在一个健康的学科生态系统中,各个学科和研究方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敏锐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地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学科生态系统具备较强的韧性。
开放性是指在学科生态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各个学科需要对外部信息和知识资源保持开放的态度,能够接纳新的理论、方法和观点,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合作,与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并能够及时响应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路径。开放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科的内部更新和创新,也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提高学科的活力和影响力。
1. 结构有所失衡
当前,公安院校学科生态普遍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问题。囿于《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所规定的学科目录的限制,公安院校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公安学、公安技术2 个一级学科,部分院校开设了法学等少量非公安类学科。这种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确保公安院校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配置到公安类学科,以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学科生态发展需求,抑制了公安院校支撑学科、基础学科的增长,造成学科生态相对单一的现状,致使公安院校学科生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学科生态体系相对脆弱。
2. 开放性不足
囿于特殊的办学体制,公安院校与世界一流警察院校的交流交往缺乏较为稳定、畅通的渠道,与境外警察院校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师资互访等项目,受外界政策、国际关系影响较大,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此外,公安学科专业的独特性和封闭性过强,客观上造成了与国内一流高校的互动性不够,特别是重大学术交流项目、重大科研课题攻关、重大学科平台建设方面,缺乏与一流高校的协同合作。
3. 生长性不强
公安院校很多科研课题都能够把握学科前沿性,但部分课题研究成果仅停留在“验收报告”阶段,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公安实战部门战斗力,大大降低了学科服务公安工作的质量。学科与实践明显脱节,学科的“供给”和公安机关的“需求”产生明显错位,进而影响公安机关支持公安院校的积极性,阻碍学科从外界获取资源和信息的畅通性,不利于公安院校学科生态的生长动能获取。
4. 交叉性偏弱
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撑学科和基础学科,公安院校的公安学科处于交叉无源的状况。公安学科具有较为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这种交叉多发生在公安学科初创时期,主要以移植与借鉴为主。随着学科体系的丰富、理论研究的深入,本应蓬勃发展的学科交叉因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导致难以为继。公安院校的学科生态体系发展受限,只能在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内部,进行小范围的学科交叉,或是局限于学术个体凭借个人研究兴趣与知识背景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未能在学科方向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实现学科交叉发展。与此同时,伴随公安学科方向的激增,各学科方向之间滋生出一定的行政与学术壁垒,学科知识分化趋势明显大于学科交叉态势,知识生产速度也落后于科技革命的形态。
1. 制约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学科结构单一可能会限制学生学习机会和方式的选择。理想状态下,一所大学的学科生态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知识与学习平台,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渴望、兴趣和需求,而学科生态单一的高校可能难以提供这样的教育体验,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可能会有较多的局限性[2]。另一方面,学科结构单一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学习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且是学生通过与多元化知识领域互动,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的过程。多元化的学科生态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跨越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文化知识交流合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和能力正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当学科结构过于单一时,学生可能无法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跨领域的思考能力,进而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目前,公安院校非公安类学科专业的“缺位”或发展缓慢的状态,很难为学生提供公安学科之外的理论学习机会与平台。例如,学生在研究如何提升警用装备性能时,有可能会对装备的材质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继而萌生了解、学习材料学的想法,但事实上,公安院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公安院校相对单一的学科生态体系,可能导致学生知识背景广泛度和跨学科能力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专”有余而“通”不足,在面对工作岗位中复杂的问题和多元化的能力需求时,应对能力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 抑制学科原始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其学科的多样性和知识储备的丰富性直接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高低,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依托强大的学科生态体系作支撑,才有可能在某些领域产生重大的原始性创新和突破,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单一的学科结构会限制多元化知识的形成与积累,阻碍基础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其次,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涵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它需要打破学科边界,搭建多学科协作的平台,整合多元化的知识资源,以解决复杂性的社会问题,创造多样化的价值贡献。过于单一的高校学科生态,可能会导致学生和教师思维模式的单一化,过多倚重单一的线性知识生产方式,缺乏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现象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构成了直接的阻碍,因为创新往往源自跨学科的碰撞和融合。再次,学科生态的单一性可能导致高校的内部机制僵化,无法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可能会阻碍大学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最后,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大学需要理解和响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成果。然而,如果学科生态过于单一,高校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和响应社会的多元需求,影响其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这种断裂的社会连接会制约大学的创新能力,使其难以产生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成果。
