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恬
艺术家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展出。从小对纸类物件情有独钟,哪怕是一张超市小票,她也认为那是该留住的生活痕迹。
我从小就喜欢搜集各种好看的东西,在我的众多收藏中,纸质物件以其品种丰富、收纳简单、便于获取的特点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其中陪伴我比较久的,在我成长过程中断断续续一直会添置的藏品就是本子了。
小时候,本子对一个学生来说是日用必需品,在众多学校规定的统一用品以外,大家都在尽量追求自己的“个性化”,笔记本当然要选自己喜欢的了。所以班级里几乎所有人的笔记本都是不一样的,开本尺寸不一样、内页格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插画风格不一样等等,这都是每个人性格喜好的投影。
长大了我还是保留有写字的习惯,因此还是会时不时购买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买入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其好看的外壳、精致的内页、特殊的材质;有的是作为纪念品的“打卡物品”;有的是因为它别出心裁的装帧设计;还有联名、限量版等特殊的存在。
对于我来说,每个本子在其购入之初,于我的内心深处已经设计好了它的用途甚至使用场景。小尺寸且轻便的本子,我通常会用来作为随身记录本,它也可以作为记录旅行的集章本,我会在里面记录一些旅行的见闻、粘贴相关的票据。小巧但是精装的本子我会用作读书笔记,这样既方便和书本一起携带,又耐磨损,不至于因为反复的翻阅而损坏。空白内页的中号本子我则经常用来做画画的草稿本(偷偷说一句,开大会之类的场合,我拿的通常也是这类本子,原因不言而喻)。近几年,随着刺绣技能的不断提升,我也常买尺寸固定、外表朴素的笔记本替换内芯,因为我可以自己D I Y刺绣书封。
细细想来,养成这种收集小爱好的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家庭的包容性。打小父母对于我的这种喜好就相当理解和支持,比如有一阵子我喜欢收集橡皮,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商店挑选、会主动腾出小柜子给我置放“藏品”,当它们形成一定规模后我还会一起拿出来比较、欣赏。第二,迎合流行文化。在我的童年里有很多动漫伴随着成长,在家看了新的动画片,去学校就会互相讨论,在小卖部买了相关的贴画、卡片等互相交换。人与人之间因为共同喜好的动漫角色拉近了友谊的距离,算是学生时代的一种小小社交。第三,满足自身的一种心理需求。至今我还有个习惯,每到一个没去过的城市,买几张明信片收集起来或者寄给好友,以后再看到这张卡片的时候记忆的开关就会开启,在脑海里播放当时的快乐时光。这又如炫耀的情绪,记得儿时有一阵子在男生间甚是流行集“水浒英雄卡”,有些角色很难搜集到,于是拥有稀有卡片的人就成了小群体里人人羡慕的对象。第四,审美需求。我柜子里有一些纸袋、纸质咖啡杯套,启初留下它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纯粹觉得图案好看、设计讨喜,剩下的多了,慢慢也会有一些发现,好比哪些品牌在设计上是下了功夫的,哪些牌子的风格特点是自己喜欢的等等。
作為一个年轻人,我却非常恋旧,并且思想略显“老派”。我不习惯于使用电子阅读器,不喜欢一些文件只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去一家博物馆或者旅游景点,如果不提供纸质票证会感觉略显遗憾。票证、本子、照片、广告、书籍,这些纸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岁月的可触感。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与过往重逢时似乎会少了些许真实感。
喜欢手写记录,必然要收集本子,久而久之,对本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性、实用性、另类性都要具备。
给旧本子“穿”上新衣,让它们更具观赏性和收藏意义。