公安工作面临深化改革要求和诸多社会风险挑战,很多问题需要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公安院校的学科主要聚焦在公安学、公安技术2个学科,而其他的基础学科、支撑学科缺失或发展缓慢,并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学科体系,与其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间的交流不足,学科交叉处于“无源”状态,很多的学科方向只能先“移植”后“调适”,极大地限制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自我发展能力,知识创新更多是被动地依靠公安机关的需求来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学科生态单一使得公安院校的科技创新过于局限于某几个相关领域的技术范畴,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的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深度与广度不足,难以解决公安工作中的重大、关键、前沿科技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公安工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需求,无法形成与国家战略和公安工作现代化相匹配的学科优势。
3. 阻碍公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当今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的合作已经成为常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学科生态的单一性可能会抑制这种跨学科的合作需求,从而限制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学术领域,优秀的师资往往希望在一个具有丰富学术资源和高度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希望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己的研究,也希望能有其他领域的优秀学者与之交流和合作。学科生态的单一性可能会限制这种环境的形成,从而影响高校吸引和保持优秀师资的能力。并且,许多大学的排名机构在评价高校时(如QS 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都会考虑其学科的多样性和优势,如果一个高校的学科生态过于单一,即使某一学科有出色的表现,但其他学科的表现不佳,他的排名和声誉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吸引学生、师资和资金等资源的能力。
虽然在初期阶段,公安院校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所带来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例如,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公安机关密切的协同关系等。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单一的学科生态可能会对公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并得到很多院校学者的关注。公安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虽然整体规模不容小觑,但办学实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截至目前,全国35 所公安院校中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反映出公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占据优势。究其原因,公安院校相对单一的学科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缺少了学科交叉基本条件、缺少了新理念与思维的介入,而试图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的公安理论或实践问题,这种知识生产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公安院校学科结构的单一还容易抑制公安学科知识传播与交流,对外学术交流范围受限,很多的学术会议只能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一些高水平高校和专家的“缺席”,使得部分学术交流会议品质大打折扣,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无法得到有效彰显。
生态学理论表明,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完全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生物都需要依赖周围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3]。学科相当于高校的一个有组织、有活力的生命体,学科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同外界环境,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保持持续的沟通交流,并从中汲取所需的资源与动能,向外输出知识与人才,才能维持高校与外部的平衡状态。
正如一个相对单一的生物种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灭顶之灾”,而一个稳定的、多样的生物群落,通过相互依存、辅助支撑,共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更强一些。纵观世界一流高校发展史,很少是依靠孤零零的一两个学科来实现其一流目标的,即便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强大的理工科而闻名于世,但其也坚持发展人文科学,并设置了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4]。这折射出美国高等教育对学科生态的重视,即基础学科齐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因此,有必要正视公安院校的学科生态问题,从发展理念、政策机制、管理模式等多个角度对公安院校的学科生态问题进行检视,力求打破学科结构相对单一的困境,构建一个多样性、平衡性、共生性、适应性、开放性的学科生态,为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寻求突破口。
公安队伍脱胎于人民军队,也是一支纪律部队,特别是在反恐处突行动指挥、警务训练和政治工作中,带有鲜明的准军事属性。可以说,公安学科知识体系有着军事学的深刻烙印,特别是警务指挥学与军队指挥学、公安政治工作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训练学与警务训练学等学科属于同宗同源,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极为相近的研究方向。实际上,在招录体制改革之前,公安院校依托军事学科培养公安人才,也已经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设置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培养了大量警务指挥与战术人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依托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队政治工作学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服从意识强、战术动作标准、指挥能力突出等显著特点。将军队指挥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和军事训练学等纳入公安院校招录学科专业范畴,能够借鉴军事学理论,积极培育警务指挥学、公安政治工作学和警务训练学等学科,并且,能够依托军事学成熟的学科平台和理论体系,积极为公安机关培养基础理论更扎实、专门知识更系统的指挥、警训和政工领域人才[5]。
在社会治理全面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背景下,公安院校仅设置公安学、公安技术2 个主干学科,难以满足公安机关人才多样化需求。但是,增加学科的多样性,并非意味着公安院校都要一哄而上地设置大而全的学科体系、培养所有岗位的各类人才,而是应该坚持立足行业办学背景,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寻求较好的学科体系平衡点,适度增加学科类别,积极培育支撑学科。
部分公安院校开办了艺术、体育等非公安学科专业,一方面迫于办学经费不足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某些公安院校在办学理念缺乏科学的学科生态观念。增加非公安类学科,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共生性问题,即,各学科之间应当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关系,这样才能结成种类丰富、相对稳定的学科生态体系,才能取得1+1>2效果。因此,丰富学科生态的核心并非要解决学科数量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科关系的问题[6]。否则,势必会导致学科资源的争夺和关系的对立,反而不利于学科生态的长远发展。
支撑学科是高校主干学科的生存土壤,是高校发展学科多样性、建设学科生态群的必要条件。建设法学、国家安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公共管理学等若干必要的支撑学科,既是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公安院校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方面,这部分学科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具备支撑和引领公安工作的特点,例如,如果有了公共管理学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公安民警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时就能够科学预判、精准决策,避免出现危机扩散或重大舆论事件。另一方面,适度发展非公安类学科也是支撑公安院校发展的迫切需求。公安院校要取得长足发展,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将公安学、公安技术放到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积极发展支撑学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为公安院校提供多维度的发展支撑[7]。应适时将法学、国家安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公共管理学等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支撑学科,纳入招录学科专业范畴,由公安院校自主培养具有良好警察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
受政策影响,在暂时无法解决公安院校学科种类、数量的问题时,可尝试通过创新研究范式的路径来丰富学科生态。开展学科移植研究可作为其中一种方式。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大多数的发现都可应用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助于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的科学成果有时来源于移植。”例如,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借助曲线上“点的运动”的想象,把代数方法移植于几何领域,创立了解析几何,被称为“解析几何之父”。
在法学研究领域,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通过各种方式吸纳到自己的法律体系当中,并努力使之发挥功能的过程[8]。不妨借用法学中的法律移植这一概念,创设“学科移植”概念,可简单理解为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或工具在另一个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科移植的目的是解决某一学科领域内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为了拓展某个学科的视野和范围,或者为了探索某个学科的新领域和方向,最终实现创新本学科理论体系或研究范式的目的。
学科移植的逻辑前提是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方法。这些理论框架和方法构成这个学科的“核心资产”,是这个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关键。但是,这些“核心资产”并不总是完全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学科之中。例如,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中。因此,类似于法学、管理学、军事学、工学中的一些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完全有可能通过移植的方式,在公安学科领域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共享,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思路,甚至交叉融合诞生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公安学科的公安政治工作学、警务指挥与战术等学科方向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学科移植活动。
学科移植的逻辑基础是认为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共性和联系,可以通过类比、对比或整合的方式进行知识转换。在实际的移植过程中,原有的理论和方法可能需要经过调整和改造,才能适应新的学科环境。换言之,移植不是模仿更不是抄袭,而是在确保学科独立性前提下的一种学习借鉴或交叉融合。因此,公安学科在学科移植过程中,应注重对引入理念、方法或技术的改造和完善,注重在公安学科基础理论上进行有效“嫁接”,避免被其他学科“反客为主”,导致丧失学科独立性。
学科生态体系是公安学科的生长基质,是公安学科实现协同共生、有序竞争、交叉融合的前提。通过完善学科生态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安学科的环境承载力、满足自身演进和知识生产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强化公安院校的有组织学科建设的意识,引导公安院校更加注重学科发展的多元化与卓越化,基于多学科的视角、思路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公安机关深化警务机制改革、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